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8日青岛日报4、5版截图
见证峥嵘岁月:一座城市的精彩
“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上的青岛元素
编者按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11月13日,“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展览聚焦重大时间节点、重大历史事件、重大决策部署,运用历史图片、文字视频、实物场景、沙盘模型、互动体验等方式,集中展示改革开放40年来党中央推进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擘画,多角度、全景式铺展开一幅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中,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莱西会议”等青岛元素出现在展览中,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精彩注脚。
回首,是为了更好的出发。当前,全市上下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本报特别撷取历史长河中发生在青岛的重大事件,图文并茂地展示青岛改革开放实践取得的辉煌成果,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明前景,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
上合组织发展进程中一座新的里程碑
2018年6月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青岛举行。
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青岛举行。这是上合组织扩员后举办的首次峰会,也是历届上合组织会议中规模最大、级别最高、成果最多的一次历史性盛会,上合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12个国家领导人和10个国际组织或机构的负责人齐聚一堂,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出席有关活动。会议共谋地区和平、稳定、发展大计,发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新闻公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关于贸易便利化的联合声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致青年共同寄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关于在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共同应对流行病威胁的声明》,成为上合组织发展进程中一座新的里程碑。
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是有史以来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的最高规格的盛会。习近平主席发表题为《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讲话,强调要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破解时代难题,化解风险挑战,赢得与会嘉宾高度认同。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在青岛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由山东省和青岛市负责做好峰会服务保障工作,体现了对山东、青岛的极大信任和巨大关怀。从2017年8月接到任务到峰会召开,9个多月的时间里,青岛始终把做好峰会服务保障工作作为一项极其重大的政治任务、国之大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高站位担起服务保障峰会重大政治责任,高起点改造提升会议场馆,高水平提供会务礼宾服务,高水准谋划宣传文化工作,高密度构筑安保防控体系,高标准优化城市环境,高质量做好食药卫生工作,高效率加强协调联络,圆满实现“世界水准、中国气派、山东风格、青岛特色”的服务保障目标,与会各国政要和国内外给予高度赞誉。
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取得圆满成功,给我市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青岛由此迈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列,翻开了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新篇章。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圆满成功举办作出重要指示,对山东省、青岛市服务保障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并提出殷切期望和要求。后峰会时代,全市上下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重要意义、丰富内涵和重大责任,乘峰会东风,抢历史机遇,持续放大峰会效应,努力将服务保障峰会的丰硕成果转化为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乘势而上、砥砺奋进,加快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和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全面建设好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奋力把青岛建设得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时尚美丽、更加独具魅力。(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刘成龙)
中德生态园:
被动房节能示范引领亚洲
白色的建筑外立面,在几条白色铝塑板组成的不规则“飘带”围绕下更显飘逸,与自然流水、卵石等形态元素相得益彰……在西海岸新区中德生态园,这栋被动房技术中心已成了地标性建筑。常年温度在20到26摄氏度,湿度控制在40到60,是人体最舒适的区间,PM2.5基本保持在个位数水平,节能率可达92%,这座目前亚洲最大的被动式建筑综合体,以节能示范之名引领着亚洲被动建筑发展方向。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中德生态园将节能、生态示范建筑的研究和建设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利用对德合作优势,对德国被动式建筑进行了深入研究。”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中德生态园)管委主任赵士玉表示。“与此同时,园区还积极引进德国先进的被动房理念及技术经验,打造从设计、建造、关键装备于一体的被动房发展、推广体系。”
高标准规划建设,铸就了被动房技术中心项目示范引领的坚实基础。据悉,该项目2014年在中德两国总理见证签约,2016年建成投入使用,是目前世界功能最复杂的通过德国PHI权威认证的单体被动式建筑,被被动房发明人、德国达姆施塔特大学菲斯特教授誉为“被动房之星”。2016年9月,中德生态园倡导发起并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亚洲被动房大会,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及芬兰等国家的200多名被动房领域权威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国内外被动房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方向。
“目前,中德生态园通过技术研发已实践学校、办公、居住、酒店、图书馆等多种类型建筑被动式技术解决方案,致力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的被动式建筑集群。”赵士玉介绍道。当下,这里正搭建起能耗数据采集、分析中心,推动建筑“节能、用能、产能、储能”四能技术融合创新发展模式,建设被动房科研创新基地,打造被动房全产业体系,探索被动式建筑在中国发展的新模式,并积极推动中国被动房标准的制定。
园区内,中德生态园被动房推广示范住宅小区一期——绿色公元项目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该小区建成后将打造成为中国被动房居住建筑大面积推广的典型示范项目,小区二期——弗莱·德建公元项目是国内首个由德方参与投资开发的被动房项目,目前也已开建。用不了多久,“被动房”这个曾经陌生的名字,将正式融入市民的居住生活中。(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陆波 通讯员 马晓笛)
“莱西会议”:
确立村级组织建设工作格局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莱西探索推行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围绕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一根本问题,着眼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探索形成的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的“莱西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了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鉴于“莱西经验”,1990年8月5日至10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政策研究室、民政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在莱西县联合召开了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时称“莱西会议”。参加人员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领导,中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部、政策研究室、民政部门、共青团、妇联的负责人和部分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基层单位的代表。会上,莱西县委、县政府作了题为《立足配套改革强化村级组织建设》的发言,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宋平作了《努力增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讲话,会议产生的《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纪要》,就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布局、村级组织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加强村党支部建设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会后,宋平的重要讲话及《中共中央关于转发<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中发〔1990〕19号)陆续下发,影响全国,意义深远。
“莱西会议”统一了全党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思想认识;确立了党支部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形成了以党支部为领导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总体思路和工作格局;肯定了以村民自治为基础,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确定了把带领群众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作为村级组织的中心任务。会议推广的“莱西经验”,经长期实践证明,完全符合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面临的形势,也适应了此后中国农村发展的需要,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保证了农村改革沿着健康的方向深入推进。
“莱西会议”以后,莱西农村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村面貌为之一新。1990年9月,莱西成为全国第一个村民自治试点县(市),1995年、1998年莱西连续获誉“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市”,1998年底开始推行村委会直选,农村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农民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
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莱西市不断深化“莱西会议”精神,在村级组织建设方面持续进取、勇探新路。2013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结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发端于莱西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在全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希望山东增强进取意识,勇探新路。”
逐梦新时代,“莱西会议”对当下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和基层党建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今年11月,莱西市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继承和发扬“莱西会议”精神打造组织振兴莱西样板的实施意见》,确定23条具体措施,以组织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张晋)
许振超:
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楷模
今年68岁的许振超是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高级经理,现任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兼职副主席,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最近,他又作为我市三名代表之一,入选了改革开放杰出贡献100名拟表彰对象。时至今日,“振超效率”仍名扬四海享誉全球,是青岛港的一面金字招牌。
1950年1月,许振超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1974年,只有一年半初中文化的他进入青岛港,当了码头工人。随着改革开放,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港口也迎来了大发展。当过搬运工、电工、门机司机的许振超成为青岛港第一批桥吊司机。“当时一方面感觉工人真的有了用武之地,另一方面感觉自己掌握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还差得很远。”许振超回忆说。
1987年,许振超曾创出两小时卸载120个集装箱的纪录,当时青岛港装卸效率仅为每小时30多个集装箱。但随后一件事深深刺痛了许振超。一次,桥吊突然坏了,国内没人会修。外国专家来后,不让港口工人看维修过程,12天拿走了4.3万元人民币,相当于许振超10年的工资!“当时发誓一定要攻克难关,挺起中国码头工人的脊梁!我们要在全世界港口行业中把集装箱装卸速度干到第一!”许振超说。
立下誓言后,许振超开始自学成才,苦练技术,逐渐成长为一名学习型、创新型、充分掌握现代技能的新时期优秀产业工人。最终,他成功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1992年10月,许振超当上了桥吊队队长。
担任队长后,他在新岗位上如鱼得水,迅速带出了一支“技术精、作风硬、效率高”的优秀团队,开发完成了集装箱岸边智能指挥系统,在世界集装箱码头率先实现集装箱作业“无人桥板头”,完成了业界首创“无动力自动摘锁垫”项目,打造了“48小时泊位预报、24小时确保”服务品牌,先后8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他还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组织实施了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填补了这一技术的国际空白,年节约资金3000万元以上,噪音和尾气污染降低近零。
至今,许振超仍记得第一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的情景。2003年4月27日夜,投产不久的前湾港新码头。国际巨轮“地中海法米娅”轮靠港,需装卸3400个集装箱。当晚,下了夜班的工友守在码头上,第二天上白班的人也提前来到现场,见证振奋人心的时刻。晚上8点,许振超和工友开始鏖战:8台桥吊一字排开,吊起8个集装箱几乎同时轻轻落下船来……6小时27分钟过后,桥吊队创出了单船效率339个自然箱的世界纪录,一举打破当时单船每小时装卸336个自然箱的世界纪录,许振超激动地和队友们拥抱在一起!
2004年,许振超被树为当代产业工人典型。在全国人大任职以来,他连续多年参与提交了有关保障劳动者权利、待遇和职业技能开发的议案。“现在提倡工匠精神,如果没有法律保障和培养工匠精神的环境和土壤,就很难培育出工匠精神,必须让全社会真正尊重劳动者!”许振超说。(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周建亮)
青岛港:
“开放青岛”的桥头堡
世界第七大港——青岛港。
货物吞吐量从1978年不足2000万吨到跨越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从1978年的1000多个标箱到跨越1800万标箱……历经126年的风雨,青岛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港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第七大港。作为中国第二个外贸亿吨吞吐港,青岛港2017年吞吐量达到5.1亿吨,是1978年的26倍,在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岛港位于中国沿海的环渤海湾港口群与长江三角洲港口群的中间地带,区位优势明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青岛港加快推进百年老港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深耕现代物流+“金融、国际化、互联网”三大战略,闯出了一条量增质更优的创新创效发展道路,实现了港口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双提升。
世界上有多大的船舶,青岛港就有多大的码头。如今的青岛港,拥有行业领先的港口设施,建设了世界最大的40万吨级矿石码头、45万吨级原油码头、可停靠2.1万标准箱船舶的集装箱码头、可停靠22.7万吨级邮轮的邮轮专用码头;拥有数量领先的集装箱航线,航线密度稳居中国北方港口第一位;拥有门类齐全的作业货种,涵盖了全球港口作业的所有货种,并形成了集装箱、原油、矿石、煤炭、粮食等支柱货种。铁矿石、油品作业量已突破1亿吨;拥有世界一流的作业效率,集装箱、铁矿石、纸浆等货种作业效率世界第一;上市公司净利润位居全国上市港口第二位,净资产收益率居全国上市港口第一位。
自2014年以来,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青岛港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加速“走出去”。通过与世界级企业强强联合,青岛港实现了管理输出、资本输出、技术输出、品牌输出,携手战略合作伙伴借船出海布局全球,把青岛港的发展版图从胶州湾“搬”到全世界,开启了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化港口的新征程。青岛港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码头运营商,先后与俄罗斯圣彼得堡港、美国迈阿密港22个国外港口结成友好港;在缅甸,与中石油东南亚原油管道有限公司合作,为缅甸皎漂港马德岛30万吨级原油码头提供运营服务管理;在意大利,携手马士基、中远海运入股意大利瓦多利古雷港,并与马士基码头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共同运营管理瓦多利古雷港集装箱码头和冷藏码头;联手中远海运设立海路国际港口运营管理公司,投资运营阿联酋阿布扎比哈里发港二期集装箱码头。
作为联通“一带一路”的重要港口枢纽,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开放的政策优势,青岛港已发展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区域性航运与物流中心。目前,青岛港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建立贸易往来,成为“开放青岛”的桥头堡。(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周建亮)
胶州湾大桥:
一桥连三岛,天堑变通途
从空中俯瞰,胶州湾大桥如长虹卧波,横卧于万顷碧波之上,壮美如画卷。
时光荏苒。这座横跨胶州湾、长达36.48公里的跨海大桥已通车七年多,成为挺立在这座美丽滨海城市中的一座地标式建筑,承载着这座国际海洋名城的蔚蓝梦想。
胶州湾大桥由山东高速集团代表省政府出资人职责投资、建设、经营、管理,2007年5月24日开工,2011年6月30日建成通车,是我国北方冰冻海域首座特大型桥梁集群工程。大桥投资超过100亿元,规划全长41.58公里,设计基准期100年,现通车里程36.48公里。大桥起于市区东部海尔路,止于黄岛侧红石崖与青兰高速公路连接,将青岛、红岛与黄岛更为紧密地连成一体。
大桥建设规模浩大,自然条件复杂,是世界建桥史上建设标准和科技含量最高的现代化桥梁之一。山东高速青岛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兆星介绍,大桥的建设运作模式新,科技创新点多。其中,海上钻孔灌注桩数量为5127根,居世界第一,主跨260米和120米的稀索钢斜拉桥及主跨为260米的自锚式悬索桥为国内首创。截至目前,有3项课题获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项,荣获22项“中国企业新纪录”。其中,“水下无封底混凝土套箱建造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海上独柱塔自锚式悬索桥设计与建造关键技术”“青岛海湾大桥桥面沥青铺装层的研究”等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多个省级以上奖项。
外在的磅礴大气颜值与内在的高科技内涵,让胶州湾大桥在国内外桥梁界频频走红——
2011年9月,美国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选出“全球最棒的11座桥梁”,胶州湾大桥榜上有名。《福布斯》给出的上榜理由是:“该桥的建立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数项桥梁‘历史纪录’”。
2013年6月,在美国匹兹堡举办的第30届国际桥梁大会上,胶州湾大桥荣获乔治·理查德森奖。此奖项是迄今为止我国桥梁工程获得的最高国际奖项。
2018年7月,胶州湾大桥以现场核验评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摘得中国公路行业的最高奖项——李春奖。
在国家高速公路路网规划中,胶州湾大桥是青岛至兰州高速公路青岛段的起点。作为青岛市高速公路网中的枢纽工程,它跨越胶州湾,以八车道的引桥深入市区,并与城市快速交通网络相衔接,从而将青岛市区直接纳入全省乃至全国的高速公路网。从大青岛的视角来看,胶州湾大桥则是承载大青岛全域统筹发展城市战略的重要交通命脉。通车7年来,进一步完善了青岛市东西跨海交通网络,扩大了青岛市城市框架,大桥通行总量近8000万辆,运行平稳、有序,车辆通行安全、顺畅,设备、设施运转正常,工程质量和运营管理都经受住了考验,事故发生率远低于国内外同类项目的水平。(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周建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