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薛光林与学生在一起
回眸日喀则市“十五”教育事业,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办学效益提升,无论是办学条件改善,还是教学质量提高,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成绩的背后凝聚了许多人的辛勤和汗水,现任教育局局长薛光林同志就是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一位。
薛光林,青岛第四批援藏干部,男,汉族,生于1964年,山东省青岛市人,大学本科学历。1986年参加工作,199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进藏前,在青岛市教育局工作,担任人事处处长职务。2004年6月,作为青岛第四批援藏干部中的一员来到日喀则,被组织委派到日喀则市教育局工作,担任党委书记兼局长职务。
进藏是他无悔的选择,援藏是他崇高的使命,兴藏是他不懈的追求。从踏入日喀则的那一刻起,他就对自己发下了誓言:一定不愧对这善良淳朴的日喀则人民,为振兴日喀则教育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用爱托起高原的希望。这一誓言就是他以后援藏工作的不竭动力,时时鞭策他勤奋工作,积极思考,不辱使命,把满腔热情都倾注到民族教育事业上,用青春和汗水推动了日喀则市教育前进的车轮。
一、注重实际,抓好调研,确立工作目标。
来到全新的环境,对各方面情况的不熟悉向他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情况,才能顺利开展工作,做出一番成绩。为尽快熟悉环境,进入角色,他把工作的第一站定在了下乡调研上。他努力克服高原反应所带来的身体不适,到基层学校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担任局长以来,他几乎跑遍了所有中小学和教学点,行程5000多公里。通过调研,他了解到:日喀则市的办学条件还相当艰苦,改善办学条件任重道远;农村学生入学难的问题非常突出,辍学现象比较严重;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教育教学质量差;学校内部管理和教育教学行为不规范,没有完善的评价机制;各项工作办事程序有失规范,很大程度上做不到按章办事。对这一系列问题,他殚精竭虑,甚至彻夜难眠。经过反复思索,他确立了援藏期间的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树日喀则市教育新形象”为目标,抓住“普九”巩固提高这条主线,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起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抓好机关干部、校长、教师三支队伍建设,规范办学行为,争取在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师德教育方面办出日喀则市特色,全力打造“用爱托起高原的希望”教育服务品牌,力争使日喀则市教育工作走在全地区乃至自治区的前列。就是这一符合实际的思路和目标,使日喀则市教育在“十五”末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突出重点,躬行劝学,做好复查工作。
“普九”复查他上任以后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为确保各项指标不低于验收当年水平并有所提高,他从上任之初就将此项工作放在了突出位置抓紧抓实。一是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普九”巩固提高工作的实施意见》,完善了领导干部及部门联系学校制度,并以市委、市府的名义下发,切实调动了全市上下抓义务教育的积极性。二是针对教育基础统计这一薄弱环节,安排了专职统计员,完美了各类统计表册和档案资料,确保数据的详实准确。三是高度重视文字材料工作,安排专人撰写“普九”自查报告,整理“两基”相关材料;四是多次召开校长会议,及时总结、积极部署“普九”复查工作,以高标准要求各校不折不扣地完成复查任务。五是狠抓了“控辍保学”工作。学生是西藏建设和发展的希望,留住孩子,就留住了希望。为了使所有的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他不仅制定了“控辍保学”办法,还多次下乡与乡领导协调,在乡里一蹲就是几个星期,动员学生上学;有时为了一个孩子,要跑一上午;有些教学点无法通车,他就步行爬山涉水前往,以自己的行动感染农牧区的家长们;同时,他还实行初中学生到位日报制。通过下乡促学和协调市、乡两级政府督学,切实保证了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将辍学率严格控制在了3%以内。六是随时到学校检查学校管理、教学工作、学生到位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艰辛的努力没有白费,使我市连续两年顺利通过了地区、自治区的“普九”复查评估。
三、加强党建,健全机制,发挥核心作用。
加强党建工作是保持西藏稳定的前提之一,是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障,所以,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他担任党委书记以后,着手抓建了市直六所学校的党支部,调整充实了支部成员(中学每校5人,小学每校3人),建立健全了支部议事制度、支部工作职责、支部书记职责等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了支部组织生活的正常开展。带领局机关及学校深入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活动中,除了完成规定动作外,着重在自选动作上下功夫:建立了领导班子联系点制度,局领导班子成员每人确立了四个联系点(学校);开展了“五个好”党员、“五个好”基层党组织评选活动;开展了“献爱心,送温暖”活动,组织局机关支部全体党员(9名)捐献了1000元和一些生活用品,送到了支部联系点曲布雄乡加嘎村学点贫困教师边仓手中;开展了“爱心结对帮扶活动”,要求局机关每个党员一对一帮扶一名特困学生和一个教学点,从思想、学习、生活和心理上全面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并给他们购置了书包及学习用具,同时为教学点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按要求为基层上了3节党课。同时,结合先进性教育,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学校领导的领导能力和水平,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使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努力实现我市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党建工作的加强,带动了教育教学工作的进展,教育局党委也因此被评为日喀则市“先进党委”,他本人也被评为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地区“优秀共产党员”。
四、立足发展,务求实效,突出创新精神。
为使日喀则市教育在学校管理、教学质量、队伍素质方面展现出全新的风貌,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用爱托起高原的希望”教育服务品牌和“创特色教育”的工作思路以及“树日喀则市教育新形象”的努力方向,带领教育局干部职工从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入手,开展了日喀则市“优秀教学点”、“教学能手”、“优秀教案”、“优秀论文”等一系列评优、选优活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实现了五个“第一”:创建了第一个教育网站——日喀则市教育信息网,创办了第一份教育刊物——《日喀则市教研》,结集出版了第一本《教师优秀教案集》,组织召开了第一次教学研讨会,评选出了第一批“优秀教学点”。这些创新性工作的开展,在教学质量上得到了反馈:2004年和2005年,市二中在中考中连获全地区第一名,一中、三中成绩也名列前茅,内地西藏班招生考试中乡小学也创纪录的有4名学生的成绩达到了录取分数线。
五、加强管理,规范办学,树立良好形象。
优质的管理能产生高质量的效益。加强学校管理,是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针对学校管理不规范、水平低的现状,他将管理定为了教育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长抓不懈。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校长是关键。因此,他从学校管理者入手,通过召开多次以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校长会议,组织校长到兄弟县参观学习,邀请内地专家为各校校长、教导主任进行学校管理工作培训等措施,提高校长“向管理要质量”的意识,使学校管理者增强了责任意识,更新了思想观念,改进了管理方法,提高了管理能力,使学校“脏、乱、差”的现象少了甚至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校园,规范的制度,有序的教学,赢得了2005年自治区“两基”督导组的一致好评。其次,不断加强对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的督导检查力度,组织人员多次深入各学校,就个人及环境卫生、校园“五化”工作、规章制度建设及落实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并及时纠正了不良倾向和不力行为,促进了学校管理的日常化,使校园环境和学校精神面貌大为改观。第三,突出安全管理工作,每有会议必强调安全工作,并制定出台了《日喀则市教育局关于学校安全工作暂行规定》,还转发了地区、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一系列有关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文件,逐步健全了安全防范体系和工作机制。第四,强化了财务工作,制定了《教育经费使用暂行规定》,规范了公用经费使用、公费报销等行为;认真贯彻落实“三包”政策,实行“三包”经费月结算、月报告和月公示制度,统一制作了“三包”公示栏,同时加大督导检查力度,使“三包”经费真正用到孩子身上;按照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要求,严格执行“一费制”规定和收费公示制度,推行“阳光收费”举措,保证了教育收费的公开、透明,杜绝了乱收费现象,维护了教育的良好形象。
六、狠抓业务,强化素质,提高师资水平。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学校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谈不上提高教育质量。他上任之时,全市教师的整体素质较低,教师旷工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教学点有时一个月见不到老师,教师备课极不规范,有的教师连备课本都没有,能写出教学论文的几乎没有。于是,他从规范教学行为入手,安排教研室多次深入各学校进行教学常规检查,进一步规范了教师备课、集备、授课、批改作业等常规教学行为。通过编印《日喀则市教研》、评选优秀论文等,督促广大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有效提高了教师教学研究能力。为提升教师层次,优化教师结构,他提出了“培养自己的名师”的理念,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评选出市级教学能手20名,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8名,学科带头人6名,为培养自己的名师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在全地区还没有实施新课程改革之时,为使广大教师提前适应新课改,他制定了《日喀则市教育局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对全市中小学起始年级教师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培训,共培训了300人次,有效提高了教师执行新课程的意识和能力。为均衡城乡师资,优化资源配置,他进一步完善了教师轮换制度,制定了《小学教师轮换制度暂行规定》,有效解决了城乡师资不平衡的现状。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为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加强师德建设,他以打造“用爱托起高原的希望”教育服务品牌为宗旨,积极倡导“为人师表,敬业奉献”的师德理念,并组织开展了“树良好师表形象,创教育服务名牌”师德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广大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了“爱生如子”的观念,增强了他们加强自身道德建设的意识和自觉性。他特别重视教师的荣誉和成绩,每年都筹备召开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隆重表彰在教育教学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在长期的不懈努力下,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精神面貌有了显著改善。
七、规划布局,改善条件,提高办学效益。
他到任之前,全市办学条件相当艰苦,中小学校舍陈旧破烂、严重不足。他到任后,将改善办学条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通过积极争取、精心组织,实施了“小学规范化建设项目”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改造了2所初中和11所小学,使学校基础设施得到了根本改善。通过深入调研,深刻剖析,他认识到我市教学质量上不去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点数量多、管理难度大、教学质量差,由于基础没打好,造成了完小、初中一系列连锁反应。因此,他就下大力气调整教学点布局。为此,他几乎跑遍了所有教学点,对教学点生源情况、师资现状、校舍状况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形成了日喀则市教学点布局调整方案,将规模小且偏远的教学点作为合并对象,在各乡政府支持下,到2005年底,使教学点从100所减少到了58所,调整幅度前所未有。这大大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改变了教学点过于分散、教学质量差、效益低下的现状。
八、积极争取,加强交流,发挥援藏作用。
通过教育对口支援,帮助、促进日喀则市教育的新发展,是他抓好教育工作的一部分。通过积极争取援藏资金,青岛市教育局为我市教育局出资近50万元更换了交通工具,改善了办公条件;青岛市市南区教体局和四方区政府分别出资25万元援建了两所希望小学。面对日喀则市积弱的教育现状,他给青岛市教育界写了一封公开信,在青岛市引起了强烈反响。青岛市教育系统随即在全市开展了“情系雅江畔,牵手日喀则”活动,为我市教育捐助了20台电脑、16万册图书,青岛市教育局直属单位教职工个人捐款16万余元,青岛市教育局劳模代表团“送课进藏”,青岛市部分学校与日喀则市部分学校建立了“对口结对”帮扶关系。这些援藏经费、物资的捐赠,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口支援活动的开展,在我市教育系统引起了强烈反响,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十五”期间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而易见的,这固然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离不开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但作为抓好、办好教育的第一线局长,薛光林同志是功不可没的,他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干事创业的责任心是教育得以发展的关键。入藏以来,虽然高原反应不时侵扰他的身心,但这更磨练了他的意志,看着自己的付出为日喀则市教育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他心里就无比的幸福和充实。征途漫漫,求索不止,他还在继续进取,努力探索。在新征程上,他仍将一如继往地发扬“老西藏精神”,本着“快乐援藏”“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奋发有为的干劲、干事创业的激情、创新进取的活力,为日喀则市教育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下一篇:李同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