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12月27日,中国政府网全文转发《博客天下》杂志封面文章《破壁者李克强》。文章很长,有12000字,慢慢看,精彩在后面。
对了,今年3月,《博客天下》杂志还登过一篇封面文章《剪刀手李克强》,文章也很长,讲的是简政放权。另外,今年5月15日,《博客天下》杂志曾以《强的虹》为题,刊发封面文章,独家解读李克强夫人程虹。有兴趣的,可找来一看。
第一个任期的第二年往往特别艰难,在这一点上,各国政府都差不多。民众第一年的新鲜感即将过去,与媒体的蜜月期也将结束,所有的力量都以一种更审慎的态度,抛开领导人的明星光环,更多去考量政策本身。
年底,尤其是一个交成绩单的时候。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迎来了他总理任期的第二个年底,他就任于一个世界经济很不景气的时期,除了每一任总理都要面临的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他还要做得更多一些。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复苏来说,中国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甚至被寄望成为此次全球经济复苏的“发动机”。
细数他就任总理以来的历次讲话:“简政放权”、“合理区间”、“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是其中最集中的关键词。还有许多先前从未听说过的提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
在春天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李克强提到了今年的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
作为预期目标的7.5%仅比1999年的7.1%略高一点。事实上,一到三季度,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是7.4%。
“我一再讲,合理区间是指经济增长率不低于7.5%左右,所谓左右,就是高一点、低一点都是正常的,都处于合理区间。”李克强专门这样讲过多次。但即便如此,李克强并未采取大规模的“强刺激”,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放权”。
“放权”并不是无为而治,相反,这需要更坚定的决心和更大的勇气。
这既需要自信,还需要更多人的理解。历史上所有经济下行期做减法的改革,都很容易被人指责为力度不够和无所作为,这对一个政治家来说是一件冒风险的事。
在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的前提之下,李克强这一年努力清理各领域当中的束缚和桎梏,推进中国和各国的贸易合作,去各国推销中国的装备制造。对国内,他致力于拆除各省市之间的贸易壁垒、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之墙。
他很像是一个冷静而坚硬的破壁者、拆墙人。
拆贸易上的有形壁,不易;破观念中的无形墙,更难!
当地时间2014年12月17日,李克强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同塞尔维亚总理武契奇(左一)举行会谈。两国签署了包括双边经济技术、能源、金融、航空、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合作文件。
大中国的“CEO”
全球经济陷入不景气的时候,中国的“CEO”走在最前,不眠不休高密度出访,谈订单,签合同
当地时间12月16日下午,李克强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出席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中东欧16国领导人与会。
根据中国政府网的报道,这是一次不眠不休的长时间工作,李克强每会见完一国领导人,各位随行部长就会围拢过来继续商讨工作。
“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一位随行人员这样说。
此前,李克强刚刚在哈萨克斯坦参加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会议,在早餐桌上,李克强和哈萨克斯坦总理马西莫夫敲定了180亿美元的《中哈产能合作框架协议》,这份协议当中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领域的合作。
两位总理都是法学专业出身,后来都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
在行业萧条生意不好的时候,大多数公司的CEO都会亲自出马,见客户,谈合作,拿下至关重要的订单。
一国的“CEO”也是如此,中东欧国家和中国的地理距离并不近,但因彼此经济的互补性和契合性,双方已经不再遥远。
与地理上的接近相比,是需求上的接近让中国和中东欧国家走在了一起。
李克强在贝尔格莱德讲话时提到了这一点:
“中东欧国家经济基础扎实,自然资源禀赋好,科技教育水平高。中国13亿人口市场巨大,工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体系完备,外汇储备充足。双方完全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产业对接、共同发展。”
中国的钢铁、水泥、玻璃、电力等富余而优质的产能,需要找到新的释放出口。
如果放眼国际市场就会发现,许多国家面临着升级换代和改善交通装备与基础设施的艰巨任务,但却苦于资金匮乏。
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也需要寻找出口,使它以投资的形式得到增值。
借给朋友,让他们购买我们的产品和装备。中国输出的装备可能会使用几十年,被投资激活的伙伴们也将变成更有实力的购买者。
这是一个全新的思路,与单纯追求赚取外汇、把货币留在自己国内就算赢的旧式重商主义思路和贸易保护主义全然不同。
“将中国在高铁、核电、电信等装备制造和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原材料生产方面的优质产能与中东欧国家大项目建设的巨大需求结合起来。中国鼓励本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就地建厂,积极参与共建各类产业园区。”李克强说。
有人把李克强的这种外交称为“装备外交”。这种合作带来的信赖能够击碎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此次中国与中东欧16国领导人第三次会议形成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贝尔格莱德纲要》提到:
“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支持促进相互投资,提升经贸合作规模和水平,努力为贸易持续稳步增长创造条件。”
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是APEC和上海合作组织之外的又一个领导人会晤机制,李克强用颐和园的“十七孔桥”来比喻中国和16个中东欧国家组成的这个组织。这个比喻富有深意,单独的石拱无法建成这样一座长桥,修建于乾隆年间的这座石拱桥用17个拱形结构的联合,手牵手筑成了一架通路。
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合作关系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这些国家大多在上个世纪末经历了和中国类似的经济改革。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这些国家更需要合作。
12月17日,李克强在讲话中称,中国、匈牙利、塞尔维亚三国已达成协议,合作建设匈塞铁路,力争在两年内建成一个符合欧盟标准、适合各方需求的现代化快速铁路。这是去年三国达成协议之后的最新进展,根据英国媒体的测算,这条铁路将会使匈牙利到塞尔维亚的时间由8小时缩短为3小时。
李克强强调,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可以依托匈塞铁路,并与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连在一起,打造一条亚欧海陆联运新通道。
在结束中东欧之行后,李克强马不停蹄夜航10小时抵达曼谷,与泰国“大米换高铁”的合作计划需要最终敲定。此前,因为泰国前任总理英拉被法院解除职务,泰国同中国的高铁协议和农产品协议被宣告失效。
客户有变动,如果不能跟好这一单,就会造成丢单,这个时候CEO亲自出马、冷静处理,是最好的方法。
在李克强锲而不舍的努力下,19日签署的新备忘录中,这条铁路距离由去年的300公里增至800公里,全部采用中国装备、中国标准。
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在当时和现在都被看做是意义深远的一刻。此前的媒体上,人们对入世的利弊争论不休。但在加入之后,中国人迅速适应了自由贸易的精神和规则。
13年后,中国已经在一些重要地区扮演自由贸易的主张者和提倡者,成为一个群体的牵头者和话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