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首发:2011青岛户籍人口期望寿命80岁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2-07-17 15:14:52 字号:TT

     减寿念书和平均减寿什么区别呢?减寿年数是指总减寿年数,也就是所有的个体和平均期望寿命相比损失的年数全部相加,主要影响的是死亡人数。平均减寿年数是某一类造成的损失损失的寿命数,比如像伤害,多发生于年轻人。这两个虽然是一字之差,但还是不同的。主要疾病分析 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情况分析。

    我市报告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病例23499例,其中心脏病13806例,死亡率为180.15/10

万,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病例的58.75%。在心脏病当中,急性心肌梗塞4449例,占心脏病的32.23%。脑血管病死亡病例报告8917例,死亡率116.36/10万,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病例37.95%。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分析。2011年我市死因监测系统共上报恶性肿瘤死亡病例13941例,占总死亡人数的28.16%,其中男性9096例,女性4845例。2011年青岛市的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81.91/10万,男性为237.68/10万,女性为126.28/10万。   

    伤害我市死因监测系统报告伤害死亡病例3149例,死亡率为41.09/10万,其中男性2215例,死亡率为57.88/10万,占全人群伤害死亡病例的70.34%;女性934例,死亡率为23.34/10万,占全人群伤害死亡病例29.66%。、流动人口与院前急救死亡监测情况分析  流动人口死亡监测情况分析。  

     流动人口死亡原因:伤害、心脏病、恶性肿瘤等

    我市流动人口各年龄段死亡人数中,55-60岁年龄组的死亡人数最多。男性中55-60岁年龄组的死亡人数最多(因为男性占的人数比较多),女性中70-75岁年龄组的死亡人数最多。  

    院前急救死亡监测情况分析。2011年,全市共报告1095例院前急救的死亡病例,男性为680例,女性为415例。心脏病、伤害、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所造成的死亡占据了院前急救死亡的前五位。     

    2011年青岛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又有了增加,达到80.80岁,居于全国前列。2011年是青岛市第一次期望寿命跨过了80岁,达到80.80岁。  

    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等所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占死亡总数的88.04%,占到总死亡人数将近九成,是影响青岛市居民健康和人均预期寿命的主要问题。婴儿组的前三位死因是围生期疾病、先天性疾病和伤害;幼儿、少儿和青壮年死亡的首位死因是伤害;中老年死亡的前三位死因是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年龄组不同,导致主要死亡的原因也有区别)  

    前五位死因: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伤害、呼吸系统疾病。   

    造成我市居民减寿年数最多的死因是恶性肿瘤。前五位死因中伤害是造成居民平均减寿年数最多的死因。

    循环系统疾病总死亡率306.63/10万,心脏病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病例58.75%。脑血管病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病例37.95%。急性心梗死亡是造成心脏病死亡的首要原因,死亡率为58.05/10万。   

    2011年因患恶性肿瘤死亡病例13941例,占人群总死亡人数的28.16%,死亡率为181.91/10万,较2010年下降1.83%。其中,乳腺癌死亡率下降2.41%,宫颈癌下降2%。  

     乳腺癌和宫颈癌在2008年之前都是上升的阶段,2008年之后乳腺癌和宫颈癌的死亡率在逐渐下降,形成了一定趋势,这个和我们包括从2008年开始将肿瘤的早期筛查纳入医保系统以及居民的保健意识提高,以及各个卫生室的投入,在肿瘤的早治方面见了城下。 

    市民需重视慢性病危害 

    市卫生局副局长魏仁敏说,介于这些死亡原因来看,市民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慢性病的危害。慢性病导致的死亡是造成我市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我市三大类疾病的去死因预期寿命进行评价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我市居民的寿命损耗严重,已成为我市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慢病防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工作,全面落实慢病防治各项措施。  

    提高全社会预防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意识,促进防治结合,加大早诊早治工作力度,保障市民身体健康。与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相关的恶性肿瘤是可防可治的,要充分利用已成熟的筛查技术,提高癌症患者生存率和治愈率。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要将防治模式前移,早期预防和干预各种发病危险因素,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控制诱发慢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加强对市民有关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伤害、心理精神等疾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和生活行为干预,大力开展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积极倡导“吃动两平衡”、戒烟限酒、“减盐、控油”、平衡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市民早诊早治、早期预防健康意识。 (青岛新闻网记者  朱颖 )

    记者提问:慢性病发病率如此之高,它的原因是什么?跟青岛居民的生活关系有什么联系,能不能从这方面给居民提一些建议?再一个,这里提到了院前急救死亡的情况,跟以往相比是什么情况,下一步还有什么需要加强的?

    魏仁敏:导致慢性病的原因全世界都是一样的,慢性病的负担也是全球性的健康负担,现在世界各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也是不堪重负,中国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活方式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模式都发生了很多变化,食物也变得精细化,这些现代生活方式给我们带来舒适、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慢性病疾病的增加,总体是生活方式的疾病。要想预防,就是在工作、生活之余,就要改变或者说抵抗现在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弊端。比如说,加强运动、加强锻炼。比如说,控制食物当中容易过量摄取的糖、脂肪含量过高的东西,再就是食物当中纤维素降低,都是精加工的食物,要避免。包括心理疾病,要保持心理平衡。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已经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作为防治慢性病的主要途径和因素。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院前急救的死亡。院前急救的死亡,只是在总体死亡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我们单独做院前急救的死亡率,主要是围绕着院前急救的配备、能力的方向和重点去考虑,但不会改变院前急救死亡的人群结构,因为它是人群总体死亡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作为比较来讲,也没有必要做横向的比较,比如说医院,某一个医院什么病死亡的病人和另外一个医院死亡的病人相比,很难说明它的技术水平,是一个道理。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