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爸爸去哪儿了? 酒桌应酬才出现

来源:青岛日报-- 2013-12-26 11:55:22 字号:TT

 

    一档名为《爸爸去哪儿》的真人秀拷问着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人们不禁要问,在对子女的日常照顾和教育中,爸爸究竟去哪儿了——

    校门口见识“爸妈差异”

    早晨7点30分,记者来到市北区实验小学。在送孩子上学高峰的30分钟内,记者观察到,虽然由爸爸们送孩子上学的人数并不少,但却与妈妈们有着明显不同之处。

    妈妈送孩子

    妈妈们通常将孩子送进校门后,并不马上离开,而是站在校门外,等看到自己的孩子安全进入教学楼后才离去。

    妈妈的说法

    A女士:就是太懒,让他去看着孩子做作业,他去看了一会儿,一转眼看电视去了,最后还是得我来。

    B女士:上次让他接个孩子,突然就说晚上要加班,去不了。

    C女士:我又要上班,又要买菜做饭,能有什么办法?就算接了孩子,他什么饭也不会做,难道让孩子饿肚子?

    D女士:成天喝酒,回家醉醺醺的,让他教儿子,怎么能让我放心!爸爸送孩子,爸爸匆匆忙忙,离着校门还有老远就停下脚步,向前一推孩子示意其进校门,并在孩子进校门后就立马转身离去,还有的爸爸就坐在汽车或摩托车上,让孩子自己过马路进校门。

    爸爸的说法

    每天骑摩托车来送儿子的张先生:我只负责接送儿子,在家里主要还是他妈照顾和教育。

    另一位爸爸:我就一个专职“司机”。我顺路,所以早上来送孩子,接孩子和照顾孩子都不归我管。

    6岁女儿的爸爸杨先生:家长会都是她妈妈参加。自己也参加过几次家长会或家长开放日,但是周围都是相熟的妈妈们在聊天,自己被晾在一边感觉有点尴尬。

    一个小学生的爸爸王先生:自己在教育方面的知识太少。也参加过家长亲子活动,但我发现妈妈们的话题完全不离开自己的孩子,我知道的太少,她们有时说的那些教育家、教育理念我不太懂,只能跟着点头。虽然家里买了很多育儿书籍,都是我妻子买来的,主要是她读。渐渐地,我就淡出家长委员会的活动,只是在需要酒桌上应酬时才出现。

    相关阅读:老师眼中的“爸妈差异”

    “家长会上确实是妈妈多爸爸少,如果让孩子给家长排个名,可能很多爸爸不仅排不过妈妈,还会排在姥姥姥爷、爷爷奶奶身后。”崂山八中政治老师刘忠涛不仅是班级的班主任,也是一位父亲。

    青岛某辅导学校的王老师告诉记者,班里与她进行沟通的家长全是妈妈,从确定课程、调整时间,到向家长反馈孩子的上课情况、讨论孩子的课业成绩,没有与一位爸爸打过交道。

    记者采访的四位担任班主任的老师都表示,在家长会结束后,一般是妈妈们主动围住自己,交流孩子的生活或教育问题,这时候爸爸们一般已经走掉了。平日里的电话交流,也基本都是由妈妈们进行,爸爸很少给老师打电话。但在老师们眼中,其实,爸爸并没有离得太远。

    在某小学担任班主任的涂媛媛老师告诉记者,家长会上爸爸与妈妈是截然不同的。“感觉妈妈对孩子关心地很细致,爸爸似乎是在沉默地关注着孩子”,涂老师举了一个小例子,家长会上很难看到爸爸拿出小本子做记录,而一般妈妈都会很认真地拿出专门用于记录和老师沟通情况的本子。除此之外,涂老师的班级里还建有一个QQ群,平时群里也鲜有爸爸发言。不过,当班里举办运动会这类的活动时,爸爸参与地非常积极,照相摄像,忙前忙后的。

    崂山某初中数学马老师告诉记者,其实很多爸爸也很关心孩子,但只是观察后让妈妈去管教,不主动与孩子沟通,“有时还容易脾气暴躁与孩子产生正面冲突,久而久之,妈妈就先入为主,不愿意再让爸爸照看孩子”。

    作为父亲,刘忠涛老师的体会是:“以我的感觉,到了初中后,爸爸对孩子进行教育有时更能让孩子听进去。因为平时多是妈妈在进行说教,有时换成爸爸,孩子就会感到威慑和新奇。”“还是能感受到爸爸们是非常关心孩子的,这可能跟男同志的习惯表达方式有关。”城阳某小学语文老师刘新梅告诉记者,中国父亲往往在默默地付出,不能完全将自己内心想法和感受用语言传递给孩子。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爸爸粗放式的教育模式,能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模仿,培养理性、自信、果敢等个性特征,朝九晚五在外打拼的形象,很多时候也能为孩子树立坚强、独立、承担的榜样。

    相关调查及专家说法

    ●北京师范大学和世界学前教育组织联合发布了一项调查结果。这份时间跨度为5年、涉及家庭超过1000个的调查显示,有60%的母亲在家庭教育占绝对主导地位,父亲起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

    ●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心理卫生指导中心陶然教授曾经撰文指出,通过6年5000多例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病例研究,发现所有孩子均有不同程度的父爱缺失(主要是父亲功能缺失),而这种缺失在引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相关因素中排第一位。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家王芳老师:在亲子交流中,父亲的教育往往更偏重于生存能力、抗压能力与社会责任,偏重于对孩子自信、果敢、坚毅的性格培养。而这些,是温柔、聪慧、敏感的妈妈们所无法给予孩子的,如果缺失了爸爸的教育,很可能在培养孩子独立、勇敢、顽强等性格方面举步维艰。当下的孩子普遍缺乏挫折教育。在现实生活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孩子不能只在妈妈般的“温柔”和“顺从”中成长,更需要经历爸爸般的“严酷”与“挫折”。所以,爸爸们一定要找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爸爸应当做妻子教育孩子的合作者,做孩子的玩伴,做孩子品行的榜样。(记者 刘岱文)

更多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