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残疾人正在做广播体操。
早上7点45分,重庆南路的青岛安宁医院托养区二楼,护士鲍关华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安宁医院是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去年被市残联认定为定点精神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如今,这里托养着47名重度精神残疾人。二楼的托养人员病情相对严重,有的生活不能自理、有的性情狂躁,他们不能离开房间。
鲍关华一路小跑地出入各个房间。一直到下午5点,她都以“一路小跑”的状态为托养人员换床单、换尿垫、喂水,和拉着她不放的托养人员聊天、劝导……
“护士长帮我一把。”鲍关华注意到一位男患者坐在床边不安全,可男患者又高又重,便叫来了护士长帮忙。当鲍关华和护士长合力把病人扶到床上躺下后,两人已是气喘吁吁。
记者跟随鲍关华工作,这让后勤和医护人员有些紧张。托养区负责人许长青告诉记者,精神残疾人状况不稳定,二楼这些重症患者更是“防不胜防”,大家担心他们伤着记者。“在这里,每位医护人员可都挨过他们的打。”许长青说。
二楼护士长马唯思告诉记者:“就拿洗澡来说,有的托养人员抗拒洗澡,每逢洗澡便对工作人员拳打脚踢。”于是,马唯思和同事们“联合作战”——两个护士拉着托养人员,再由马唯思给她清洗,往往洗完了,大家的胳膊上都留下了抓痕。平日里,二楼的托养人员从剪指甲、洗澡到端屎端尿,事无巨细,都要工作人员来做。院里接过一个长年流浪乞讨的精神病人,身上的味道熏得托养人员都躲得远远的,胡子还没刮完,刮胡刀都“泥死了”,可即使是这样,工作人员还是给他洗得干干净净。
早上9点,19位托养人员在三位护士的带领下,在院子里进行每天上午的工娱治疗,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他们进行了广播体操、唱歌、传球等多个活动,这些活动用来增进精神残疾人沟通、协作等能力。看上去平静的活动时间,其实暗中也是“重重保卫”。每天活动前,后勤、医护人员要先进行场地安全检查;活动时,医生、护士和后勤人员同时在场,盯紧每位托养人员,确保安全。
这些能走出房间活动的托养人员大多是生活在一楼、恢复了一些功能的托养人员。在二楼,“照料”是关键,而在一楼,“融合”是重点,引导托养人员自理、通过工娱治疗让托养人员和外界接触,最终适应社会。
“托养并不同于住院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托养机构相当于病人的‘家’,因此在药物治疗之外,我们更注重托养人员的生活照料,以及通过生活习惯的养成和康复训练,让他们的能力有所提升。”院长孙金明说。
15岁的女孩倩倩(化名)入院时说话不清、口水流得到处都是。刚托养时,每天夜班的护士为倩倩读故事哄睡,一读就是一个小时。半年的时间,伴随着药物治疗和医护人员的照料,倩倩情况稳定并搬到了一楼。一楼护士长刘茹楠注意到,倩倩不知道大小便,每每便到裤子里。于是,刘茹楠用倩倩最爱的童话故事引导她,“如果你这样,就做不成白雪公主了”“你想做白雪公主吗”……慢慢地,倩倩学会了用“我想”“我不想”来表达和规范自己,如今的倩倩,不但大小便可以自理,还能够自己打饭、洗碗了。
李敏(化名)刚托养时,因为狂躁程度重,是束缚着来到院里的。医护人员在平日的查房中,发现李敏喜欢画画,于是为她准备了画笔,让她试着画画。没想到,李敏画得非常不错,而且,画画时李敏情绪平稳。就这样,在工作人员的鼓励下,李敏每天画画,还在院里开了个人的“画展”,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精神残疾人多是因为疾病导致社会功能受损害,我们希望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在托养中鼓励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最终有机会融入社会。”孙院长说。(记者 张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