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物价数据延续了自去年年底以来的回暖趋势。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3%,涨幅继上月后继续维持在2%以上;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环比上涨0.5%,这是自2014年1月份以来的首次上涨,同比下降4.3%,降幅继续收窄。
专家表示,3月CPI走高的主要原因是猪肉和鲜菜等食品价格强势上涨;而稳增长政策效果开始显现,投资回升拉动工业生产,则是带动PPI回暖的主要原因。目前,CPI环比涨幅由正转负,通胀的压力已经有所减轻,预计未来物价上涨空间有限,货币政策将保持基本稳定,降息的可能性较低。
现状 肉菜双涨带动CPI留在“2时代”
一般来说,春节过后,蔬菜特别是猪肉价格本应步入回落通道,但今年物价却似乎“热情高涨”,“姜你军”“蒜你狠”“向前葱”重出“江湖”。对此,多位专家表示,3月CPI上涨主要归因于食品价格的推动。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表示,从同比看,3月份CPI同比涨幅与上月相同,部分分类涨幅较高。前期全国低温寒潮影响了鲜菜的生长,与去年3月相比市场供应相对不足,鲜菜价格同比上涨较多,涨幅达35.8%,影响CPI上涨约0.92个百分点。由于前期猪肉价格长时间低迷,养猪场户积极性受挫,导致生猪存栏下降,生猪产能处于近年低位,市场供应偏紧,猪肉价格同比上涨28.4%,影响CPI上涨约0.64个百分点。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也认为,近期物价上行主要来自食品价格上涨。他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猪肉、鲜菜同比涨幅显著值得关注,目前猪肉市场供需缺口较大,生猪从繁育到育肥出栏还需半年以上,预计猪肉价格继续保持高位运行。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也表示,从猪肉价格的运行周期来看,目前并非处于供求关系非常不平衡的阶段,短期供应不足是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蔬菜在短期内供求矛盾也比较突出,而从长期来看,城市周边地区的土地供给处于偏紧状况也是一大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食品价格的强势上涨引发了市场对于未来物价走高预期。对此,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周景彤表示,尽管3月CPI同比涨幅与2月持平,但环比涨幅由正转负,表明物价上涨压力有所减轻。实际上,不论是2月的涨还是3月的跌,原因都是季节性的。3月环比下跌,一是由于春节结束后蔬菜等食品价格涨幅显著回落;二是因为春节假日影响消退,机票和旅行社等服务价格下降;三是节后务工人员返回城市,部分服务价格涨幅回落。
亮点 稳增长发力PPI环比由降转升
3月,PPI数据明显回暖,环比由降转升,比上月上涨0.5%,是2014年1月以来的首次上涨;同比降幅继续收窄,比上月缩小0.6个百分点。余秋梅表示,3月PPI环比上涨原因,一是部分工业行业价格涨幅扩大,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价格环比分别上涨4.9%和2.3%,涨幅比上月分别扩大4.4和2.2个百分点;二是部分工业行业价格止跌回升,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黑色金属矿采选、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价格环比由上月下降转为本月分别上涨9.9%、3.6%和0.9%;三是石油加工价格环比下降0.2%,降幅比上月收窄3.7个百分点。
对于PPI同比降幅持续收窄,连平也表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2014年以来大量稳增长项目陆续释放效力,房地产成交持续活跃推动投资小幅回升,今年初投资增速企稳,新开工和计划开工投资项目资金同比增长高达41.1%、13.9%,带动工业产品价格企稳。二是下游需求出现回暖迹象,年初以来钢材建材价格都有所回升,3月末螺纹钢、线材、盘螺价格都上升到2400元/吨以上,全国水泥综合价格指数小幅上涨至78.53点,反映出下游需求得到改善。三是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低位震荡企稳,输入性通缩压力减小。
对于PPI后期的走势,温彬认为,目前PPI走势好于市场预期,主要是稳增长政策效果显现,投资回升拉动工业生产,但由于去产能压力依然较大,PPI全年仍将处于收缩状态。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发文称,经过长时间、大幅度的下跌,部分大宗产品价格已跌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价格水平接近生产经营的盈亏平衡线甚至在平衡线之下,年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继续大幅下跌的可能性很小,对国内市场PPI的冲击弱于去年。其次,我国采取了一些抑制PPI,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过度下跌的调控措施,比如设置成品油“地板价”;采取兼并重组、破产清算等经济手段,以及强化环保、质量、能耗、安全等硬约束措施,加大政策力度引导产能主动退出;用5年时间压减粗钢产能1亿至1.5亿吨,用3至5年时间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这些措施有利于缓解供大于求矛盾,改善市场预期和提升市场信心,有效抑制PPI下降幅度。
前瞻 未来货币政策或保持稳健
此外,市场普遍认为未来物价上涨的空间比较有限。方正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郭磊告诉记者,从节奏看,3月第四周已经初步显示出一般物价放缓的态势,4月这一态势正在继续。除猪肉以外蔬菜、水果等价格开始回落。一线房价进一步回调。代表非食品类商品价格的义乌小商品指数4月同比为0.30%,弱于上周值0.38%和3月值0.52%。
周景彤表示,未来几个月,需要重点关注:一是“猪周期”的长短。目前,能繁母猪、生猪存栏量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预示未来几个月猪肉价格仍会维持高位,估计会延续到今年的国庆、中秋“两节”前后。此后,猪肉价格很有可能回落。二是居住价格快速上升。近期房价飙升带动了居住价格走高,再考虑到居住价格在CPI篮子中的权重较高,高房价将会拉升居住价格。三是货币因素,即前期货币政策积累的后续影响。2015年以来已进行了5次降准、5次降息,货币信贷较快增长,M1、M2分别从2015年1月的10.6%、10.8%上升至今年2月的17.4%、13.3%,可能会对未来物价产生一定的压力。但是,考虑到经济基本面需求不旺、产能过剩,以及蔬菜价格走低等原因,预计未来物价上涨有限。
专家预测,近期货币政策将保持基本稳定。周景彤说,基于目前经济出现了一些积极信号,同时考虑到货币信贷环境比较宽松,所以预期近期货币政策将保持基本稳定。一是降息的可能性比较低。当前一年期存款实际利率已经为负,如果利率进一步下调,可能会助推加杠杆和资产价格泡沫化。二是不排除择机降准的可能性。何时降准、幅度多大,主要是根据经济增长、物价水平、资本流动、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外汇占款等多种经济变量综合权衡确定。连平也表示,目前不存在明显的通胀压力,物价不会对货币政策调控带来明显的收紧需求。未来货币政策仍应根据经济增长情况实时调控,但需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关注CPI和局部资产价格的上涨压力,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
肉菜价格上涨并不意味着滞胀来临
2.3%的CPI只是经济学定义里的爬行的通胀区间。温和的通胀区间大约在3%至6%,在此之后才是真正会影响生活的通胀。目前的CPI和PPI数据,其实显示了经济筑底的信号,我们有必要尊重市场正常的调节规律。
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了2016年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下降0.4%,同比上涨2.3%,同比涨幅与上月相同,部分分类涨幅较高。其中,鲜菜价格同比上涨较多,涨幅达35.8%,把通胀率拉高了0.92个百分点;猪肉价格同比上涨28.4%,则影响CPI上涨约0.64个百分点。
对于物价上涨,很多人第一感受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通货又膨胀了。但是,3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的数据——在连续四年多同比负增长,今年前三个月降幅连续收敛后,PPI环比由降转升,比上月上涨0.5%,也是2014年1月份以来的首次上涨,却初步显示了经济已然探底的可能性。为何衡量经济的同步指标,结果感受却不尽相同?有意见认为,这是滞胀的先兆。
从数据上来看,2.3%的CPI显然只是经济学定义里的爬行的通胀区间。温和的通胀区间大约在3%至6%,在此之后才是真正会影响生活的通胀。而且,该数据甚至低于此前市场普遍预计的2.4%,离此前全国人大会议设定的3%CPI目标尚有距离。何况,物价回升对经济有一定支撑作用。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重回扩张区间,显示出经济回暖的积极迹象,昨日公布的PPI数据也佐证着经济回暖的信号。
民众之所以会产生物价上涨、生活成本加重的感受,主要原因还是蔬菜和猪肉这两大基础生活商品价格的大幅变化。
统计局在报告中也解释,前期全国低温寒潮影响了鲜菜的生长,与去年3月相比市场供应相对不足,鲜菜价格同比上涨较多。而在经历了深亏和环保压力的禁养、限养,大量养殖场户退出后,国内生猪产能在近年来持续处于低位,最近生猪存栏量、能繁母猪存栏量再次下跌至3.67亿头、0.38亿头。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供需吃紧将成为影响猪肉价格走势的重要因素。
更为重要的是,长期的低通胀加上一段时期以来的货币宽松政策,市场流动性较充足,但真正流入实体经济的资金量并不大。货币发行正在逐渐产生累积效应。而资本市场如股市并没有明显的赚钱效应,理财产品价格更是跌破4%关口,普遍的资产配置荒使得大量资金易涌入到大宗商品、房地产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这也是物价与楼价在今年春天齐飞的重要原因。
目前的CPI和PPI数据,其实显示了经济筑底的信号,我们有必要尊重市场正常的调节规律。但与此同时,不能忽略肉菜这些基础生活商品价格上涨给居民生活带来的负担。要缓解价格上涨带来的负面感受,仍然需要在供给侧着力。
比如可以通过进出口机制来对供需进行调节,进口国内稀缺产品,国内产量过剩的产品要通过出口来缓解市场供求矛盾;税收方面的政策优惠也能够有助平抑物价;而针对资金集中炒作商品的情况,可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引导大量富余的社会资本和新增信贷流向实体经济,缓解潜在的通胀压力。
总之,政府要合理引导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防止搭车涨价和乱收费推高通胀,避免物价高涨引起经济剧烈振荡和心理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