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独家 即墨农民自学成才变身“葫芦王” 想找个传人

2018-08-14 23:08 作者:崔文静 宁冠宇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独家】

(文/崔文静 图/宁冠宇 实习生/王岩)

一位年近古稀的农民,种完地,剩余时间做什么?

在家哄哄儿孙?走上街头跟三五老友聊聊天?

即墨有个68岁的老农,人家活得就文艺多了。该农忙农忙,闲来没事儿就画画葫芦。他画葫芦没啥压力,主要为玩,玩乐了,顺带还能换几个钱。

种完地回家画画玩

画葫芦的老农叫王可和,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1971年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地一种种到现在。

种地归种地,这老农可不一般。人家是种完地赶紧休息,他回家往桌子前一坐,画画。

只要不是特别忙,王可和每天都得过上把画画的瘾,用他的话说“画画是我生命延长的动力”。

也不知道为啥,打小王可和一画画就开心。从结婚到2005年左右,全家人没一个人支持他画,还常嫌他画画浪费钱。别人爱说啥说啥,王可和依旧画得乐此不疲,一拿笔,两三个小时一不留神就过去了。

国画、年画、扇面……这些能在纸上画的画,王可和画了小五十年了,对他来说没啥挑战性,他现在偏爱的是“画葫芦”。

一个意外他成了“葫芦王”

王可和画画是打小喜欢,但画葫芦却是半路出家。

说到第一个葫芦,那还是个意外。

2005年,有个青岛市区的人喜欢画着画的葫芦,打听到王可和会画画,就拿着个葫芦,驱车来跟王可和讨。

那时候,王可和的画都是画在纸上的,在葫芦上画,他还从没想过。不过,拒绝别人不是他的作风,人家都大老远地来了,王可和决定画一个试试。

也许,王可和天生就是块画葫芦的料。没人教,他全凭想象在葫芦上画了两个桃子和一个酒坛子,琢磨了两天,竟成了。

求画的人看到葫芦上的画特满意,王可和也开启了自己的新技能。恰好家里正种着葫芦,他索性做起了“葫芦画专业户”,天天画葫芦。

现在,王可和的葫芦已画得驾轻就熟,只要不是特别复杂的图案,四五个小时就能轻松搞定。亲戚朋友家几乎家家都摆着他的葫芦,青岛各地前来购买的也不在少数。

王可和,成了青岛的“葫芦王”。

想找个传人 学得好分文不取

“葫芦王”爱画,五十多年来,无论日子过得多紧张,家人反对再强烈,他都没跟绘画道过别。画画,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王可和的画中,名气最大的是葫芦,已做了上千个。但他擅长的可多了,年画、扇面、工笔画、甚至刺绣画样样拿得出手,虽不一定是大家风范,但起码称得上惟妙惟肖。

如今,王可和已是年近古稀的人,两个孩子又对画画没啥兴趣,他特想找个传人把自己的手艺传下去。

“只要传下去我就很高兴。”王可和想把自己所会的一切都教给徒弟,只要肯学,他就愿手把手教,且分文不取。

传承的人选,王可和已经物色多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

要想做好葫芦画,先得选个好葫芦。为了把葫芦画得更好,王可和特地种了三个品种、十几棵的葫芦。葫芦选好后,用砂纸打磨得光亮,拿水洗净;然后用铅笔起个初稿;起完稿,拿国画颜料上上色,再用毛笔勾勒出边,晾干后上层油;等油干了,一个葫芦就画好了。

葫芦上作画可比在纸上画难得多,葫芦不像纸一样容易上色就罢了,关键是不平,得转着画,要想画得好,不仅要绘画水平高,还得拿得稳。现在,王可和画个一般难度的葫芦,只需四五个小时。

即墨区给王可和在店集南里村批了间房子,门口挂着“葫芦王”的牌子。他姓王,又画葫芦,所以叫“葫芦王”。如今,他已画了上千个葫芦,青岛慕名找他求葫芦的也不在少数,即使不姓王,他也配得上“葫芦王”的称号。

除了画,王可和还会绣。这是他上世纪七十年代绣的孔雀,没有模板,形状、颜色都是他自己想象的。

工笔画也是王可和的一绝,四年前,他用近三个月的时间,画了这幅《二十四孝图》,图长13米。

如今,王可和已68岁,他想找个传人把自己的手艺传下去。他对徒弟的年龄、学历等没啥要求,也不收费。只要肯学,他就高兴把自己的全部手艺手把手地倾囊相授。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