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头条新闻 > 正文

青岛奇学校:不收学费不考试 孩子进步让人泪目…

2019-06-14 07:09 作者:崔文静 荆潇坤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独家】

(文/崔文静 图、视频/荆潇坤)

高考之后是中考,孩子们开心地离开校园,开始了快乐的暑假生活。

在青岛崂山,却有这样一所奇特的学校:

——这里不考试,不收学费;

——只有35个孩子,小的七八岁,大的三十多;

——孩子刚刚学会的东西,第二天一早醒来,时常忘得一干二净;

——这里的学生也布置作业,却只有三个孩子做……

这所学校叫同行之家,孩子们肢体或智力不健全,有的智商像个三岁宝宝,有的不会说话,有的大小便失禁。

但是他们依然像鲜花小草一样成长。

孩子的一点点进步,常常让家长和老师落泪。

近日,记者探访了这所神奇的学校,看到了孩子们的特殊成长卡片。

【森森】

年龄:11岁  

学龄:5年

最大进步:宝贝终于肯写字了

“他写出‘卡车’这两个字时,我兴奋得快翻过去了。”尽管过去了三年,潘老师还是激动得说话都大了声。

她总觉得森森会写字,但孩子不肯动笔。

那天,老师画了个卡车,让森森涂色。颜色填完,森森写了“卡车”二字。

潘老师开心地像个孩子,她发长长的朋友圈。

朋友留言:编这么长不累吗?

她回:不累,我高兴死了。

朋友圈结尾,她写:本来想把他的字留下来作纪念的,却找不到了,我想明早去翻翻垃圾桶,来证明下我并没有做白日梦。

【文丽】

年龄:19岁  

学龄:5年

最大进步:我能主动问作业

文丽安静,爱笑。

聊起其他孩子的成长,她不时说几句,轮到自己,却不知说啥。

老师开了口,布置课后作业,只有三个孩子能做,文丽是其中之一。

以前,她常忘记写作业;现在,能每天独立完成,老师偶尔忘了布置,她还会提醒。

【哲哲】

年龄:18岁  

学龄:半年

最大进步:学会了架子鼓

哲哲是学校的大孩子,来得时间短,但他很有音乐天赋。架子鼓打得最好,还会吹笛子。架子鼓能敲《卡路里》,笛子会吹《欢乐颂》。

每周几乎都有爱心人士来学校看望,心情好时,他会演奏一曲。

采访时,哲哲的兴奋劲来了,大方地表演了起来。

【财进】

年龄:14岁  

学龄:5年

最大进步:昔日,老师一跟他说话就哭;如今,零食留给老师当礼物。

采访时,孩子们正在分零食,财进把自己的糖递给我。我不要,他又塞过来,抿着小嘴笑。

老师潘小娟说:财进刚来时,我一单独跟他说话,他就低头哭。上完洗手间,教室门关着,他站门外哭;我让他推门进来,走进来,站着不动,继续哭;我说坐到座位上,他坐下还是哭。

说起现在的财进,老师一脸幸福:他是个小暖男了,去年生日被他狠狠暖了一把。

那天上午,课上讲了朋友的故事。下课,小娟接了个电话。

财进问:老师谁给你打的?是你的朋友吗?

小娟回:是。

财进又问:朋友为什么给你打电话?

小娟随口说:因为今天是我生日。

下午分零食,财进把自己的留给老师。下了课,小娟在教室外发现了好多零食,是财进号召孩子们送她的生日礼物。

【阳阳】

年龄:10岁  

学龄:2年

最大进步:我不尿裤子了

音乐想起,大些的孩子打架子鼓,敲箱鼓,小阳阳则跳起了舞。

镜头转向他,跳得格外带劲。

音乐停,鼓声落,他刚好收住。即兴,拍却卡到好处。

除了跳舞,阳阳近来还有个大进步——很少尿裤子了。他会和小朋友一起,主动去洗手间。

阳阳不会说话,却热情开朗。

他拉我的手,笑盈盈地。我摸摸他光光的小脑袋。他也摸一摸,咿咿呀呀。

我不懂他在说什么,却喜欢他的天真可爱。

我轻轻抱了抱他。

【赫赫】

年龄:8岁 

学龄:4年

最大进步:4岁宝宝站不稳,2年后会跑了

阳光下,赫赫和小朋友们灵活地跑闹着。

如果不是老师说,很难想象,4年前初来同行之家时,他站不稳,更不用说走和跑,行动靠爬或别人抱。现在,小赫赫已经能和正常孩子一样奔跑嬉戏了。

赫赫第一次喊爸爸妈妈,也是来学校之后。曾经的他一字不说。有了老师和小伙伴,慢慢学会了简单的日常用语,还会说“one、two、three、four”。

【廷雨】

年龄:20岁  

学龄:5年

最大进步:修桌椅,下象棋,我是多变小能手

“下盘象棋吧。”廷雨喜欢对弈。许明哲校长说,他能赢过基础一般的中学生和大学生。

廷雨成年了,许校长教他修桌椅,培养他生存技能,希望有朝一日,帮他找份工作。

现在,许校长正在做烘焙坊。器材备好,证件齐全,只等技术纯熟些后售卖。

廷雨帮忙做些放蛋糕壳,贴标签等基础工作。等烘焙坊有了收入,他会得到工资。

许校长想把烘焙做大,将来有个更大的场地,做成辅助性就业基地。让孩子们长大后,能有一份工作,自食其力。

看完这些孩子的成长卡片,

你也会觉得这所学校不简单吧。

35个孩子,一日三餐,1000多平米校舍,吃穿住用……支撑这所“同行之家”的,是一对平凡夫妇。近9年来,夫妇俩已经投入了380万元。

许明哲,来自黑龙江;

崔伊娜,来自韩国。

“同行之家”的孩子们,大都患有自闭症、唐氏综合症或重度肢体残疾,孩子们对许多事情都不理解,但对于爱的感受,和我们没有分别。

孩子叫他们许爸爸、崔妈妈。

去年11月,青岛新闻网记者探访这所学校,记下了这样动情的一幕:

“小朋友,你们长大了想干什么呀?”看完充满童趣的箱鼓表演,记者和同行之家的11个孩子紧挨着,围成个半圆。

“盖房子……许老师……教室……”一个女孩突然哽咽起来。三五分钟的工夫,8个孩子抹起了泪。他们知道许老师想扩大发展中心面积,接收更多孩子,而今却无能为力。

半年过去,这所同行之家现状如何了?许老师当年谈起来落泪的三个心愿,如今实现了吗?请关注青岛新闻网明天的报道。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