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科技部公布了第三批纳入国家备案的众创空间名单,我市有40家名列其中,本批次数量居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我市的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总数也因此达到了66家。对于着力于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的青岛来说,这个数字不仅仅是一次显著的量变,更是一次质的提升。搭建“创”平台,构筑“创”体系,营造“创”生态,66家国字号众创空间的背后,所折射的是我市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孵化服务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创业良好生态的营造使我市创新创业工作进入了领跑的行列。
“创新券”助推创新创业
在9月中旬开展的第五届全国创新创业大赛(青岛赛区)暨“千帆汇”第三届青岛市创新创业大赛上,我市的创业团队表现突出,最终有17家企业和4个团队入围全国总决赛,入围的企业与团队数量同比增长70.6%和75%。前三季度全市组织开展的项目路演、创业培训等创新创业服务活动达3000余场,服务创客近8万人次。
在科技部近期公布的副省级城市国家级孵化器数量一览表当中,我市的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总数66家,排名第二,与第一名的差距只有3家,但是比第三名却多出21家,俨然第一梯队的领跑者。
市科技局创新孵化处处长崔嶙表示,岛城空前活跃的创新创业生态,得益于我市孵化服务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据了解,早在2012年,我市就出台了《激励创新创业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若干政策》。2015年,我市接连出台《众创空间管理办法(试行)》和《加快众创空间建设支持创客发展的实施意见》,将众创空间纳入“千帆计划”,享受相关孵化投资基金、科技信贷等政策支持,明确提出市财政将根据认定的市级以上众创空间数量和区(市)支持建设服务平台情况,对区(市)政府给予每年最高500万元的奖励补助。今年8月,政策利好再度来袭,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联合下发《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试行)》,规定试行期内每个推荐机构每年可发放最高额度为100万元的创新券。“科技创新券是一项有效的政策工具,对于实实在在开展研发活动的在孵企业和创客(团队),可以给予优惠和帮助,帮助他们往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而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崔嶙说。
提供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
今年年初,推进“创新、创业、创客”工作被定为2016年的市办实事,工作目标是打造10个创业街区、100家众创空间,集聚和服务创客5万名。截至9月底,市办实事中的大部分内容已经超额完成,我市的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表现出突飞猛进的势头:孵化器建设累计开工1215万平方米、竣工1154万平方米、投入使用761万平方米,分别完成规划任务的104%、99%、64%,累计入驻企业7700多家,在孵企业3500多家,其中今年孵化器新入驻企业904家,毕业企业48家;众创空间建设蓬勃兴起,全市已有121家众创空间投入运行,66家通过科技部备案;创业街区建设初见成效,青岛创客大街、西海岸创新创业中心、五四创客城等三个街区已全面投入运营,引进创新创业服务机构33家;专业孵化器渐具规模,现有专业孵化器55家,占总数的46%,主要分布于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领域,海尔、软控两家企业入选国家首批专业化众创空间示范。
市科技局局长姜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2012年启动的千万平米孵化器工程是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一个引爆点,“我们就是要把创新创业的载体建设好,然后再深化它的服务功能。”姜波表示,我市将以创新孵化、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科技综合服务等为抓手,加快发展科技服务新业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促进科技经济紧密结合。
据了解,目前我市众创空间基本都已经实现了让创客“拎包入住”,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了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了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
“苗圃—孵化—加速”接力服务
我市积极迎接“创”时代,搭建“创”平台,构筑“创”体系,营造“创”生态。今年以来,我市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建设,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等共同组成了创业孵化链条,在“苗圃—孵化—加速”各个环节对创新创业进行接力服务,打造了高端化创业导师队伍,完善了技术和金融资本高效对接机制,为创业企业和创客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政策辅助。
位于高新区的数字家庭创客空间是今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备案的众创空间之一。该创客空间由青岛海大新星软件咨询有限公司规划建设,依托国家级“智能数字家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资源,聚焦数字家庭及电子信息产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创新突破。数字家庭创客空间可以为早期创业者提供天使投资、创业辅导、投融资辅导、项目合作、技术交流等“一站式”创业孵化服务,他们设立的创客空间孵化基金投资于空间内的早期项目,能够帮助创客团队及企业快速发展。
“创客空间不仅仅是提供一个物理空间、几张桌椅等硬条件,更重要的是为创业者搭建一个降低研发成本,对接优势资源的良好生态圈。”数字家庭创客空间技术转移中心负责人程航对记者说。在这个空间里成长起来的“结构光3D视觉传感器”团队,研究开发了3D视觉技术,针对工业智能机器人,快速、准确、有效地提供被测物体的空间位置与表面形状信息。项目研发初期,海大新星组织来自海大、科大、海尔的创业导师,为团队提供可行性论证、技术指导和市场容量分析,最终在焊接行业得到应用开发。空间里的开放制造实验室也为团队最终产品的形成提供了低成本研发检测服务。今年6月,团队注册成立青岛海大启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并迅速走入市场,获得了“第一桶金”——50万元的市场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