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穷苦娃变年赚500万老板 出350万回报乡村(图)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吴帅 2015-10-21 07:06:42 字号:A- A+

    昔日落魄时吃 “百家饭”,今朝发家时报 “百家恩”。胶州市胶莱镇古兰村的孙启生,一个靠吃百家饭长大的穷小子,16岁离村进城,靠扛煤“扛”出一个企业。致富后不忘本,孙启生总是想着法子回馈乡里,低调行善,个人投资350万元在村里建起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还时常为村里的老人送去钱物,哪家有困难他总要伸手帮一帮。今天是重阳节,孙启生打算一早就从青岛出发回村,把他和其他爱心人士捐赠的礼品带给村里老人。

    吃“百家饭”不忘本

    这几天,孙启生忙活着给村里老人置办重阳节礼品,其实不论是不是过节,每月他都要准备些礼品送回村里,几年来已经成了惯例,他低调行善的行为还带动起了其他有爱心的成功人士一起参与。“这都是我应该干的,当初乡亲们也帮了俺家不少忙。这些年,我赚了几个钱,不管怎么样也不能忘了大叔大爷们!”说起这些事,今年47岁的孙启生有些不好意思,话语中透着朴实和直爽。

    孙启生回忆起过去,会忍不住落泪。从他小时候懂事起,常常吃不饱饭,逼得他们兄弟姊妹几个经常外出挖野菜充饥。二三十年前,孙启生的大哥刚成年就遭遇车祸去世,没隔两年,母亲因病也走了。那时候,孙启生才十来岁,他弟弟四五岁,家里没有壮劳力,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当时乡亲们都不宽裕,但仍经常为兄弟俩送上份热菜、递上个馒头。当初为了给母亲治病,家里一度靠借债度日,村民们又纷纷给他家捐了不少钱。

    “我身上穿的衣服是乡亲们给的,后来家里的房子也是大家帮忙盖的。”孙启生感慨万千。他16岁那年到青岛沧口一带为当地居民送煤,“临走还向村里老少爷们借了2000元作为启动资金。”

    出资几百万建“托老所”

    从最初帮人送煤赚个辛苦钱,到后来慢慢做起了煤炭和钢材生意,靠着吃苦耐劳的拼劲,2004年,孙启生组建了自己的公司,公司业务也越做越大,销量好的时候,每年净利润可达500万元以上。

    日子富裕了,他就想着回报当年帮助他家的乡亲们。从2010年开始,孙启生每年为10户困难家庭、残疾人家庭“送温暖”,冬天送煤、夏天送粮、病时送钱。碰上村里老人住院,孙启生一定会拿出部分医药费、住院费。谁家有人病了,孙启生最起码会送去个三五千元。谁家有喜事,他也会给包一个大红包。每逢过年过节,为村里的老人送米面油。起初家人不理解,坚持了5年之后,家人开始理解他,曾经给他阻力的局外人,慢慢地也改变了想法。

    古兰村全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20多人,7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有五六十人,是个老龄化比较严重的村子。2013年,孙启生利用自家的宅基地,填了一片大水洼,个人出资350万元,为村里的老人建起了日间照料中心。村里的老年人不用花钱就能在这里打台球、打扑克、看电视,中午提供免费午餐,还能在休息室睡个午觉。自2014年开始,孙启生还每月为古兰村70多名老年人送温暖,雷打不动。

    “当我最穷的时候,乡亲们帮了我,如今我虽不是最富的,但我算是富裕了,轮到我来帮帮乡亲们了。”孙启生说。

    行善带起一个爱心团队

    两年前投入使用的这个老年活动中心,要让它正常运转,每年都要一笔不小的投入。孙启生合计着,此后每年都要拿出10万元用于活动中心的日常开销。孙启生为日间照料中心聘用了3位工作人员,一人打扫卫生、一人负责保安,还有一个人专门做饭。另外他还打算每月拿出1万元,用于举办各种活动并购买奖品。所有这些支出,只为一个目的:“家里老人没人照料,只要送到照料中心来,都能有口热乎饭吃。”孙启生的爱心行动带动了周围的爱心朋友,不断有人加盟爱心接力团队,他们会在每月末的活动中无偿为老人提供各类生活品。提起这个爱心小团队,孙启生介绍说每一个人都与他是好朋友,也都是从小村里走出去,闯出了点名堂的人。

    按照孙启生的规划,除了建设一个日间照料中心 ,他还要在村里建设一个敬老院,以后也让城市里的老人过去享受一下乡村的日子。与孙启生聊天,说得最多的是“报恩”。如今的煤炭生意不好做,可孙启生回报乡亲的信念依然坚定,近期他正在收拾老家的老房子,准备把本村和周边村几个不愿意去养老院的孤寡老人接过来,雇个人照顾他们,让他们能安享晚年。(记者 吴帅)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浪淘沙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