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大衣哥展歌喉 一块半导体影响一辈子(图)

来源:青报网-青岛日报 作者:王凯 2014-12-29 06:35:05 字号:A- A+

青岛大衣哥展歌喉 一块半导体影响一辈子

  看到本报“联欢会”和“五王”大赛的消息,他给编辑部打来电话,毛遂自荐要在这个报纸“舞台”上一展歌喉——

  五十岁是知天命的年纪,张泽光却不那么安分。

  张泽光1963年生人,住在莱西市姜山镇东三都河村,家里种着15亩地,还做着经营种子、化肥、农药的农资生意,小日子过得挺滋润。他还有一个爱好,偏要唱歌,偏要唱戏。

  一块半导体影响一辈子

  早上旭日初升,整个东三都河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一切都显得静谧安详的时候,张泽光就开始“搞破坏”——唱歌练嗓。这是张泽光每天的功课,早晚各一次,每当这时,这个农家小院里就会有歌声传出。

  《祝愿歌》、《校园的早晨》、《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张泽光的发音带着村外田地的乡土味儿,有时候一首歌连着唱半个月,有时候则每天不重样,但胜在准时。用邻居的话说“跟闹钟一样”,他早上唱歌正好可以下地干活儿,晚上唱歌正好可以烧火做饭。

  张泽光喜欢上唱歌是初中时候的事儿,准确地说是1978年。那时候能听到的歌实在不多,也就自己哼哼两声。他能把唱歌这个事儿坚持到现在,多亏了当时的老师。

  “当时老师也不懂乐理,就是看着我喜欢唱,让我当了文艺班长。”张泽光说,最重要的是,老师奖了他一块半导体收音机,他一下子听到了很多歌曲。那时候一块半导体收音机价格不菲,张泽光视若珍宝,每天抱在怀里睡觉,学了歌以后就领着同学唱。他说这是他这辈子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张泽光现在唱的歌还都是一些老歌,因为“老歌好听、耐听”,就连他手机来电的铃声都是《牡丹之歌》。张泽光家里,电视两边一边一个一米多高的音响,DVD机上散落着十几张歌曲碟片。“闲着没事儿就唱,也不知道哪来的那么多劲儿。”张泽光妻子绷着脸,眼神里却有一股笑意。

  张泽光还花800多块钱买了一台便携音箱,现在他每天唱歌都是把音箱搬到院子里,站在一堆粮食和化肥里唱。院子里家伙事儿多显得挺杂乱,但张泽光看不到这些,他把这当成了一个舞台。音箱是插u盘的,张泽光搔搔头:“我哪儿会这些,都是让村里幼儿园老师给下载下来的。”现在他的u盘里已经有了100多首歌。

  四人撑起“全能”小剧团

  村里能像张泽光家传出这么大动静的地方,还有一处,那是村南头的一处宅子。这宅子里就不是唱歌了,而是唱戏。这是东三都河村民自己成立的小剧团,张泽光也在其中。“什么人凑什么堆,我们都是好唱的。”张泽光说。

  东三都河这个剧团2008年成立,现在成员有二十多人。剧团主要唱柳腔,张泽光负责打鼓板,相当于乐团里的指挥。成员都是村里的农民。

  “年龄都在四十岁以上,还有两个六十多的,一个七十多的。”小剧团团长赵启敬说,村里以前就有唱戏的传统,最多的时候有四十多号人唱,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了。“剧团的服装、乐器都是自己凑钱买的。”

  这个小剧团是村民自己成立的,所有问题都要自己解决。现在剧团一年的开支有三千多块,由张泽光、赵启敬等四个人一块儿凑钱。四弦啥的坏了他们自己修自己做,琵琶有个外村人会弹,有需要的时候他们把人请过来。

  原来排练没有场所,正好一户村民搬到即墨去住了,空下了家里的宅子让赵启敬给看着,赵启敬跟主人商量以后,才把排练场所固定在了这里。冬天屋里冷得厉害,张泽光他们凑钱买了煤,排练得需要音响设备,张泽光他们自己拉了电。他们还凑了1000多块买了六个便携麦克风。

  70多岁的李仁海是团里最年长的,四弦拉得好。去年剧团缺钱,老人虽然是个低保户,却一下子拿出了不知道存了多久的两千块钱,将剧团重新救了过来。剧团的人无以为报,在李仁海过生日那天,热热闹闹给老人唱了一出《小姑贤》祝寿,场面跟以前的堂会一样。

  剧团每周都有三次的排练,“晚上七点到十点排练,白天干了一天活儿,但过来一唱就什么心事都没有了,也不累了。”张泽光说。怕影响邻居休息,他们排练的时候都压低了声音唱,但是腔调还得有,“难度挺大”。

  剧团现在排的都是些传统剧目,没有专业的老师,就把村里年纪大的懂这个的请过来当顾问。剩下的就是自己学,自己买VCD买伴奏带,按照分到的角色回去慢慢听慢慢揣摩。等到大家都差不多了,再开始集体排练。

  不只是柳腔,吕剧、京剧、黄梅戏、流行歌曲他们样样能来。小剧团一年免费演出十几次,都是在村里演,虽然水平说不上有多高,但至少能让老少爷们乐和乐和。演出的时候他们都是自己搭台子,完事儿了就各回各家。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龙喵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