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大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力度,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升级;决定进一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确定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的措施,共享发展成果同奔小康生活。
焦点1
为企业“走出去”插上金融“翅膀”
会议确定,一是简化审批手续,便利“走出去”。将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由事前到有关部门登记,改为汇兑资金时在银行直接办理。取消境内企业、商业银行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地域限制。简化境外上市、并购、设立银行分支机构等核准手续。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助力“走出去”。对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应保尽保,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重大装备设计、制造等全产业链的金融支持。推进外汇储备多元化运用,发挥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作用,吸收社会资本参与,采取债权、基金等形式,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长期外汇资金支持。
三是健全政策体系,服务“走出去”。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和清算体系。稳步放开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增加经营主体。创新出口信用保险产品,大力发展海外投资险,合理降低保险费率,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做好信息、法律、领事等服务,加强协调,防止恶性竞争,强化风险防范,护航中国企业、中国装备走向世界。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阶段,‘走出去’前景看好,但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融资。无论是推进互联互通,还是开拓市场,都需要有力的金融支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认为,有了金融有效支持,“走出去”将如虎添翼。
会议从简化审批手续、拓宽融资渠道、健全政策体系三个方面部署了加大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力度。包括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重大装备设计、制造等全产业链的金融支持,推进外汇储备多元化运用,发挥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作用等。
“我们谈中国企业‘走出去’,通常分三个层面:商品层面、劳务层面以及资金层面。本轮‘走出去’更着重在资金层面,对金融支持的需求更为强烈。”中国银行公司金融部总经理林景臻分析认为。
林景臻认为,中国银行业要成为支持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金融中坚力量。要紧抓“一带一路”、中国—东盟自贸区、中非合作等战略机遇,关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金融需求,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综合性、全周期的专业化金融服务方案。
对一些投入大、周期长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外汇储备、基金的作用。根据中国政府网已经公布的信息,总规模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首期资本金100亿美元中,外汇储备出资65亿美元。
焦点2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重点投向民生
会议指出,中央和地方联动,盘活各领域财政“沉睡”资金,提高使用效益,缓解财政收支困难,让积极财政政策更好发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创新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
会议决定,按照新修订的预算法,一是将2012年及以前年度各级一般公共预算、部门预算、专项转移支付结转资金,收回统筹使用。对政府性基金项目结转资金规模较大的,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使用。盘活的资金重点投向民生改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
二是全面清理财政专户,防止资金大量沉淀,各地一律不得新设专项支出财政专户。严禁违规虚列支出,严控权责发生制核算范围和规模。加强收入缴库管理,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上缴财政。
三是对预算周转金和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规模占比设定上限,明年起不得在预算外新设偿债准备金,已设的纳入预算管理,促进资金科学安排,加快流转。在水利投资运营、义务教育、卫生、社保、环保等领域开展三年滚动预算试点,确保资金和项目对接。让公帑有效服务公众、造福人民。
【解读】:明年起,新修订的预算法将实施,这一将对政府收支行为产生深远影响的法律为如何盘活那些趴在账上“睡觉”的财政存量资金指明了方向。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根据新修订的预算法,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亮出实招。
“三大举措凸显此次国务院盘活存量资金力度之大。”财政部财科所所长刘尚希对记者说,与以前举措较笼统相比,此次除了明确待清理存量资金的时间年限和资金范围,更对改革“硬骨头”—清理财政专户提出具体要求。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审计研究室主任汪德华认为,三大举措抓住了当前财政存量资金的要害。“财政存量资金很大的问题是大量存款性支出,简单说就是很多财政资金从预算盘子上看钱已经花出了,但实际并没有进入宏观经济,而是仍趴在国库上。”
财政结余资金,对应的是项目已完成但钱有剩余,这部分资金理所当然要统筹起来重新利用。有专家预测,中央和地方“沉睡”的此类结转资金估计有上万亿元之多。汪德华说,此次国务院一方面强调剩余的结转资金要收回统筹使用,另一方面为防止地方将结转资金转移到财政专户中,明确全面清理财政专户,可谓抓住问题的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