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国内 > 正文

8日“立秋”末伏夏尽:立秋为何要“贴秋膘”?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王玉民 2015-08-07 17:12:01 字号:A- A+

    立秋——末伏夏尽 凉风渐至

8日“立秋”末伏夏尽:立秋为何要“贴秋膘”?

8日“立秋”末伏夏尽:立秋为何要“贴秋膘”?

  立秋时节

    按传统历法,立秋是七月的节气。但按公历,立秋一般在8月7-9日之间,这时太阳到达黄经135°。今年立秋交节时刻是8月8日4时01分。

    我们先看元稹的《咏廿四气诗·立秋七月节》: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即立秋头5天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因为这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的热风了;中5天,大地上早晨会有白色露水产生;后5天,蝉也开始鸣叫了(古人认为蝉感阴而鸣,故称寒蝉)。元稹的诗把前两候的物象写了进去,还写到了七夕的牛郎织女。

    至于“一叶惊心绪”,古人认为,一到立秋,梧桐树就开始落叶,甚至这还成了立秋的标志。据记载,宋代时国家有“迎立秋”仪式。立秋这天,皇宫里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百官到场等候,立秋的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这时,梧桐会应声落下一片叶子。因此还留下了“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成语。

    立秋这天,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吃一些炖肉、烤肉、红烧肉等,补一下由于夏天苦夏造成的营养不足,还有吃瓜果“咬秋”、祭祀土地神等活动。农事也进入秋收的准备阶段,民谚有“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的说法。

8日“立秋”末伏夏尽:立秋为何要“贴秋膘”?

    其实就中国大部分地方来说,立秋只是进入名义上的秋天,气象学以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降到22℃以下作为秋季开始,按这个标准,中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各地天气还是很热的,人称“秋老虎”。所以传统历法还规定,三伏中的“末伏”必须在立秋之后,为“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今年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8月12日庚申,所以这天为末伏。

    前面“大暑”篇我们提到,夏、秋的交接是“火克金”。不过到了末伏,火很快就要克不住金了,秋天真要来临了。我们可以欣赏一首唐朝刘禹锡的《早秋集贤院即事》,感觉一下凉爽:

    金数已三伏,火星正西流。树含秋露晓,阁倚碧天秋。灰琯应新律,铜壶添夜筹。商飙从朔塞,爽气入神州。

    “火星”指大火,周历“七月流火”,正是秋天来临的时节。后面说:秋风(商飙)浩荡,全国南北都凉爽起来了!(王玉民)

    立秋为何要“贴秋膘”?

8日“立秋”末伏夏尽:立秋为何要“贴秋膘”?

  吃红烧肉“贴秋膘”

8日“立秋”末伏夏尽:立秋为何要“贴秋膘”?

  “咬秋”习俗

    “立秋之日凉风至”,作为一个季节类节气,立秋是秋天的开始。熬过了漫长的炎炎夏日,人们有了食欲,所以立秋的民俗多与吃有关,尤其是吃肉。

    赤小豆、井水服,洗澡为防秋老虎

    立秋,是由来已久的传统节时。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汉代沿承此俗,并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

    民间则有在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东汉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从唐宋时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7粒至14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清朝,民间还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和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的话就叫“苦夏”。

    立秋这天洗澡方面很讲究。有的地方要在太阳出来之前洗,有的地方要用太阳晒过的水洗,有的地方这天还忌讳洗澡。

    这些讲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不生秋痱子。因为在立秋后还有“秋老虎”一说,还会热上一段时间,所以盛夏的一些如痱子等疾病还会存在。

    比如,老苏州人在立秋这一天,就有早上洗温水澡的传统。有的时候,还会从院子里的薄荷树上剪下数片薄荷叶,放在泡澡水里。

    另外,因为立秋是要庆祝的节日,所以宋人笔记《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戴楸叶的习俗,今天在胶东、鲁南一些地区仍有保留。

    红烧肉、爆肚冯,解馋之余还养生

    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的习俗。伏天人们胃口差,不少人都会瘦一些。瘦了当然要补了,办法就是到了立秋吃味道厚的美食,首选吃肉。

    这个习俗在北方尤其盛行。比如,老北京的四合院人家,立秋时多炖肉、烧鱼、炖鸡鸭,其肉多烹制成红烧肉、白切肉或自制酱肘子肉,也有这天吃肉或螃蟹肉馅或瓜馅饺子的。

    讲究的文人墨客名伶有“要吃秋、有爆肚”之俗,吃爆肚有养脾胃之功效,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北京人吃爆肚讲究去东安市场、大栅栏的门框胡同和东四牌楼等地,那儿有著名的爆肚冯、爆肚满等,他们的爆肚制作精细,肚嫩佐料唯美。

    著名作家鲁迅、巴金、丁玲等名人曾是门框胡同的常客,戏剧名伶梅兰芳、马连良、李万春、小白玉霜等也都很喜欢吃爆肚。

    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在这天吃炖肉别提多讲究了。家里的主妇要到市场上买一大块非常新鲜的猪后臀尖肉,回到家里洗净。在炉子上坐好了锅,里面除了切成方块的肉和水以外,还要放上葱、姜、蒜、花椒、大料、料包、大酱、盐等,用文火炖。

    在这里面的料包可不简单,它是由丁香、肉桂、桂皮、香叶、木香、凉姜、白芷、陈皮、豆蔻、砂仁、桂圆、小茴香、甘草等20多种中草药香料组成的,炖出来的肉香味扑鼻。可以说在这一天里,整个城市完全沉浸在炖肉的香味里。

    其实立秋这天吃炖肉,除了久远的风俗习惯以外,对养生保健也是大有好处的。因为夏天太热,人们会不自觉地偏食,这对人体的生态平衡是非常有害的,往往还会对人体的内分泌和生物机能造成影响。

    而就在立秋的时候,人们用吃炖肉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体内既补充了必要的营养如脂肪、蛋白质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又起到了增强肌体抵抗能力的作用。同时,料包内的各种中草药的中和,对人体更是起到了祛瘟除湿、平补平泻的疗效。所以说,立秋吃炖肉既解了馋,又起到了保健和养生的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你吃桃、我啃瓜,也有人吃豆腐渣

    除了“贴秋膘”,立秋时吃其他的东西,可以统称为“啃秋”,有些地方也叫“咬秋”。

    “咬秋”和“咬春”之俗一样自古有之。清代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这习俗在北京、天津、河北一带曾很流行,人们在立秋的前一天将南瓜、北瓜、茄脯及香薷汤放在庭院中晾一天,于立秋日吃下,有消除暑气避免得痢疾腹泻的作用。

    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在北方和江南一些地方立秋有吃西瓜之俗,西瓜有清暑气祛积淤的作用。比如江苏等地就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

    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还有些地区立秋有吃鸡蛋、吃秋桃子、吃豆腐渣的食俗。杭州大人小孩子每人都要吃一个秋桃,吃完还要把桃核留起来,待到除夕那天晚上将桃核扔入火炉烧成灰烬,认为来年可免除瘟疫。

    山东的一些地方,比如青岛、莱西等地区曾流行吃用豆末青菜做成的豆腐渣,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吐也不拉”的俗语。(熊慕东)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中石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