中新网7月30日电 (IT频道姜莹)专车合法化即将迈出重要一步。上海市交通委日前公开表态,“互联网专车应该是传统顶灯出租车的补充”,在肯定了专车业务的同时,还准备为专车平台发放上岗证,意味着专车司机再也不用跟执法部门“躲猫猫”。然而,作为运营车辆的专车,所得收入需依法纳税,这或许对本就收入骤减的专车师傅而言,更为雪上加霜。
上海专车试点方案如何推广?
日前,上海市交通委主任孙建平对外表示,上海将为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专车业务发放营业执照,从而让专车司机拿到合格的“上岗证”。孙建平透露专车管理试点方案的思路:包括营运车辆须购买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和第三方承运人责任险;专车平台须建立乘客投诉渠道、须拥有一定的注册资本、须具备互联网业务的运营资质;专车有经营业务就须依法纳税;驾驶员上岗前,须经过培训后持证上岗;营运平台的服务器须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等。孙建平同时强调,私家车决不能接入专车平台。
孙建平还指出,目前上海市出租车在高峰时难以满足市民需求,约租车不失为有益的补充。相比出租车,约租车的服务也能满足乘客更加个性化需求。因此,上海成为首个公开表态要“力挺”专车的城市。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傅蔚冈看来,这意味着政府允许专车市场的长期存在。
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南京市城市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顾大松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上海对专车试点方案极具标杆意义。”他表示,上海现阶段透露的改革方案与国家制定的方案有部分衔接,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产物,在制定相关制度时,仍需要领头者指引。
不过,美国3E交通咨询公司创始人徐康明则认为,上海对于专车的不适合在全国性推广。“全国对租赁车条例存在差异,仍需因地制宜。”
另据《每日经济新闻》昨日报道,由交通运输部牵头制定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和《网络预约出租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在酝酿中。顾大松透露,上述两文件最快会在今年八月份出台征求意见稿。
监管细则仍需考究
尽管专车政策仍未出台,但据孙建平透露的上海专车运营试点方案思路,傅蔚冈认为,平台商仅作为信息中介,没必要为互联网公司发放牌照。他比喻道,淘宝并非百货公司,它只作为中介平台,牌照给它意义不大。
互联网协会的副理事长高新民则表达了不同观点,“营业执照的本身是要有一个数量控制,出租车汽车没有数量控制是没法弄的。”
此外,在运营车辆购买保险问题上,众专家认为建立创新保险制度势在必行。中国政法大学朱巍就说过,目前互联网专车的保险责任还落实不到位。他表示,专车平台与专车司机更多是合作关系,专车司机没有保险保障,一旦出现事故谁来保障,这是交管部门在民法上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顾大松则透露,很多专车平台对所上保险细节并未公示,有些平台推广的赔付基金甚至都不是保险。“传统保险一般需要被保险人身份证、姓名、电话等明确信息,专车平台并不能获取用户身份信息,所以互联网专车对保险的要求,用传统保险制度仍难解决。”
傅蔚冈也建议,在互联网冲击下,保险规则也必须做相应改革,甚至需要平台方、保险公司、保监会等多方协商解决。
私家车司机纠结去留问题
专车“合法化”进程日益推进。但不少专车司机却高兴不起来。驾驶别克君越轿车的张师傅专职做滴滴专车司机已有一年,他对中新网IT频道表示,起初月入一两万甚是轻松。随着补贴减少、政府监管力度加强,张师傅选择专车、快车一起干的情况下,“抛去油钱及车损,月入仅有五六千,与过往相差甚远”。
一旦专车“合法化”方案落地,作为运营车辆的专车司机,还需依法纳税。对此,张师傅坦言,“快干不下去了”。作为豪华型轿车司机,由于价格偏高,接单量本就不多,“一旦收税,即便上路不被查,也赚不到什么钱”。此前有媒体就曾报道,多地专车司机已回流开出租。易观国际分析师张旭就分析道,纳税无疑会影响司机和平台的收入,但毕竟这属于收入,不纳税并不合理。
顾大松也表示,政府鼓励互联网+交通,不仅仅针对互联网公司,还需保障消费者权益、出租车行业利益等,要做多方面利益平衡。他同时表示,专车业务纳税后,平台方的盈利空间也会减少,平台方会挖掘专车更多盈利模式。
中金国际预计,国内专车市场总规模达到4200亿元,每天的订单量超过3800万单。从数据来看,专车市场体量巨大,在“合法化”政策出台后,无论滴滴、Uber、易到谁会做到最终的行业老大,各自的蛋糕都在扩大,这也说明市场在重新配置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