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国家旅游局掀起景区“摘牌风暴”,已对400余家景区进行摘牌或降级或警告等处理,其中摘牌3家5A级景区。“五一”小长假前夕,记者回访部分被摘牌、被警告的景区发现,在“摘牌风暴”震慑效应下,各地加大整治力度,积极整改。
然而,仍有部分景区存在被处罚的“安全隐患”“服务不达标”“不合理低价”等顽疾,有的景区的经营并未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了“未满摘牌年限便重新申报A级”现象。
“摘牌风暴”带来景区“整肃风”
今年2月25日,国家旅游局对丽江古城景区作出严重警告处理,通报称,丽江古城景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游客投诉率长期居高不下,游客人身财产安全事件频发,屡屡造成社会严重不良影响等。
这是继2015年10月之后,丽江再次受到严重警告,撤销处分不足一年。目前丽江市已对涉案旅行社、责任人立案38起,共罚款93万元。4月15日起云南实行“史上最严”旅游市场整治措施,其中包括取消旅游定点购物,将所有旅游购物企业纳入普通商品零售企业统一监管;严厉打击发布、销售“不合理低价游”产品等。
为了调查整治效果,记者近日来到曾备受旅行团“青睐”的丽江滇缅玉石城、滇西翡翠交易中心等多个大型购物店,发现店面基本实现明码标价。旅行社市场上的低价团乱象也大为改观。以泸沽湖两日游为例,政府提供的诚信指导价为315元至500元/人,多家旅行社报价集中在365元/人和456元/人两个档次。
近两年来,国家旅游局掀起景区“摘牌风暴”,已对景区400余家进行摘牌或降级或警告等处理,其中摘牌3家5A级景区。
记者走访发现,多数被处罚景区正在按照处罚意见进行积极整改,大力提升环境卫生条件、完善硬件设施质量及治安管理水平等。2016年底,4A景区北京平谷京东大溶洞因安全隐患,厕所不达标等问题被摘牌。记者日前来到该景区,发现涉及问题整改较为充分,景区厕所已改造,主副停车场秩序良好。
在安徽,天柱山5A级风景区针对国家旅游局此前通报的“厕所设施滞后,导览标识缺项多”等问题,也进行了专项整改,完成了景区旅游公厕新建或升级改造,各厕所均安排专人管理。同时完善导览设施,新增标识牌、景物介绍牌、文明旅游提示牌等347块,新增公共信息符号102个。
仍有景区“带病经营”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被处罚景区仍然“带病经营”。在北京,4A级景区什刹海因“综合管理差、配套及服务设施设备混乱,人车混流,存在安全隐患等”被警告。记者近日来到景区,发现综合管理差、人车混流等情况依旧。
一位三轮车夫上前搭讪是否坐车,并指着胸前的工作证称自己是正规公司的,价格是150元。若不要发票,仅100元。三轮车在窄窄的胡同里穿梭,络绎不绝、来来往往的游客和自行车、三轮车让整个游览过程的大部分时间在躲车、错车。
在多景区曾被处罚的云南,虽然今年以来重拳整治旅游市场,但短时间内顽疾难以根治。4月27日,国家旅游局通报“不合理低价游”专项整治行动中查处的20起典型案件中,多起涉及云南昆明、丽江等线路“不合理低价游”“指定购物场所”“导游诱骗消费者购物”。
有的景区被“摘牌”但仍继续打着A级景区招牌经营。中华民族园虽然已经被摘牌近4个月,但在其官方网站依旧标注了“4A级景区”身份。对于去年专家组复核提出的木桥没有围挡、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记者在景区北园看到,这座长约20米、高度超过1米的木桥仍然没有增加保护措施,桥边岸上“水深危险”的字样清晰可见。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动态管理是一种名誉损失的处罚方式,往往对知名景区更有效,对于一些原本知名度就低的景区,处罚的社会影响力很难起到“引导游客用脚投票”的效果。而在项目上,除了一些对A级景区有明确门槛要求的,不少旅游项目对A级并没有要求,因此摘牌降级对此影响也微弱。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相关处罚不到位,加上地方后续监管不足,导致对景区的处罚震慑效果大为减弱,甚至有景区未满摘牌年限便重新申请等级。
河北山海关景区是我国第一个被摘牌的5A级景区。按照规定,“凡被降低、取消质量等级的旅游景区,自降低或取消等级之日起一年内不得重新申请等级”。公开报道显示,2016年8月,山海关重新创建5A景区,已经通过河北省旅游部门的景观质量初评。这距离被摘牌时间不足一年。
动态管理由“纸上”走向“市场”
中国旅游研究院专家战冬梅说,景区等级动态管理由“纸上”走向“市场”值得称赞,需要进一步完善A级景区退出机制和社会监督体系,强化景区质量等级前期评审和后期监管,让降级摘牌成为常态;其次需要出台更严格的惩罚措施,不能只是简单摘牌了事。
“摘牌降级不能只是旅游局的一纸处罚通知。毕竟惩罚不是目的,目的应该是通过惩罚提升我国景区质量及等级含金量。”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教授魏翔认为,正是由于景区等级动态管理中缺少对被处罚景区的有效引导与监管,导致了一些景区质量仍然顽疾难处。
专家建议地方旅游部门的景区复核工作,能够丰富评价主体,提升评价科学性。据悉,北京市在4A景区复核时,已通过公开招投标聘请第三方机构,并联合企业、院校、行业协会和景区协会专家共同复核。
长期从事地方旅游市场监管工作的梁善颖说,景区的等级具有增信功能,往往A级越高,在门票价格制定、争取旅游项目、获取贷款支持等方面,都会获得更大收益。因此,建议加强旅游同物价、银行等部门之间协调,让放松监管的景区不仅面临“摘牌、降级”的处罚,而且在门票价格制定、金融贷款等方面也受到相应的影响。“让成本和收益逐渐对等起来。”
魏翔建议,动态管理机制的最终目的不是摘牌、降级多少景区,而是通过“上上下下、进进出出”,大力提升我国景区质量。因此,不仅要处罚景区,更重要的是惩戒之后要有调控机制,给景区提出建设性建议与系统化指导。(记者 张紫赟 鲁畅 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