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这些谚语均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惊蛰到来的景象。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惊蛰是个很有意思的节气,也有不少有趣的民俗,“比如吃梨消百病、蒙鼓皮敲鼓以回应天时等等”。
2014年3月6日,南京玄武湖畔发芽的柳叶随风飘荡。当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古称“启蛰”,天气开始转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中新社发泱波 摄
古时惊蛰称“启蛰” 为过渡性节气
惊蛰,古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对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道:“惊蛰,二月节。《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在春天来说,立春、春分是比较重要的节气,惊蛰则比较具有过渡性。”提到惊蛰,高巍的评语是“有意思”,“在这个时候,春雷声开始隐隐传来,冬眠的昆虫、小动物也开始苏醒”。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明显的气候变化,古人将惊蛰分为三候,即“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形象地描绘了惊蛰到来以后桃花红、燕飞来的图景。在农事活动来说,惊蛰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被劳动人民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虽然在惊蛰到来后,可能在国内很多地方还看不到大树发芽、长出绿枝什么的,但已经很能给人一种万物复苏的感觉了。”高巍说,“惊蛰”二字颇有画面感,“寄托了人民的情思。所以,千百年来也形成了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民俗活动”。
2014年,春随“惊蛰”至,南京玄武湖畔发芽的柳叶随风飘荡。中新社发 泱波 摄
民间“吃梨消百病” “炒惊蛰”除蚁
在很大程度上,惊蛰意味着气温的进一步回升,万物复苏,于是,围绕着惊蛰产生的很多民俗都与此有关。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吃梨消百病”。高巍介绍,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春天天气干燥,梨又有着很好的润肺作用,适于此时食用。
“在惊蛰这一天,还有好多农民,带着孩子倒田间地头敲锣打鼓,让孩子们大声喊叫,而喊叫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词句。这个行为叫做‘喊蛤蟆’,也称为‘赶蛤蟆’,寓意唤醒蛰伏的蛙类,帮助人们消除蚊蝇害虫。”高巍笑着说道。
关于惊蛰,还有部分地区流传着一些很好玩儿的故事。比如,惊蛰的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现象便是雷鸣,过去人们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便认为是天庭的雷神在击鼓,发出隆隆雷声。高巍表示,此时,民间也要蒙鼓皮敲鼓来给予回应。
“另外,有些地方还有‘炒惊蛰’的习俗。蚂蚁一般都嗜甜,人们便用糖炒了黄豆,随后碾碎,之后再反复炒熟,放在蚂蚁经常出入的地方。当然了,也会加一些除虫的药物。”高巍说,这也是为了及时消灭蚂蚁幼虫,防止蚁类做出“蛀梁”之类的坏事。
“其实,不管是‘占惊蛰’以春雷来判断丰收,还是要‘抖虱子’免受虱子等寄生虫骚扰,都是因为具体的生产生活需要产生的,让人们充分感受到春天的到来。”高巍笑着总结道。(上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