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10日消息(记者刘乐)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国家旅游局去年推出的一份“最恶劣不文明游客黑名单”,到目前为止,黑名单上共有19条记录共20个名字,引发国内舆论广泛关注,到底有多大威慑力引发争议。
去年4月至今,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实施了一年多时间,根据这个办法推出的游客黑名单,多数人认为“没有牙齿”。黑名单实际效果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判断:一是上榜的人生活有没有因此受到影响;二是其他游客不文明行为有没有因此减少。据核实,进入游客黑名单的这20人或许在个人圈子里形象受损,但他们的生活、出行还未受到影响,因为旅游主管部门需要把“游客不文明记录”及时向公安、海关、边检、交通、人民银行征信机构等部门通报,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信息显示相关部门已经对上榜游客采取措施。而且,游客黑名单推出后,游客不文明行为仍然很常见。这说明游客黑名单到目前只是公布了之,除了舆论谴责对这些上榜游客形成一定压力之外,恐怕没有太多实际作用。
舆论以为,游客黑名单制度要想发挥出应有作用,必须抓紧时间在全国建立统一的游客黑名单。凡是符合《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中所规定的7种不文明行为,应该一个不少地纳入游客黑名单。但一年多时间仅20人上榜,可见漏掉了不少不文明游客,这就会让他们或者是其他人心存侥幸。为何只有20人上榜?一方面是因为游客黑名单处于割裂状态。根据规定,既有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也有省级“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建立黑名单后,5家航空公司也建立了黑名单,还有地方旅游部门或机场联合建立黑名单。另外像故宫等景区也建立了各自的黑名单。但由于是碎片化存在,其威慑效果大打折扣。评论认为,黑名单制度有没有威慑力,既要看能否把不文明游客一网打尽,也要看游客进入黑名单后是否付出代价。当然,这需要完善的相关法律。例如,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只能由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