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湖北武汉武昌一小区内,由于积水过深,消防官兵用橡皮艇拉着市民们一批批转移。图/视觉中国
主干道渍水昨晚已消退;公交线路预计今明两日恢复
影响
武汉3个地铁站积水严重 已恢复运营
昨天早上7点,武汉武昌区周边的3个地铁站,梅苑小区站、中南路站、武昌火车站均受积水影响暂停运营。截至昨日下午3点08分,4号线武昌火车站积水已清除,列车在武昌火车站正常停站开关门,1、2、3、4号线车站均已正常运营。
从地铁站到武昌站 积水没过腰部
早上6点多,张先生从汉口区常青花园出发去往武昌区梅苑小区。他称,由于前夜下过暴雨,早上乘客比往常要少,到中山公园站时人才多起来。
他表示,在中南路换乘时还没有看到太多水,到了梅苑小区站才看到有水漫进站内,只能趟水出站。“水比较深,大约十多厘米。”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李雅晴称,上午她准备坐火车回家,11点到达武昌站时发现火车站内积水严重。从地铁站往火车站走的时候,水一度没过腰部,“但是进入检票口就好很多了,积水大概在脚踝。”
她所乘坐的火车在武昌火车站晚点3小时,但尚未得知晚点原因。“火车站内挺多人要求退票。”
昨日下午积水地铁站已恢复运营
武汉地铁公司党委副书记马君瑞昨天中午告诉新京报记者,受积水影响的3个地铁站分别为中南路地铁站、梅苑小区地铁站、武昌火车站地铁站。
据武汉地铁官微昨天10时55分发布的消息,中南路站自7点38分暂时关站后,立即组织人员前往积水最为严重的C出入口。C口与中商广场连接处积水严重,导致来水倒灌进入站厅。全力抽排积水后,目前已恢复运营。
昨天11时09分,武汉地铁官微发消息称,4号线梅苑小区站积水已经清除。下午3点12分,武汉地铁官微再发消息称,4号线武昌火车站积水已清除,列车在武昌火车站正常停站开关门。
昨天下午,武汉地铁负责宣传的曾姓工作人员称,三镇都出现大面积积水,所以水会涌进地下站。积水是从出入口进入地铁站内的,被淹的出入口都是地下通道式的设计,露出地面的出入口没有一个被水淹。
究竟多大的雨引发武汉内涝?
周降雨量破极值;6月以来累计降水量超1998年6至8月总量
连日来湖北多地出现极端降雨,作为降雨中心之一,武汉城区现严重内涝。这场雨究竟有多大?
据湖北省气象局消息,6月1日至7月6日15时,武汉降水量达932.6毫米,比1998年6至8月的总降水量还多出了64.6毫米。
湖北省气象局介绍,7月5日晚上起,武汉市出现集中强降水,截至7月6日15时,武汉市区域自动站共65站超过200毫米,其中共27站超过250毫米,最大降水出现在蔡甸区的玉贤,为346.5毫米,城区挽月中学已经达到341.3毫米。
国家气象站中武汉246.4毫米,江夏232.4毫米,蔡甸272.4毫米,降水中心主要分布在武汉城区、汉南区、东西湖区和蔡甸区。
湖北气象局统计表明,6月1日至7月6日15时,武汉、江夏、新洲、黄陂累计降水量分别达到932.6毫米、1087.2毫米、887毫米、833.9毫米,比1998年6至8月总降水量分别多64.6、70.2、549和533毫米。
另外,武汉周降雨量也突破了历史记录最高值,6月30日20时至7月6日15时累计雨量574.1毫米,突破1991年7月5日至11日7天内降下542.8毫米的记录。
据武汉气象部门最新预报,昨晚武汉地区有阵雨,降雨从今日起明显减弱。气象部门提醒,因前期连续强降雨,目前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其中黄陂区北部局部、新洲区东北部局部地区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风险高(橙色预警)。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强降水持续,老天爷为何盯着这些地区一直下?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分析,由于冷暖空气交汇形成低涡,低涡东移形成雨带,而副热带高压比较稳定,冷空气不强,因此雨带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且相对稳定地维持数天。
湖北省气象局预计,明日除少数地区有阵雨外,全省将摆脱强降水的困扰,转成多云天气。
为何武汉市频频遭遇内涝?
专家:排水系统改造很难,解决内涝问题要按持久战部署
2011年6月9日至24日,多场暴雨袭击武汉,特别是6月18日的大暴雨,武汉中心城区88处严重渍水,交通体系几乎瘫痪。
2013年,武汉市水务局出台《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准备通过3年努力,投资130亿元,系统完善排水体系、整体提高排水能力。三年过去,此次暴雨,武汉仍有206处路段因渍水导致车辆无法通行。
为什么武汉频遇内涝?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领域专家、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程晓陶认为,首先是城市在短期内急剧扩张,快速的城镇化挤占河湖,扰乱水系。
据介绍,武汉被称为“百湖之城”,城市水域面积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5%,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但是,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湖泊在内的各类水体不断被填塞挤占。
程晓陶说,以前郊区和农村是可以调蓄雨水的,变成城市后,不仅不能调蓄雨水,还增加了排水量。而且,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先地上,后地下,基础设施跟不上,一些新建小区甚至没有排水管网。
程晓陶表示,武汉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东湖本来可以作为最大的调蓄池,但是现在因为担心污染湖水,在湖周边采取了雨污截流的措施,雨水不能进湖。
此外,武汉的排水设计标准也被指严重偏低,设计暴雨重现期平均仅为一年。
程晓陶说,排水系统的改造要比交通的改造困难得多。“交通可以上坡,也可以下坡,哪个地方卡住了,把哪个地方放宽就可以了,但管道不行。”他表示,首先,加粗管线必须全线加粗,只把局部加粗,一点用都没有。其次,管道需要有比降,越来越低,才能保障水向外流,所以排水系统改造起来很难,不是短期可以解决的问题。
程晓陶表示,在中国现实条件下,前期基础设施欠账太多,后期城镇化压力又持续加大,内涝问题不是短期就能解决的,需要持久战。相关部门部署也应该按持久战来部署,并且要多方参与,不能急于求成。
“最基础的,还是要做好排水管网的建设,在此基础上,要增加削峰、减污的措施,比如调蓄池。”程晓陶表示。
城市哪些区域内涝时最易被淹?
专家:地铁站、下沉式立交桥、道路等是内涝风险点
城市内涝中,哪些区域最易被淹?“道路、地铁站、下沉式立交桥,以及新建小区。”程晓陶表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通常先有路,后建房,在建房时,小区的高度通常会高于路面,所以,道路因为地势低最容易受淹。
程晓陶说,在国外有“顺街行洪”的做法,就是管道能力有限的时候,把街道变成渠道来行洪。
“但如果把道路当成辅助的排水系统时,必须要有专门的设计”,程晓陶说,既要让道路上走水,又不能让水太深,也不能让水走得太急,因为水深了、水急了,就会产生破坏力,并且最终水要有出路。但是,在中国,道路被淹却是被动的。
此外,一些地处低洼的新建小区也容易被淹。程晓陶说,城市最初建设时,都会选择地势高的地方先建,然后逐步从地势高的地方向低洼地扩张。最典型的案例,就是1915年,广州大洪水,整个珠江三角洲一片汪洋的时候,洪水最终止步在广州城老城墙的边上。
“可以看出古人营城选址,都是优先选择地势高的地方”。程晓陶说,但是随着城市的扩张,一些新小区建在了洼地。并且由于迅猛的城镇化,基础设施没有跟上,新建小区的排水系统也不够完善,因此容易被淹。
此外,下沉式立交桥、地铁,地下车库,以及一些地下商业因为地势低,也是内涝的风险点。程晓陶表示,对于这些地方,更要采取保护措施,不然将变成雨水池。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也表示,地铁站出站口在建设时应高过地面,呈弓箭形。他称,北京地铁站的出口一般比地面高出30厘米,即便如此也淹过几次,武汉作为南方城市,经常下雨,地铁站出口理论上应该设计得比北京更高一点。
此次武汉暴雨,多处地铁站点因积水影响运营,他认为,武汉在建设地铁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出入口高度的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振信认为,出入口的高度要考虑内涝水位,“比如上海的内涝水位是4米,那么出入口就要比4米高。”
程晓陶介绍,在国外还有“防水门”,可以从下弹起,或者从侧面推出一道门。另外也有临时组装的板子,碰到暴雨时,把地铁站口四周围住。
如何避免城市内涝致人伤亡?
专家:政府应提前预知不同等级的暴雨可能带来的后果,并做好预案
洪涝灾害即使发生在城市内,也会带来人员的伤亡。如何最大限度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人员伤亡?
程晓陶表示,首先要预知风险。城市下多大量的雨,哪些地方会被淹,政府心里要有数。据介绍,在国外会利用仿真技术,把城市的下垫面输入,模拟多大量的雨,哪些地方会淹成什么样子。
“不能靠每次被淹,去积累这方面的经验。”程晓陶说,另外要考虑到,超出能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比如这次武汉一周降了560毫米,突破历史极值,所以必须预知,不同等级的暴雨,可能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其次,这种风险要告诉老百姓。他说,国外是用风险图的形式,哪些地方会发生暴雨积水,哪些地方会发生山洪,哪些地方会发生滑坡泥石流,都会在图上标注出来。政府的网站上公布风险图,老百姓可以去查。看自己所在的,或者想去的地方,存在什么风险。
同时,政府要做好预案,动援起各个部门。程晓陶表示,暴雨中最容易受伤害的是“生命线系统”,就是水电气热等供应系统,以及交通、网络通讯等,这些都是老百姓生活需要依赖的系统,但很可能在灾害中受到损害,政府就要有预案,如果这些系统出现问题,怎么能尽快恢复。对于灾害中的弱者,比如医院、养老院、幼儿园,这里的人员通常没有能力自救,政府要及时组织救援。
此外,一些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应及时,包括积水点的位置、积水深度等。比如北京在积水点安排专人值守,属于最初级的措施,但也最容易做到,程晓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