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讲一个博物馆“创意故事”
如何把馆藏变成有温度的文创产品?这道“考题”有点难
汉画像砖博物馆将汉画像制作在茶砖上
市博物馆将镇馆之宝“北魏大佛”制作成文创产品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内仿制的烛台(王雷 摄)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李魏
“好的文创产品的终极目标,是要让文物‘活’在当下,激发观众将馆藏带回家,在博物馆与观众之间产生新的互动和共鸣。”日前,在第八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中国博博会)上,青岛市博物馆馆长隋永琦发出如是感慨。博博会,文创风生水起,来自全国各大博物馆的文创衍生产品熠熠生辉,充满想象力,让这位业内人士眼界大开,也忍不住驻足细研、多买几件。
然而,比之少数实力雄厚的博物馆,青岛以及国内文博机构普遍存在的,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馆藏现状。如何在青岛讲好博物馆的“创意故事”,把馆藏变成有温度、可感知的创意产品?这道有难度的文博专业“考题”,已摆在无论国有还是民营、每一家文博机构的面前。
馆藏即日常,历史即时尚
在福州的几天时间里,隋永琦始终在惊叹与反思中度过。第八届中国博博会上亮相的各馆招牌文创让人目不睱给,无不带来新鲜、惊艳的冲击。她告诉记者,做了20多年文博事业,从未像现在这样感受到文博机构所迸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这一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文博观,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营造了最为有利的环境氛围。
展会上两家标杆级别博物馆的亮相,无疑给她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故宫博物院借力《延禧攻略》的热播,将剧集中出现的点翠,刺绣、绒花等传统手工艺悉数融入文创产品的设计中;亮相央视人气栏目《国家宝藏》的国宝级文物,也被研发成为系列文创纪念品;除了日用实物,故宫全新自制、明星参演的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更以其新颖的创意引发新一轮故宫文物热。
上海博物馆的展位是隋永琦驻足时间最久的区域,据说今年他们的一场引进大展——大英博物馆百物展,三个月即取得近两千万元文创收益,城市文化消费实力和需求从中亦可窥一斑。上博与迪士尼合作推出的系列文创在博博会上最为引人注目,“那真是每一件都让人爱不释手,即便不实用,作为纪念品珍藏也是有意义的。”
一圈看下来,隋永琦概括了博物馆文创的两大方向:其一是生活化,“文创设计首先是传统文化与当下日常生活的关联。”涉及衣、食、住、行等日常的方方面面,文具、化妆品、丝织品、甚至美食,应有尽有,重庆三峡博物馆自制的一款火锅底料现场热销,在博物馆也能吃火锅了;湖南省博则推出了一款精致的文物蛋糕……其二是时尚年轻化,所有热销的产品无不与当下的流行,文化的热点相融合,更偏向于年轻人的审美趣味。
“馆藏即日常历史即时尚”,隋永琦说,文创跨越时空,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古为今用,真的让文物“活”了起来。
用出人意料的特色寻找设计灵感
福州归来,市博物馆产业部主任张寅一直在思考:“如何在馆藏特色中寻找具有城市特色的文创设计灵感?”对于全国92家国家级文创试点博物馆中唯一一家地方博物馆,市博相继尝试设计了近30种文创产品,主打文具及图书类别,张寅透露,博物馆曾经做过统计,馆内销量最好的文创主要集中于价值在50元左右的产品,产品设计自然受制于这一成本的限制。
不过即便是在有限的成本内,市博的文创设计依然充满了不可预知的结果。此前,他们曾经举办了一场名为“岁时佳兴”的展览,用历史器物来展示古人应四时之变的精致日常生活。当时一名年轻的馆员提出,设计一本同名的月历书,这一方案一度遭到馆长隋永琦的质疑,但出于对年轻人创意的爱护,终于实施,首印只有500册,很快售罄。隋永琦据此坦陈,所谓的文创,的确是源于年轻人的趣味,而设计的灵感,往往就在于那些出人意料的馆藏特色中,等待被发现。
和市博物馆一样,也在进行文创探索的国有博物馆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同样收获了从出人意料的馆藏特色细节中“偶得”的文创灵感,这一灵感助他们赢取了“2017年全省优秀文博创意产品最佳创意奖”。
主题为“家邸”的系列文创,囊括了抱枕、咖啡杯、瓷盘、丝巾、餐垫、挂盘、冰箱贴、杯垫、手机壳等看似平常的日用物品,而它们的设计灵感,居然出人意料地全部来自于这幢拥有120年历史的德式建筑和它的内饰细节。比如:建筑外立面的崂山花岗石山墙花纹,德国国花矢车菊的图案,二楼长廊的宝石灯、爱奥尼柱头、诺曼的龙头等等。这些文创产品无一例外地受到参观者的追捧,并使得他们将这些有关博物馆的特色细节的信息,永久珍存于生活的日常中。
“今天博物馆再也不能单纯固守于文物馆藏的旧摊子,它还要肩负起藏品推介与传播的职能,让更多的人认识、传承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作为博物馆的一项延伸服务,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无疑将发挥重要作用。”隋永琦又记起博博会上上海博物馆的一件低成本文创产品,胶带纸,它采用了上博镇馆之宝大克鼎上的纹饰,并选用金色与黑色强烈的对比,自然从其他同类设计中脱颖而出。“其实真正好的文创设计并不受限于成本,同样能够于特色细节中传承文化。”据她透露,市博物馆馆藏刘墉书法展近期将开展,同期还将推出与之相关的系列文创新品。文创的设计与生产,未来将成为市博与其文物展览活动并行的一项重要内容。
尝试拼接一条文博文创产业链
青岛贝壳博物馆的执行总监李宗鉴在博博会上被同期举办的大学生文创节吸引,他收下了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等当地高校从事设计专业的数位大学生的名片,他们争先恐后地询问他:“你们的博物馆需不需要文创产品的设计和研发?我们的专业团队可以帮你们。”这让李宗鉴联想到青岛:“我们的高校里也有诸多设计专业的学子,博物馆,尤其是体量较小的民营博物馆能否借力,来拼接一条本土的文博文创产业链……政府应该就此给予支持引导,比如,从举办一场相类似的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开始。”
博博会上的李宗鉴有一点失望,因为在全部参展的305家博物馆中,自然类博物馆只有三家,青岛贝壳博物馆是其中之一。而同时令他倍感欣慰的是,人们关注自然博物馆。带去的两种文创产品都受到了参观者的喜爱,与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合作开发的图画书《神奇的贝壳》,300多本全部售罄;另外,与企业联合开发的青岛特色非遗产品——螺钿漆盒,也被抢购一空。通过贝壳馆藏,借助文创,能够拓展人们对于城市历史,自然,人文的认知,李宗鉴,则认识到了一个海洋特色博物馆对于一座海洋文化基因的城市所具有的价值和使命。
在青岛诸多民营博物馆中,已行进于文博文创产业链拼接道路上的,是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博物馆运营部经理刘丽敏告诉记者,汉画像砖博物馆在建馆之初便确立了打造一个文创空间的运营理念,从提炼元素的创意,到产品设计,再到打样生产,再到销售,整个一条线,全部由博物馆自行拼接完成。而专门售卖文创产品的博物馆微店早已投入运营。“因为汉画像砖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宝库,一砖一故事,一些人物,传统的吉祥符号:吉祥树,天马,福禄等等,甚至于纹饰都可以用来作文创设计。”
看似水到渠成的理念同样需要经历美梦成真的波折。与贝壳博物馆一样,汉画像砖博物馆也多以合作设计师的方式来完成文创设计生产,其中也包括与故宫合作过的新锐文创设计师曹晓兰。实际上,即便是名家如曹晓兰,许多创意依然无法轻易实现。“设计师的作品看上去很有创意,但是开模的费用很高,一个创意玩偶,一旦开模,设计费可能就会上万元,所以我们不会轻易选择一个创意,要多方考察才能确定。这也是所有文博机构做文创要面临的问题:周期长,起订量要特别大,才能赚回成本,一做至少要5000件或者1万件。”
要独立运营一条文创产业链谈何容易。日前,在与博博会同时举办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利用高峰论坛暨创意大师工作坊”上,一家名为法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会的联盟机构,为仍处于单打独斗的文创产业初级阶段的博物馆提供一条崭新的发展路径。
这家简称RMD的国家级联盟机构,与法国文化部所管辖的34所国家级博物馆协同开发馆藏复制品、艺术商品。之所以法国众多重量级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都依赖RMN,是因为它拥有自己的设计师团队和生产厂商,同时拥有法国众多博物馆内的38家文创商店和文创电商网站。相比于博物馆自建文创部门,依托联盟,文创开发的上下游产业链被打通,为博物馆文创开发节省了成本,同时也带来收益。或许,这正是我们文博文创产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