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寻找青岛40年的城市记忆 香港路:一条路开启一城繁华

2018-05-09 14:57 来源:青岛晚报
分享到:

改造前的香港路。吴威 摄 

如今的香港路四通八达,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

开栏的话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1978年,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青岛也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向世界敞开了怀抱。通过一次次大胆尝试、创新突破,演绎了一曲从“小青岛”到“大青岛”的华丽变奏。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的是城市建设,从交通道路的铺设到楼宇建筑的伫立,从普通建设者到顶层设计师,每件事都是改革的尝试,每个人都是开放的见证。即日起,青岛晚报与青岛市城乡建设委联合推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寻找青岛40年的城市记忆”,讲述40年间青岛城市建设经历的一次次澎湃新生。

古罗马,因条条大路畅通无阻而繁华强大;英吉利,因打通海上通道成为“日不落帝国”;在中国,一条“丝绸之路”成为沟通东西方商贸和文化的重要通路。路网的延伸,小则创富一个区域,大则改变一座城市的经济格局,交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城市建设不断前行,发展也率先从道路建设开始。香港路环境工程就是这样一个鲜活的案例。它的完成不仅将城市空间容量向东延伸,而且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借鉴。

今年“五一”前夕,整条香港路完成了新一轮大修,整治后的香港中路四通八达、宽阔整洁,车辆行驶平稳顺畅。然而退回到20年前,这里曾是一条老旧道路,以山东路为界,原西段是湛山大路,东段是湛流干路。为迎接香港回归,1997年改名为香港路。1998年10月,我市决定对香港路进行环境综合改造整治,由此揭开了香港路的涅槃之路。

1999年9月28日,香港路改造如期竣工。

西起中山公园,东至松岭路,全长16.6公里,香港路拉近了青岛东西城区的时空距离,为城市功能和品位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路畅了,东部新区建设也按下了“快进键”,随着商业、住宿、餐饮、金融、娱乐等功能不断完善,香港路及其周边已成为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样本之作。仅仅几年时间,穿梭往来于香港路,许多“老青岛”感慨:“青岛变大了,青岛变样了!”外地游客惊叹:“青岛有两面:风情万种的老城,现代化扑面的新城。”来青投资的外商赞许:“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开放的春天。”

20年后,再站在香港路上,这里已成为青岛市区沿海东西方向的主要交通干道及景观大道,也是横贯城市东西连接新老市区的交通纽带。如今,这里已变成青岛政治、经济、金融、文化、商业的核心区域,汇聚了全球知名的跨国公司、林立了一座座现代化写字楼……在其两侧,出现了一座座单体税收过亿的“亿元楼”。这些高端楼宇不仅成就了区域地标和经济双重“景观”,更构建起产业高度的载体之基。

香港路,这条见证青岛改革、见证青岛建设发展最重要的交通要道,正以坚实的骨架和多彩的风姿,迎送着千千万万创造美好生活的人们。它像一条延伸的彩带,把充满希望的青岛引向更加壮丽美好的未来。

讲述者青岛市公用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马林

设计超前堪称行业领先

“其实当时我们不是专门给香港路做的设计,而是针对整个东部新城区做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现任青岛市公用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的马林,1999年参与了香港路环境工程的设计工作。据他回忆,当年与他一起并肩设计的,除了本市的四家设计单位,还有来自澳大利亚的专家。“当时的立意非常深远,香港路改造定位不只是一条道路改造,而是对整个城市的提升,通过改造香港路,修正城市形象,使交通更流畅、环境更舒适。”马林说。

当时只有26岁的马林初出茅庐,年轻而又满怀热忱。“那时候白天巡查,晚上就在办公室画图,桌上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随时需要和相关单位沟通协调。”他回忆,当时青岛市政府周边已经有了初步的城市形态,周边的高楼大厦不多,主要是低矮的多层,建筑物都是紧挨道路建设的,也没有绿化带,拓宽工程涉及到土地拆迁等问题,几乎随时都要进行调整。

立意深远,又参考了最新国标和国外最先进的交通建设经验,香港路在当时来说,堪称是国内的道路示范工程。“很多当时的设计和建设方式都很先进,比如,改造前电线都架设在地上,而改造后这些都埋在了地下,这是咱青岛第一条对地下空间进行综合利用的道路,虽然给我们当时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但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是行业领先。”马林说,后来青岛很多道路施工的行业标准,都是依据香港路的实践经验编写的,一直沿用至今。

马林还特别指出了一个细节,“当时的香港路在八大关段道路狭窄,只有3车道,必须进行适当拓宽;但是我们去现场一看,道路两边有成排的高大的法桐,移走可能对八大关的历史风貌产生影响。”考虑再三,设计组最终决定,采取单边拓宽的方式,将其中一排法桐当作道路中间的绿化带,这样才形成了双向8车道的路面。“现在走在香港西路,还能看到这一排法桐,长势非常好。”提到大家合力保留下来的法桐,马林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我现在觉得非常骄傲的是,当时我们设计的是香港路至少10年不进行大规模开挖改造,而现实是,到去年整整18年香港路都没有大的变动,这说明我们的设计还是很有超前性的。”马林自豪地说。不过,他也坦言,有很多内容是自己没有设想到的,“实话实说,没想到青岛的发展这么快,尤其是建筑高度超乎预期,前海一线,海航万邦、海天中心……一座又一座的超高层建筑拔地而起。”

讲述者青岛市政空间开发集团路桥分公司项目经理秦峰

“人海战术”双手打下路基

和马林一样,现任青岛市政空间开发集团路桥分公司项目经理的秦峰也是当时香港路环境工程的参与者。他所负责的,正是在当时非常先进的管线改造、给排水和电力工程。

1988年,秦峰从一个普通的工厂工人转行来到施工行业,干的第一个工程就是高雄路。“我觉得施工很有意思,看到修好的路、盖好的楼也很有成就感,所以就改行了。”不过,现实和想象总是有很大的差距,现在的秦峰回想当年,与其说是修路,不如说是拓荒。“当时附近都是荒山,根本就没有路,更不用说什么建筑物,一眼望去都是农田、工厂。”那时候并没有机械,秦峰直言,修路就是靠“人海战术”,“我们拿着锨、扛着镐,推着独轮车,靠双手把路修好了。”随后的一年内,秦峰连续参与了东海路、云霄路等岛城东部重要的道路建设。

“没有机械,现在咱修路一个月的工程量,当时得干大半年。”那些艰苦的岁月,对秦峰来说,弥足珍贵。“1989年,我们公司有了第一台挖掘机,那时候觉得可厉害了。”秦峰笑着说,当时公司很“宝贝”这台挖掘机,轻易不肯拿出来使用。直到1990年初,道路施工机械化程度才有所提升。

到了1999年,秦峰已经在施工行业干了十年,也是一名小有经验的项目经理了。那一年3月,秦峰和同事们正式进场,开始香港路的管线施工。“我主要负责的是香港西路 (湛山四路-武胜关路)这一段,干了几天之后,公司负责的香港中路(山东路-福州路)路段遇到了困难,需要增加人手,就让我两头跑着干。”说到这里,秦峰笑了,当时没有小轿车,工程上用的都是“大头车”,人坐在车斗子里,每天晚上“大头车”拉着施工人员两边跑,就算是秦峰这个项目经理也不例外。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