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民企访谈】聚大洋藻业:深耕海洋产业 走出国门赚钱

2018-11-30 21:08 作者:黄晓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卷首语】改革开放4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民营企业对经济的贡献功不可没,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也充分肯定了民营企业家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青岛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较早的地区,民营经济发展也走在全国前列,涌现出了一大批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优秀民营企业家。为此,青岛新闻网展开青岛民营企业家访谈,推出《吃下定心丸 安心谋发展》系列报道,以了解青岛民营企业家的创业、发展之路与长远宏图。

(文/黄晓)

对于依海而生、向海而兴的青岛来说,海洋是这座城市最大的先天优势。它既赋予了青岛丰富的海洋资源,又彰显了这座城市宜居宜业的海洋特色,更让海洋产业成为青岛当之无愧的特色产业,吸引了无数怀揣着“海洋梦”的有志青年在这里创业安家,为青岛海洋产业的发展增砖添瓦,使得青岛在创新能力、领先水平及发展质量等多方面成为中国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代表。

筑梦海洋产业 辞去国企高管自主创业

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仕鹏便是青岛海洋产业的筑梦人之一。生在海边、长在海边的他有着根深蒂固的海洋情节,从年轻时便向往发展海洋产业。1984年,怀揣着“海洋梦”的他,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青岛西海岸一家国企,专注于海藻研究,这一干就是近20年。

2001年,他辞去了国有企业高管职务,怀揣对蓝色海洋的挚爱和报效祖国的情怀,创立了青岛聚大洋海藻工业有限公司,走上了充满挑战的创业之路。创业之初,团队只有30个人,除了人才紧缺,摆在眼前最大的难题便是资金,当时5个股东一共凑出86万元启动资金,这对于要靠租赁工厂的创业者来说,算得上十分拮据了。经过一番东奔西走的考察,吴仕鹏最终在王台镇埠上村选定了一处闲置多年的厂房,既降低了租金成本,又经过资本重组,在偏僻乡村创建了第一家工厂。

吴仕鹏从自己最拿手的海洋植物提取起步,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市场判断能力,在海藻提取工业胶领域迅速实现突破,生产出符合国际标准的工业胶产品,远销海内外。初战告捷,他顺利积累了人生第一桶金,实现了从国企高管到民企创业带头人的华丽转身。

“没有创新的企业多半都是短命的。”吴仕鹏深知,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就要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于是,他开始尝试拓展新业务,选择了当时在国内方兴未艾的海洋生物产品食用级领域。正是这一充满挑战的选择,让公司走上了一条迅速发展壮大的产业大道。2005年,吴仕鹏“借船出海”,又租赁了一家工厂,在青岛西海岸开辟了第二个创业阵地,实现了从最开始的低档工业级产品向食品级产品的跨越。

食品级生物胶产品是什么?简单来说,海藻生物本身含有丰富的亲水胶体,随着工业级向食品级的转化,海藻胶的提取尺寸越来越小,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一边摸索一边改进。吴仕鹏带领技术攻关团队,熬过了无数个通宵,经过反复的研发与调试,终于解决了食品级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公司食品级海藻酸钠凭借出色的质量水平深受国内外客户认可,产品供不应求。

正因为有了这两个创业阵地的积累,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原有的生产能力和规模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2009年,吴仕鹏趁热打铁,盘活了胶南经济开发区60亩闲置土地,投资8000万元,建起了以海洋高新技术开发为主方向的聚大洋蓝色经济园,公司迅速跨入同行业前列,实现了质量提升。同时加工红藻、褐藻、绿藻、蓝藻,产能翻番,国内外市场全覆盖,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22%,国际市场占有率25%,为产业后续发展注入了生机。

科技创新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自公司创建以来,吴仕鹏始终视科技创新为企业的灵魂,他认为产学研一体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脉。为避免产品同质化,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拓宽海藻产品应用领域,不断开发延伸产品和深精加工产品,从而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吴仕鹏再次应用“借船出海”理念,通过与高校合作,提升企业的产学研能力。“高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有研究型的专家教授,研发实力远比我们企业强。他们的专家、教授在研发中,也带动和培养了我们企业自己的研发人才,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由此,吴仕鹏亲自挂帅,建立起了聚大洋藻业自己的技术研发团队。他狠抓技术中心建设,成立生物技术部、研发部,配备专业研发人员,新建海藻应用实验室、海藻功能蛋白实验室,建立了海藻工业加工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和海藻工业加工公共检验检测平台,提升了企业研发能力,为生产提供了科技支撑。

2009年,吴仕鹏带领团队经过两年多的苦心研究,成功发明了专利“采用巨藻制备海藻酸钠的方法”,攻克了褐藻胶强度不高、无法满足国际高端市场需求的难题,不仅填补了国内缺少高强度褐藻胶的空白,而且为公司在欧美市场投下了一块重量级敲门砖。2011年4月,公司从国外引进最先进的设备和生产工艺,实施“海藻深精提质降耗”项目,两年时间先后投资了6000万,建成了世界一流的海藻精深加工生产线。该生产线不仅使公司年加工能力从5000吨提升到12000吨,而且使产品质量有了质的飞跃,提升了产品褐藻胶的强度、纯度、粒度等指标,直接满足了欧美高端客户对产量和质量的双重需求。2011年该产品开始投放欧美高端市场,2012年褐藻胶的出口额已经飙升至60%。公司已获得“海藻蛋白饲料的加工方法”、“卡拉胶的提取与加工工艺”等国家发明专利50多项,其中“特制海藻蛋白饲料”这一高新技术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不断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的同时,通过加强与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黄海水产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知名科研院所进行项目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公司的技术创新与研发水平。在加强国内产学研联合基础上,聚大洋藻业还把与高校联合的触角伸向了国外。2013年2月,与澳洲弗林德斯大学建立了产学研联盟,双方在南澳州和青岛分别共建了先进海藻生物联合实验室,开启了中国藻类企业与国外大学联合推进海藻加工从化学向生物技术革新的先河。

原料储备 构建国内“海上粮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海藻加工企业来说,必须有足够的海藻资源做支撑。据吴仕鹏介绍,以前海藻加工所用的原料80%要从南美进口,这样就受制于国外。随着市场对海藻胶的需求量日益扩大,必然会出现原料缺乏问题。为扭转这一状况,他决定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

2012年,他将目光锁定于原胶南市丰富的海岸线上,决定要向全产业链发起冲击,规划了由三千亩到三万亩的海藻养殖项目。2013年4月,黄岛灵山湾龙门顶海域3000亩海带收割完毕,首批海藻试验种植获得成功。5月龙须菜又开始种植了。每年冬季海带苗种植上,初春就能收获,4月底开始种植龙须菜,每年还能种植三茬,全年海域利用率满满当当,一座硕大的“海上粮仓”已初具雏形。

建设海藻养殖基地,要实现原料国产化,并形成高水平、高产值、高效益的完整海藻产业链。目前,公司已经增加养殖品种,采用科学养殖方式,立体式养殖,形成规模化,提高海域利用率,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从另一层意义上看,公司海上养殖的成功,既为企业提供了原料补充,也为海洋生态和海洋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

扬帆远航 “一带一路”精彩亮相

近年来,海藻的营养价值逐渐被人们认可,越来越多地被用作食材,而作为以藻类为生产原料的企业则遭遇了成本大幅提升、原料紧缺的困境。针对这一情况,吴仕鹏再次依靠“借船出海”实现突破,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他将目光投向了国外,实现了“走出国门赚洋钱”。

在与澳洲弗林德斯大学建立产学研联盟的基础上,2014年,聚大洋集团出资500万澳元完成了对澳大利亚海藻公司(简称AKP公司)的并购工作。AKP海藻公司是南澳州唯一具有海藻经营许可证的企业,通过这次并购,聚大洋藻业在澳洲拥有了大片的厂区、成套的厂房、生产线和150公里海岸线的海藻采集权,为集团发展注入了新能量。同时,由于澳大利亚海藻资源消化利用量比较小,大量海藻的腐烂造成了海边环境的污染,此次并购对开发利用澳大利亚海藻资源、提升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得到了澳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堪称“双赢”。

自此,聚大洋集团成为国内首家掌握南澳州海藻开采权的企业,突破了资源瓶颈,并实现了原材料的就地加工。同时,也为聚大洋集团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促进新成果转化奠定了更广阔的平台和基础。

吴仕鹏说:“我认为做企业不向前发展就是退步,企业要想长足发展就必须进行转型升级。”于是在他的规划下,公司又着手实施医用红藻多糖项目、年产80亿粒海藻多糖药用空心胶囊生产项目和医用级海藻胶生产线项目三个医药级项目,助推企业发展后劲,实现产品由食品级向医药级的高端转型升级。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聚大洋已经拥有了成熟的海藻工业加工和食品加工专业技术,三大胶(褐藻胶、卡拉胶、琼胶)的综合加工水平和全球海藻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居世界同行业首位,聚大洋品牌已成为世界天然海洋食品添加剂知名品牌,为三大胶产品向深精加工和延伸产品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向海洋生物医药的高端升级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