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被誉为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更是企业经营者的一种资本、一个品牌、一大优势。市北区拥有12万市场主体,市场竞争犹如大浪淘沙。据统计,仅个体工商户每年便有1万多户“黯然离去”,同时又有更多的注册者“欣然接棒”。因此,谁的诚信评价高,谁才能把根扎入到这片商业沃土里。
近年来,市北区自主研发了“市北经营者信用平台”,对提高社会诚信发挥了巨大效力。它有一个“大胃口”,已实现了与工商注册库、市场视频监控系统等大数据的链接。目前,该平台正在与该区试行的“智慧农贸”系统对接,未来在农贸市场买菜,所有的数据均“透明化”。
“鬼秤”遇到“终结者”
日前,笔者来到位于西吴路的和谐宜家农贸市场,发现每个摊位前都竖起了一个黑色的小型液晶屏。这是干啥用的?带着这个疑问,笔者采访了市场的负责人王超。
“这是市场监管局研发的‘智慧农贸’集成系统的一部分,液晶屏用铆钉固定在每个摊位的显眼位置,通过蓝牙和一架智能秤连接。消费者买任何一种商品,都会在电子屏上显示菜名、重量、价格,实现公平交易、明白消费。”王超说。
市场监管局符振华副局长介绍,消费者对市场上的“鬼秤”意见最大。而所谓的“鬼秤”分为三种现象:一种是商家把秤藏在消费者看不见的地方,方便缺斤短两;一种是商家利用“去皮”功能提前预设来“增重”;还有一种是直接在秤的内部通过加芯片或者更改内部程序来做手脚。“智能秤+电子屏”组合的推广,将这三种现象彻底“终结”。
目前智能秤和电子屏正在市场内安装调试,商户原来自备的秤将统一更换,由市场主办方提供,商户免费使用。“市北智慧农贸”系统不但能称重,还能打印购物清单,清单上除了显示购物数据,还能看到商户的营业执照、消费者评价等信息。同时,组合秤还带有扫码支付功能,可以通过银行卡、支付宝或微信支付。此外,全场360度设置了摄像头,全程记录消费交易过程,使发生消费纠纷时能“明眼断案”。
据了解,市北“智慧农贸”系统目前已在该区鞍山二路市场、平安路市场、双龙汇市场、小鲍岛市场、大连路市场、和谐宜家市场等6个市场进行推广,已安置了416台智能秤,下一步将逐步推广到其它农贸市场中。
“差评”计入“黑历史”
据了解,市北经营者信用平台于去年7月1日正式上线,这在全国属首创。这个平台最“牛”的地方,是实现了各个大数据库的打通。首先,它与注册库“共享”,经营者一旦在工商部门注册,营业执照、法人姓名等信息立即同步至平台,消费者通过平台微信公众号的“商户查询”模块,即可查看所有商家的信息,包括受到的监管部门处罚和其他消费者的评价。其次,平台和“智慧农贸”系统打通,消费者的消费数据,也同步传至信用平台,对于市场运行大数据分析、价格监管、应急物资调配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平台上有12.36万商户信息,包括餐饮、住宿、交通、旅游、购物等各个行业,点击量达到20.3万人次。”符振华说。平台去年推出了“星级”评分制度,点开“商户查询”模块,点击任何一个行业,便会出现“好评”和“差评”的排名,根据消费者的点评,对商户进行打分。分值越高,说明信用越好,对商户来说,信用即是“钱景”。
家住鞍山一路的唐女士曾在附近一家酒店宴请朋友,怀疑海鲜少秤。“两斤多的小海螺,上菜后感觉只有一斤多。”唐女士随即点开市北经营者信用平台,查到了该酒店的法人信息,直接点名要找法人。“店员以为我是老板的朋友,赶紧去后厨核实,结果真是后厨把一些海螺给‘昧’下了。”
“店家为什么不敢被‘差评’?因为只要‘宰人’一次,就永远在平台上留着‘黑历史’。现在市场秩序中,信用越来越‘值钱’。”符振华介绍,以前政府监管靠各个部门独自作战,现在平台建立了,不但各监管部门之间实现了信息共享,消费者也能参与到维护信用体系中来,共同维护诚信、公平的市场秩序。
“证据链”促诚信升级
市北区是个商贸大区,不可避免地也是消费者投诉大区。据统计,去年该区发生消费者纠纷上万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难以取证,调解时间长。证据缺乏被工作人员称为“调解之痛”。经营者信用平台的出现,正弥补了这个痛点。
“信用平台通过数据交易信息入库、打印购物凭证、购物过程录像,构建了‘三方’证据链。对消费者来说,可以更好地维权和监督业户;对业户来说,必须提高诚信等级,才能获得消费者认可。”符振华说。
原在鞍山路农贸市场卖菜的孙女士,随着鞍山路地铁口改造而搬入了和谐宜家农贸市场,对“诚信”她有自己的理解。她说,其实即使没有智能秤监督,该足秤还得足秤,顾客买菜,差个零头她也不要了。“维护住老客户,全靠信誉。”
“经营者自觉自律、政府监管有力、消费者主动监督,才能形成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这是个长效的过程。从信用平台推广至今看来,市北区的市场秩序和社会风气在逐步好转。”符振华说,现在已有4931家商户积极在信用平台认证,把自己的网站、微信号也链接到平台,依托平台的大信用体系,为企业的成长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