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航天史上有青岛印迹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 2016-04-24 06:32:19 字号:A- A+

    原标题:中国航天史上有咱青岛痕迹

    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自今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首个中国航天日将以“航天梦,中国梦”为主题。今年又恰逢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60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进步。6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在复杂艰难的情境下,在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航天丰碑。而在这些丰功伟绩的背后,有着像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总工程师王福通这样的青岛校友,有着像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青岛分所这样的驻青科研院所,也有着像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孙辉先这样的青岛人,他们在中国航天史上留下了青岛印迹。

    戈壁滩上演绎33载航天情

    王福通现任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总工程师,他15岁考入青岛科技大学,1982年7月大学毕业。当年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及仪表专业本科毕业生中只有一个当兵的名额,成绩优异的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脱颖而出,19岁的他从此扎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58年10月,地处西部大漠,海拔1000米,年平均气温10.3℃,严寒季节长达6个月,最低气温-28.7℃;夏季炎热,最高气温达到42.4℃;常年干燥少雨,风沙不断。也是因此,一般人初来乍到都会因不太适应而流鼻血,王福通经过近两个月才适应了这里的环境。33年过去了,与王福通一起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由当年的150多人到如今只剩下几个人,其中除了一部分人是正常工作调动或转业之外,很多人是由于承受不了那儿的艰苦,主动提出离开的,而王福通坚持了下来并逐步从基层走上了领导岗位。

    加注燃料时呼吸道严重灼伤

    “既然从事了航天事业,我就没有打算离开这里。”王福通说,他在这个高风险的尖端科技领域,迎接着包括神舟飞船在内的一次又一次发射考验。1992年10月初,王福通在为搭载卫星加注发射燃料的过程中,加注管道阀门出现故障,燃料突然喷了出来。当时加注的氧化剂是有毒的四氧化二氮,工作人员都穿着防护服,在正常情况下只要出去冲洗一下问题也不大。但为了不耽误正常发射,王福通带头冒险继续抢修。“红棕色的气体很快扩散开来,我虽然穿着防护服,但还是吸入了大量的有毒气体。”王福通回忆说。经过一整晚的抢修,故障排除了,他却倒下了,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由于吸入有毒气体过多,接下来两天的时间,他一直处于昏迷状态,之后的检查结果是肺水肿、呼吸道发炎,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谈到未来,王福通说:“只要不倒下、不退休,我将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在这儿继续奋斗。”

    他助航天员触摸太空

    众所周知,航天员出舱要依靠舱外航天服提供生命保障,而航天员出舱要用手来完成行走和各种操作,这些动作主要依靠手套上的橡胶产品才能实现。常大勇是航天服橡胶系列产品研发项目的负责人,沈阳橡胶研究设计院副总工程师,由他主持成功研制的“神七”宇航员舱外航天服橡胶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家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特别是其中的 “橡胶指套和掌面隔热垫”,为我国航天员第一次出舱太空行走做出了主要贡献。

    1979年,19岁的常大勇从丹东鸭绿江畔来到青岛科技大学就读橡胶工业专业;1983年毕业后他便开始从事军工特种橡胶制品研究设计工作。他先后负责、主持完成了30余项不同级别科研项目的研制任务,其中为“神舟”系列项目“神五”、“神六”、“神七”、“神九”、“神十”成功研制的橡胶材料是他最引以为豪的。

    3年攻克“太空指套”难题

    “在太空失重的条件下,出舱行走和各种科研操作,航天服的橡胶材料起着主要的作用。”常大勇说,普通橡胶在低温条件下会变脆,呈“玻璃态”,稍一活动就会碎裂。而在太空中,正对太阳的温度100℃,背光时的温度只有-120℃。对于舱外宇航服,即使指尖大小的破损,也会带来灭顶之灾。“外衣一旦碎裂,航天员的生命将受到威胁。”常大勇说,指套是整个航天服里最薄的部位,在仅有的两毫米厚度里还要加上多层增强层,可谓难上加难。经过不知多少次试验,其貌不扬的橡胶指套终于突破极限,达到-160℃的低温标准,而且在太空条件下活动手指一样灵活自如。国外研制同类舱外宇航服的橡胶材料,大约用了30年的时间,而常大勇和他的团队仅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就攻克了这个难题。

    航天人生源于少时梦想

    在探月工程的科学家队伍中,探月工程二期副总设计师孙辉先,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青岛人。大学毕业后,他曾当过化肥厂的工人,但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很快被厂长任命为电工与仪表车间主任,并带领团队研发了新设备及多项技术革新成果。后来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孙辉先心中的航天梦想被唤醒。他考上了中科院自动化所的卫星总体专业,之后又去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电机与计算机工程系当访问学者。回国后孙辉先将主要的研究方向转到载人航天工程上来,并负责带队研制载人飞船有效载荷的综合电子系统。1999年开始,他作为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的副总设计师,组织和负责了应用系统的进一步实验、运行和研究等工作。

    从当年的“神舟一号”到依然在月球服役的“嫦娥三号”,孙辉先的航天人生见证了数不清的中国航天历史时刻,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少时的梦想。孙辉先在青岛二中上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曾布置一篇题为“我的理想”的作文,那时候他就梦想着能够为祖国发射卫星做贡献,因此作文里面就写他长大了要去发射卫星。现在回过头来看,那篇作文很幼稚,可里面包含了孙辉先远大的理想。孙辉先曾感慨每次看到航天器发射成功,他总会感觉自己少时的梦想也随之飞翔到宇宙中。

    构建航天搜救“神眼”

    在我国“神舟”飞天的光辉历程中,着陆场搜救是收官之作,也是压轴戏。20年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又名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青岛分所,以下简称22所)科技人员不畏艰难,自主创新,先后研制出了陆上、海上和空中等系列搜救装备,成为飞船返回搜救过程中明亮的“神眼”,确保了历次返回搜救任务的圆满完成,使我国载人航天搜救技术迈入崭新时代。

    谈起22所的载人航天搜救事业,杨志强副所长深有感触:“神舟飞船每一次平安回家,都凝聚着22所科研工作者们辛勤的汗水和忘我的劳动,正是有了这样一群为航天搜救事业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人们,我国的航天搜救技术才能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尖端。22所载人航天搜救团队是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一核心价值观执着的践行者!”因出色完成历次搜救任务,22所集体两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两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两人获国家特殊津贴。

    定向仪被誉为航天搜救的 “神眼”,“神舟”飞船每一次返回都是凭借它来定向搜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苗建苏,是目前22所载人航天搜救技术团队的带头人,他是搜救“神眼”的建造者之一,也见证了我国载人航天搜救技术的发展革新。1996年,22所临危受命,研发航天搜救的定向仪设备。所里专门抽调技术精英组成一个研究室,苗建苏就是其中一员。1999年研发团队研制的短波车载定向仪在“神舟一号”搜救中一战成名,于茫茫戈壁中找到了“神舟一号”返回舱,从此也开启了22所航天搜救技术研发的报国之路。

    着陆场系统是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压轴戏,是任务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飞船返回舱着陆后,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目标并实施救援,对航天员和飞船的安全至关重要。2001年,研发着陆场系统应急溅落区的搜救测向设备提到议事日程,项目组经过缜密的研究设计,终于实现了我国船载短波超短波定向仪零的突破。在“神舟四号”至“神舟六号”任务期间,车载、船载短波超短波定向仪成为着陆场系统返回舱搜救任务的关键设备。

    航天技术应用于民

    张永宏,是项目组青年人中的杰出代表,因多次出色完成搜救任务,被授予山东省青年五四奖章。“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是张永宏和同事们投身航天搜救事业的动力源泉。他跟项目组成员们的足迹踏遍酒泉、内蒙、海南等任务发射和回收场地,经历严寒、酷暑、风沙和海上颠簸,顺利完成了一次次返回舱回收任务。每一次搜救返回舱的经历,都是他难忘的回忆。特别是在搜救现场,能够搜寻到天际边缓缓降落的返回舱,并亲眼见证航天员出舱,那一刻的慰藉和满足感是难以名状的。

    目前,我国正加快向海洋大国迈进的步伐,随着海洋活动的日益频繁,各国对海上活动安全日益重视,为船载搜救设备研制提供了更大的需求牵引。为了响应国家军民融合战略总体要求,22所的航天搜救设备也将向着多维度的航海航空应急救援方向发展。尤其是在夜间和恶劣天气条件下,海上其他目标搜寻手段的应用受到限制,船载定向仪的作用更加凸显,可为海上紧急事故救援铺设一条“生命通讯救援线”。

    “我国的载人航天已迈入空间站阶段,未来天地往返将成为常态,对搜救设备功能要求更高,必须要满足随时、紧急情况下的搜索引导作用。”杨志强副所长表示,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载人航天搜救项目组将紧跟我国航天技术发展要求,在搜救技术手段上开拓创新,为航天、海事等领域搜救打造更加明亮、锐利的“眼睛”。

    ●最东部的固定测控站在青岛

    记者了解到,青岛航天测控站隶属于中国西安卫星控制中心,担负着日常卫星测控和载人飞船测控、命令发布等重要使命,是“神舟”载人飞船发射主动段里面最关键的一部分。青岛航天测控站是我国本土综合型陆基测控站,是我国大陆最东部的固定测控站。青岛航天测控站曾经出色地完成了多次“神舟”系列飞船的测控,其中“船箭分离”动作就位于这个测控站的测控范围。载人航天任务中,该站担负着飞船上升段、运行段、留轨段的实时测控任务,接收记录飞船遥测、外测数据及其他下行数据,并实时传送给东风中心、北京中心、西安中心,同时接收东风中心、北京中心的遥控指令和注入数据并发送给飞船。

    ●杨利伟曾在青接受航天员初选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杨利伟作为中国首位叩访太空的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后安全返回。在杨利伟的航天员生涯中,与青岛有着不解之缘。1996年,杨利伟曾在青岛的疗养院参加了航天员初选体检。在作家周建新的《飞天骄子——杨利伟》长篇报告文学中,杨利伟曾经回忆起在青岛的体检。当时符合初审条件的共有1500名飞行员。他回忆说:“那年体检用了一个月,与以前不一样,这次巨细无遗,似乎动用了一切可能的手段,对我们进行了从头到脚的逐项检查。”航天员选拔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体检后范围缩小到90人,从90人中又筛选出60人,到北京接受临床体检、智力测试等。经过层层选拔,杨利伟坚持到了最后。

    ●戚发轫青岛传递奥运圣火

    2008年7月21日上午8时,奥运会的祥云火炬在青岛传递。其中一位已是古稀之年的火炬手格外引人注意,他就是“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正是他使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圆了中国人的千年飞天梦。作为中国航天领域的技术专家,戚发轫自1957年进入航天领域工作,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到“神舟”飞船,戚发轫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

    谈到奥运,戚发轫当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奥运和航天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更高、更快、更强,含着创新、奋斗、拼搏的精神,航天领域也是如此。谈到对青岛的印象,戚发轫表示,青岛是一个山美、水美、人也很热情的城市,给他留下了非常亲切的印象。

    ●欧阳自远做客青岛谈人类未来

    2014年10月11日,著名的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的欧阳自远应邀参加了中国海洋大学为庆祝建校80周年举办的“科学、人文、未来”论坛。会上,欧阳自远作了题为“深空探测与人类的未来”的演讲。

    “我们还应该飞得更远,去探测整个太阳系。”欧阳自远表示,太阳系探测的主要科学问题包括探寻太阳系生命信息与系外行星、研究类地行星及太阳系演化、研究太阳和小天体活动对地球的灾害性影响、开发利用地外资源以及再造一个地球。目前科学家们已多次召开改造火星的研讨会,严肃探讨了将火星改造成“蓝色行星”的可能性,提出了改造愿景、科学步骤和实施方案。首先要提高火星表面的温度;其次,增加火星大气的浓度,改变大气组分;第三步,建立火星表面的生态环境;第四步是建立火星农牧业,解决粮食自给问题;第五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要建设能源和原材料供给相关的工业设施。等这些都具备了,就可以开始建设人类的生活基础设施,实施火星旅游或移民了。火星改造的最重要前提,就是头两步。大多数研究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的科学家坚信,通过人类的智慧和努力,火星完全能被改造成生机盎然的“小地球”,再现“青山绿水”,成为人类的“第二家园”。

    “东方红一号”今晚过镜青岛

    记者了解到,今天,位于青岛西海岸同江路1号的青岛城市星光公园西海岸科普中心,将举行系列航天日庆祝活动。活动将展出我国“神舟”飞船、“天宫一号”、月球车等模型,参观者还能看到载人航天舱内、舱外航天服、作训服以及珍贵的月球陨石等展品。其中图片展中展出的我国嫦娥一号、二号、三号拍摄的40幅高清晰度月面照片,绝大部分是首次以展览的形式向公众展出。五一小长假,展览将在位于胶州洋河镇洋河风景区的星光公园总部继续展出。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与地面失去了联系,不过由于近地点高度较高,今天它仍然在轨道上。”城市星光公园负责人周昆告诉记者,今天晚上“东方红一号”将从青岛上空过境,时间为21时24分至32分,其中卫星最亮的时候在西南低空双子星座和金牛星座之间,亮度为8.3等,距离青岛1721公里,这个亮度肉眼不可见,但是相机可以清晰记录,有兴趣的市民可以尝试观看。

    记者了解到,今天,位于青岛西海岸同江路1号的青岛城市星光公园西海岸科普中心,将举行系列航天日庆祝活动。活动将展出我国“神舟”飞船、“天宫一号”、月球车等模型,参观者还能看到载人航天舱内、舱外航天服、作训服以及珍贵的月球陨石等展品。其中图片展中展出的我国嫦娥一号、二号、三号拍摄的40幅高清晰度月面照片,绝大部分是首次以展览的形式向公众展出。五一小长假,展览将在位于胶州洋河镇洋河风景区的星光公园总部继续展出。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与地面失去了联系,不过由于近地点高度较高,今天它仍然在轨道上。”城市星光公园负责人周昆告诉记者,今天晚上“东方红一号”将从青岛上空过境,时间为21时24分至32分,其中卫星最亮的时候在西南低空双子星座和金牛星座之间,亮度为8.3等,距离青岛1721公里,这个亮度肉眼不可见,但是相机可以清晰记录,有兴趣的市民可以尝试观看。

    为何将4月24日定为“中国航天日”

    为什么将“中国航天日”选在4月24日?这要追溯到47年前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奏响了中国人探索宇宙的华美乐章。弹指一挥间,中国航天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巨变:从“两弹一星”建功到航天神剑惊艳亮相“9·3”阅兵,从航天员成功往返太空到“嫦娥”探月传回五星红旗的图像,从一枚枚火龙拔地而起、直上云天,到航天技术一次次摘得国家科学进步特等奖的桂冠……这一切,都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每一步的腾飞和跨越。通过这一节日的设立,向全民普及科学知识,形成崇尚科学、崇尚创新、崇尚探索的社会风气,尤其激发广大青少年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和求知,激起他们科学探索的热情。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莫非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