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横祭海节现场热闹异常。张华 摄
田横祭海节源自周戈庄村渔民传承500余年的“上网”习俗,目前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获得首届节庆中华奖“最佳公众参与奖”殊荣,成为代表即墨文化内涵和旅游形象的一张重要“名片”。
今年,田横祭海节与多家本地景点、旅游企业和特色产品商户联合推出以“祭海祈福·畅游田横”为主题的旅游产品优惠活动。祭海祈福现场就有机会抽到特价票、特价路线、打折券等旅游奖品。
此外,祭海节期间,市民和游客可以欣赏祭海盛典、体验渔家文化、吃大锅海鲜,还可以拿起手中的相机记录下美好的瞬间,参加“大义田横”杯2018中国·田横祭海节摄影大赛”。
据了解,田横祭海节分为两个会场,周戈庄会场活动持续至本周日,山东头会场活动主要安排在4月6日(星期五)-4月7日(星期六)。
相关链接:
田横祭海民俗
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因秦末汉初田横及五百义士而命名,是青岛东部沿海一个沉淀着2000多年历史文化的海洋民俗文化旅游胜地。生活在田横的渔民祖祖辈辈以渔为生,由于生产作业能力有限,海难事件时有发生,渔民们便将对平安和丰收的希望寄托于对海神的虔诚祈拜。起初,祭海活动形式简单,没有固定日期,多是各家各户在修船、添置渔具等生产准备工作就绪后,选定当地人传说中东海龙王或妈祖娘娘的生日,或选个黄道吉日将渔网抬上船,便开始祭海,俗称“上网”。每当此时,渔民们穿上新衣,把自家修葺一新的船只插满彩旗,一路鞭炮锣鼓地送入海水中停泊。送船下海时,为求得龙王保佑,也有向海中抛洒食物的习俗。祭海当天,渔民还要摆放大肥猪、香饽饽、红公鸡、大鲈鱼等各种祭品,焚烧太平文书,磕头虔诚朝拜,祭海的第二天便正式出海。大约在100多年前,田横祭海活动初成规模,形成以家族或船组为单位的集体送船祭海活动。如今,随着出海船只的减少,沿海养殖的增多,祭海活动的参与者从最初的船老大变成了今天的养参、育苗专业户。
祭海首要的是蒸面塑。提前四五天,渔家媳妇们便忙碌着走东家、跑西家商议新的面塑式样,面塑大小不一,造型各异,“龙凤呈祥、八仙过海、百花齐放、海底世界”等造型栩栩如生。盘龙面塑,俗称神虫、升虫(取神升之意),其有头眼身尾,选型生动,五彩涂绘,神采奕奕。如今,媳妇们都忙活着打工赚钱,专门的馒头店承担起了蒸面塑的重任。
再是选三牲:猪、鸡、鱼。猪以黑毛公猪为佳,越大越好,宰杀后刮毛,只留猪脖上的一撮黑毛,代表是带毛的全猪,并用红绸布打结成大红花披挂在猪头和猪脖子上。猪杀后,将皮下充气,然后绑在一张四腿红漆矮木桌上,呈昂首站立的姿势,后背上披上网状油脂膜,象征着一网下去捞上个如公猪大小的鱼。鸡要选个头大的红公鸡,鱼要用大个儿的鲜鲈鱼。
整饰龙王庙。祭海前几天,由各船长推举专门人员,将龙王庙四周清洁整饰一新,挂上大红灯笼,各家各户在影壁上贴满红彤彤的对联。龙王庙前的海滩上要由老艺人扎起松柏门,挂满彩灯,松门上悬挂匾额,两边是二龙戏珠和鱼跃龙门等图案的竖阁,配有大红对联,显得壮观气派;海滩边还要临时搭起戏台。
列船。祭祀前一天,渔民要把渔船上整理得井井有条,然后贴上大红对联:“多福多财多光彩,好年好景好丰收”、“风调雨顺、满载而归”、“力合鱼满舱,心齐风浪平”。船上主桅杆贴上“大将军八面威风”,二桅干“二将军威风凛凛,后桅杆“三将军顺风相送”,船头贴“船头无浪行千里”,船尾“船后生风万里行”。渔船要统一停泊到村前海湾,“一”字排列,船尾朝岸,船头朝向大海,抛锚定位。
摆供。举行祭祀仪式这一天,日出之前渔民开始在龙王庙前的海滩上摆供。桌面上铺垫吉庆红布,摆有三牲、面塑、鲈鱼、酒、花生等。每组供桌前要架立一束用竹竿绑扎成的有数支四五米高的“站缨”(海中下网的一种标志)。将准备焚烧的黄裱纸、香炉摆好,几支万响的大鞭炮绕在竹竿上,“一”字排开,等候良辰吉时。
祭奠。祭海的时辰在过去是越早越好,有占先发财的说法。时辰一到,鞭炮齐鸣,锣鼓震天,人声鼎沸,人们开始焚香烧纸、磕头朝拜,渔民也崇信谁的鞭炮声势大,持续时间长,谁的船这一年就兴旺发财。
唱戏。当地人认为京戏庄重气派,每年都要从大老远请戏班子,唱上好几场。秧歌、龙灯、旱船、腰鼓等民俗表演,场面热闹,渔民一年的劳作疲惫好像也随之散失。
聚餐。祭海仪式结束后,过去都是渔民在船上聚餐,并欢迎行人来船上吃鱼吃肉喝酒,来的人越多,表明来祝福的人越多。现在是在家里设宴,款待前来参加祭海仪式的亲朋好友,祭祀时用的三牲、酒、面馍成为聚餐的主要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