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向大医院集中的现象将逐步改变。国新办4月14日召开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贺胜介绍了《关于加强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有关情况,提出今年全面启动医联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综合医改试点省的每个城市以及分级诊疗试点城市至少建成一个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2020年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
205个城市探索4种医联体模式
我国基层医疗服务机构较薄弱,不少地方以医联体为切入点,构建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有效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2016年,全国各类医联体上转病例近千万例次,同比增长62%;下转260万余例次,同比增长117%。王贺胜介绍,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有205个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相关工作,占地级以上城市的60%以上,形成4种较为成熟的模式。
以深圳罗湖医疗集团、江苏镇江康复医疗集团为代表的城市医疗集团模式。由三级公立医院或者业务能力较强的医院牵头,联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在医联体内以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等为纽带进行合作。
以安徽天长为代表的县域医疗共同体模式。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分工协作机制。
以北京市儿童医院儿科联盟为代表的跨区域专科联盟。
以中日友好医院远程医疗网络为代表的远程医疗协作网。由公立医院面向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
按照《意见》,我国将形成多种形式的医联体组织模式。在城市主要组建医疗集团,在县域主要组建医疗共同体,跨区域组建专科联盟,在医疗资源不足的边远贫困地区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
大医院要舍得放,基层也要接得住
健康服务业发展改革联盟执行主席田佑中认为,要真正建立起医联体需克服两大困难,即上下级机构之间的利益共享和均衡,以及行政隶属关系的统一协调。
王贺胜认为,核心是解决动力机制问题。通过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配套政策,调动三级公立医院积极性,解决好大医院舍得放的问题;通过派遣专家、专科共建等措施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水平,解决好基层接得住的问题;通过上级医院对签约患者提供优先接诊、检查、住院等服务,畅通术后恢复期、重症稳定期等患者向下转诊通道,解决好患者愿意去的问题;通过探索有利于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人员流动、分配激励、医保总额付费等机制,解决好政策要配套的问题。
国家卫计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认为,医联体将带来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三大“转变”:考核评价最小的单元转变为医联体的效率、效果和成效,而不是单个医疗机构;医患关系从短暂的、阶段性的转变成长期的、连续的、责任制的关系,服务模式从坐堂待诊转变为专科、全科医生形成团队,共同为患者提供签约服务;服务行为将转变为主动控费,主动与服务的数量、服务的质量、老百姓的满意度、老百姓健康水平的改善以及整个基层服务能力的提升挂钩。
百姓看病将更方便更省钱
在浙江杭州打工的赵先生,赶回安徽天长老家新街镇卫生院,做了较复杂的补片疝气手术,“这里报销多,还有市里专家支持,所以我一发病就想着回来做手术”。当天的手术得到市里专家的现场技术支持,钱也花得很少。原来,卫生院和市中医院结成医疗共同体,中医院给卫生院添置了大量设备,还开通了远程会诊服务,医共体有化验、病理中心,送标本给中心即可诊断。中医院专家逢集便到卫生院出诊、查房、培训。
王贺胜认为,建设医联体能够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就近就医。发挥三级公立医院作用,利用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等手段,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守门人能力,实现基层首诊。同时,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信息共享,签约患者可以在医联体内便捷地提取和使用健康档案。鼓励医联体内建立医学影像中心、检查检验中心等,通过“患者不动,标本动、信息动”的方式,逐步实现“基层检查,医院诊断”的模式。
便捷就医。推动医疗机构提供更高效、优质的服务。比如,在医联体内建立转诊绿色通道,上级医院对基层转诊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同时,为基层就诊患者提供便民惠民政策。对部分慢性疾病签约患者提供不超过2个月用药量的长处方服务。
获得全面服务。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为重点,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同时,由三级公立医院或者业务能力较强的医院牵头,吸引康复医院、护理院等医疗机构加入,让群众得到一体化、便利化的从疾病诊疗到康复和长期护理连续性服务。
节省医药费用。对医联体实施医保打包预付,医疗机构原来的收入变成了成本,可以引导医疗机构主动控制不合理费用,并努力维护群众健康,让群众少生病。另一方面,通过医保经济杠杆作用,合理设定报销水平差距,减少了跨区域的无序流动,也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
《 人民日报 》( 2017年04月15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