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南区肥城路上有一座历经百年历史的德式老楼,楼里的几十户居民大都已经搬走,只剩下50多岁的王先生独守空楼,一个人住一栋楼是不是很惬意呢?事实恰恰相反,王先生说自己住的是提心吊胆。
这座有百年历史的德式老楼位于肥城路17号,刚走进楼里,记者就看到几位维修工人正在修补天花板。王先生告诉记者,天花板是几天前刚刚掉下来的,最近几年像这样的修补每个月至少有一两次,但修的速度没有坏的速度快。王先生带着记者在老楼里转了转,到处是裂缝,到处是脱落的墙皮和天花板。王先生隔壁房间地板上的这条裂缝是两三年前裂的,裂缝最宽处有小拇指宽,两边落差超过一厘米,看上去触目惊心,不过,他更担心自己房间天花板上的一条裂缝。
王先生说,由于老楼是砖木结构,最怕遇上下雨天,楼里常常会水流成河。经过雨水的浸泡,如今很多木头已经腐烂,这让他很担心。
王先生说,老楼已经不堪重负,随时会有倒塌的危险,现在楼上的住户都已经搬走,只剩下他留在这里,每天提心吊胆过日子。在他看来,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政府能早日启动征收计划,让他们领到补偿款,在别处安家。
根据了解,2018年肥城路17号院已经被列入了征收计划,可直到现在征收工作一直没有进展。这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记者电话联系了市南区城建局。
征收不能在短时间内开展,那么能不能对老楼进行一次大修,确保楼内人员的安全呢?记者联系了市南区房管局明水路房管所。
经记者向专家了解,该楼曾是希姆森的祥福(地产公司),建于1905年,这栋建筑延续了青岛早期住宅的基本特征,对于研究城市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老建筑需保护,维修更要按规定进行。下面要说的这栋楼,可能大家途经中山路的时候有注意。这栋楼位于中山路82号,建于1934年,是义聚合钱庄旧址,如今它还是山东省和青岛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可最近有细心的网友却发现,这栋建筑重新进行了装修,不仅改变了外立面颜色,屋顶也进行了改建。这样的改造是否经过了批准了呢?
从网友提供的照片中可以看到,翻新过的义聚合钱庄旧址,外墙颜色由白色变成了米黄色。不仅如此,屋顶还增加了五扇窗户,屋顶高度似乎也有所抬高。上午十点,记者来到中山路82号,这里也是义聚合钱庄旧址。采访中,市民告诉记者这处建筑确实和以前有点不同。
记者看到,翻新过的老建筑,如今变成了一家咖啡厅。但对于房屋改造的事情,咖啡厅的工作人员表示并不知情。
在建筑外墙面上,记者看到该建筑于2006年12月7日被列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那么,这处建筑的改造是否经过批准?改造过程中有没有违法行为?随后,记者联系上了青岛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表示,这处建筑在2017年已经得到了省文物局的批复,同意将其进行修缮,不过当事人是否按照批准文件的设计方案进行的施工,这需要专家到现场进行认定。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现在已经联系了青岛市房产交易中心,调取这栋建筑的相关产权资料,接下来,他们将尽快联系当事人,并邀请专家认定。
历史建筑是青岛城市特色风貌的重要载体,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在青岛,这些历史建筑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风雨,有的已经成为危楼,如何修缮?如何保护?如何利用?是摆在有关部门面前的一个课题。2012年公布施行的《青岛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当中规定:“历史建筑的所有权人,应当按照市房产主管部门综合整修保护计划的要求,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保养,保证历史建筑的结构安全,保持整洁美观和原有风貌,合理使用。”所以,即便是历史建筑的所有权人,修缮时也决不可“任性”,不能单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来修,而是要按照相关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和施工,做到修旧如旧。如果说城市是一本书,那么,一幢幢历史建筑就是书中最美的文字。爱我们的城市,就让我们从爱护身边的历史建筑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