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打赢人才争夺战,青岛的底气在哪

2019-06-11 16:13 来源:青岛大家谈
分享到:

开栏的话

青岛的事儿,大家谈一谈。我们的初衷是做一个开放的平台,让热爱青岛的伙伴们讲讲青岛的事儿,发出青岛的声音;我们秉持客观理性之原则,于喧嚣之中保持冷静之心,不求标新立异,也不随波逐流;我们的愿景很单纯,汇聚众人点滴之智慧,为滋养我们的城市提供正能量的真知灼见。今天,《青岛大家谈》正式与您见面;今天,我们隆重邀您加入。

青岛大家谈

对于资本而言,“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同样,对于人才,“选择青岛,就是选择国家战略”。这应当成为青岛招才引智的一张“金名片”。

沈俊霖/文

青岛能留住年轻人吗?

今年以来,这个问题在网上被多次热炒。个别自媒体直接将“青岛为何留不住年轻人”搬上标题,赚足了流量。不得不说,自媒体的态度是消极的。

青岛真的如自媒体所言,很难留人吗?

就在端午节前的6月5日,青岛再次向年轻人发出“隆重邀请”,推出四项青年人才聚青就业创业新政,其中40岁以下专科生可落户,成为网友关注焦点,迅速刷屏。青岛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求才之心,诚意满满。纵观全国的引人举措,青岛已经排到了“第一排”。

实际上,“动起来”的青岛,所作所为远远不只是出台优惠政策。毕竟,“政策抢人”具有明显的缺陷,就好比是打一场没有尽头的“价格战”,可能落得个“毙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局。

人才争夺战是个系统工程,如果将政策比作雨露,那么产业、环境和前景就是吸引、留住人才的沃土,也是招才引智的硬实力。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政策之外的“诗外”文章,青岛已施展出大手笔。

良禽择木,人才择城。

互联网时代,有个著名的“风口”理论,风口只是一个比喻,背后所说的是大势,选对了风口,意味着选对了大势,干事创业虽说不上“随随便便”成功,但也会事半功倍。在国家的战略大局中,如今的青岛可以说正处于风口之上。

经略海洋高地、“一带一路”双节点城市……国家战略不断“加持”。2018年6月,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在青岛举行,仅仅过了不到一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再次花落青岛。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青岛已重新定位在国家发展格局中的角色,正在建设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打造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的新的重要战略支点。

在深圳推介青岛时,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表示:“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同样,对于人才而言,“选择青岛,就是选择国家战略”。

顺势而为,才大有可为。

用政策留人,可以留一时;用事业留人,可留一世。

人才渴望的是事业,看重的是能不能大展拳脚,有没有好的发展前景。如果为了一个户口、一套住房或者几十万安家费,而违背自己的初衷,选择一个不利于事业发展的城市,这样的人才算不得真正的人才。

正如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所说:“真正的人才,决不会只满足于青岛给他们一套海景房来看海。他们需要的是干事创业,是自己创造创新的价值实现。”

青岛,正在为人才搭建全方位施展才华的舞台。舞台,就在青岛发起的15个攻势里。

海洋攻势、双招双引攻势、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等等,都是青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所在,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局性工作,打好了这些攻势就能够推动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比如,青岛市“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行动方案中提到,力争到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打造特色鲜明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高地。

这其中,“中国半导体之父”张汝京的青岛芯恩项目已经开工,第一期项目建设总占地面积373亩,计划总投资150亿元,一期投资80亿元。

青岛还将打造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力争到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50万辆,实现产值约600亿元,带动汽车产业链产值在2018年基础上再翻一番,突破2000亿元。

再比如,青岛市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行动方案中提出,力争到2022年,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形成3-5个传统优势产业高峰,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0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家。

这些产业发展,将为各类人才带来无限的机遇。无论是主攻科研技术的高端人才,还是从事创投风投的金融人士,抑或投身制造业的能工巧匠,均能在青岛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便是青岛吸引人才最大的底气。

吸引人才不是一锤子买卖,引得来、用得上,更需留得下。“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网红城市青岛拥有令人艳羡的优美自然环境,可要让人才获得“吾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还离不开充满活力的“人才市场环境”。对于企业而言,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发挥人才价值,这样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有了企业的发展才能反哺人才,形成良性循环,留人自然不在话下。

如何“人尽其才”,华为提供了一个典范——

2018年,华为18万员工人均年收入达110万元,令人艳羡。任正非曾说,一个企业的第一产品是员工,就算一个人不是人才,给的钱多了,他也会变成人才。华为的人才策略得到了丰厚回报:2018年,18万华为人人均创收近400万元,撑起了一个年营收7000多亿元、净利润近600亿元的庞大企业帝国。

一棵小树苗能不能长大成材,关键在后期养护,不能“一栽了之”。引进人才同样不能“一引了之”,要涵盖“人才全生命周期”,建立人才培养机制,畅通人才晋升通道,让人才有奔头,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免除其后顾之忧。

广种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生态环境建好了,人才自会如百川归海。愿青岛早日成为国际一流的“人才之城”。

作者简介

沈俊霖,毕业于武汉大学,文学、法学双学士学位,曾供职于中央电视台,担任法治专题节目编导,现任青岛日报首席记者,在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对外开放等宏观经济新闻报道领域颇有建树,屡获省市新闻奖。

附:青岛最新引才政策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