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蛟龙”出海 首秀西北印度洋
早报讯 昨天,蛟龙号2017年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8航次)启航活动在青岛国家深海基地科考码头举行,伴随着汽笛声响,向阳红09船搭载蛟龙号向西北印度洋进发。按照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总体计划安排,蛟龙号中国大洋38航次由全国20多家单位150多名队员参加,全程分三个航段,在西北印度洋、南海、雅浦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开展大洋资源和深海前沿科学调查,执行任务时间为2017年2月6日至6月9日,共计124天。
潜次任务安排最多的航次
据中国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本航次总指挥于洪军介绍,与以往蛟龙号航次相比,中国大洋38航次的科考任务更加多元化,而且是海上连续作业时间最长、调查区跨度最大的一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也是迄今潜次任务安排最多的一个航次,设计潜次任务达到31次,其中包含7个水深在6000米以上大深度潜次。按照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总体计划安排,2017年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8航次)由中国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组织实施,来自中国20余家单位的150多名队员参加,预计今年6月9日结束本次科考任务。
于洪军表示,本航次为中国首次利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区开展下潜作业,利用蛟龙号精确定位取样、近底观察与视像的技术优势,进行高定位精度、高空间分辨率的微地形地貌调查和多金属硫化物、热液流体等样品的采集,了解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分布状况和成矿潜力,为未来中国多金属硫化物矿区的选取和申请提供支撑。
潜入海底不再雾里看花
昨天,记者采访了中国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韩喜球。 “第一航段,我们要去的调查区域位于西北印度洋,这个大洋的海里有卡尔斯伯格脊,这条洋中脊,国际上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做了一些调查,但一直没有发现多金属硫化物资源。为了认识这条洋中脊上的资源潜力以及环境情况,我国从2012年开始对其做了四个航次、五个航段、103天的调查,科研人员对海底地形进行了详细采集,对硫化物资源生物资源也有了初步了解,在这里发现了四个活动热液区,以及它所伴生的多金属硫化物矿点和50多处热液异常区。”过去的调查是基于船平台来进行的,知道有好东西在那里,但具体是什么样却不知道,属于雾里看花,这次蛟龙号下到海底观察,可以真真切切地看到海底是什么样,对于深入开展科学研究,评估这条洋中脊上的资源潜力非常有帮助,所以非常期待这个航次。 ”韩喜球告诉记者。 (记者 徐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