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记者从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了解到,历经10年时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共对5万余名牧民和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相关培训。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享有“中华水塔”、“亚洲水塔”之美誉,是中国面积最大、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是北半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
2005年,中国官方推动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截至目前,项目完成投资76.5亿元(人民币,下同)。根据该区域水源涵养能力、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和沙化土地面积等监测显示,三江源区域生态环境呈现好转趋势。
“对于三江源区域的牧民,我们希望通过培训来增强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技能。”该办公室科技培训项目负责人龚峰介绍说,现在正在开展的科技培训项目注重体现民族特色、贴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如开展藏毯编织、牛羊育肥、奶牛养殖、餐饮烹饪、庭院经济、土建技术等培训项目。
“三江源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在这样一个高寒、高海拔地区,开展生态保护工作,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龚峰说,除了培训牧民外,还对工程建设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予以生态监测与评估、草原及畜牧技术、黑土滩综合治理、湿地保护等方面的技术培训。
龚峰说,希望受到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在项目实施上,同时,“能让三江源地区牧民和管理人员等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据了解,2005年启动实施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中,科技培训项目完成总投资5370万元,共培训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6607人,培训农牧民49609人,建立和培育示范户1715户。
2014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启动之年,规划至2020年,科技培训项目计划总投资8080.96万元,计划培训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8160人次,培训牧民92128人次。
龚峰说,近10年来,通过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一支涵盖农、林、水、牧、渔、环保、气象等部门的科技人才队伍雏形基本形成,“三江源区域科技落后、技术人才匮乏的局面得到了一定改善。”
对于牧民培训项目,龚峰说,希望能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行动,使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向现代生态畜牧业转变,实现生态保护、民生改善、产业发展的协调推进。
原标题: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10年培训5万余名牧民和技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