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7月25日讯(见习记者 丁淑华)他是一名退役军人,转业后担任多个工艺厂厂长。90年代经历“下岗潮”,凭借在部队积累的管理经验的大学所学知识自主创业,成立了青岛平度工艺品厂。如今,平度工艺品厂生产的产品多达一万多种,远销欧美和东南亚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汇500多万美元,给当地的老百姓增加收入近4000多万元。
军人不轻言放弃 临危受命拯救“老大难”企业
1972年12月,肖洪刚应征入伍,在部队成绩突出,多次荣立过三等功,先后受过十几次嘉奖。1977年被保送到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毕业后到部队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82年12月载誉回到家乡平度,到平度市草三厂,当了一名普通的办事员。后因成绩突出先后被任命为平度县第二塑料厂、青岛编织地毯厂、副厂长。1989年被调至新河镇青岛第五草织工艺品厂任厂长。
当时新河镇青岛第五草织工艺品厂是出了名的“老大难”,肖洪刚上任时该厂已负债累累,资不抵债。锅炉无一块煤可烧、油库无一滴油可用,19个定单连续被退,170多个工人面临下岗失业,企业濒临倒闭破产。全厂职工都在混日子,男的打扑克、下象棋,女的织毛衣、拉家常,一片混乱。
临危受命,肖洪刚毅然承担了啃这块“硬骨头”的重担,“部队教给了我丰富的管理经验,军人的素质应该到哪里都能闪光,我想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大能耐”。出任厂长后肖洪刚以身作则,严抓严管,建立健全一系列厂规厂纪,提待遇,抓管,企业逐步走上正规。
一年后工厂扭亏为盈,四年的时间,销售突破千万,职工达到三百多人,肖洪刚将一个濒临倒闭的“老大难”企业挽救了回来。
茅草变工艺品 不惑之年的他决定创业
世事难料。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1994年第五草织工艺品厂破产倒闭,肖洪刚从一名厂级领导变成了一名失业人员。没有工资,最基本的三餐困扰着肖洪刚一家人,这种境况下他萌生了自主创业的念头。
“当时我心里也没底,但年纪轻轻不闯荡一番,干出点儿事业来,那岂不是虚度此生”。如今肖洪刚提起失业那段经历总是笑呵呵的,他补充说,“当时办完手续,我们凑了凑身上剩下的钱,只有6000块,大家伙连顿饭都没敢吃”。
一个偶然的机会,马路边水沟里的茅草触发了肖洪刚的创作灵感,他随手捋了一把,带回了家晒了起来。晒干的茅草散发着清新的自然绿,竟然十分漂亮。肖洪刚想,城里人崇尚自然和绿色环保,传统的草编都是清一色的麦秸和玉米皮,都是乳白色的,绿色的茅草变成草编会更有新鲜感。而且这些茅草在农村田间地头遍地都是,没有成本,又能变废为宝,心下明白计划可行。
有了创业构思,妻子很快制作了一批茅草手工艺品。肖洪刚对成品爱不释手,找来原来第五草织工艺品厂的几个下岗同事一起合计再次创业,几个老伙计一拍即合,决定从事草编工艺。1997年冬天,肖洪刚多方筹措资金,成立了现在的青岛平度工艺品厂。
抓住商机 带着传统工艺品走向世界
“创业是艰难的,但部队的经历,让我擅学习常思考,不管什么困难都会变成‘纸老虎’……”,提起创业初期遇到的困难,肖洪刚感慨地说。
工艺品厂成立的起初,只制作传统的茶杯垫等单一的几个品种。肖洪刚很快意识到经营模式的单一,他开始尝试设计草编提包,刚制作出样品立刻就被一位客户看好,预订了几百个。此后,肖洪刚开始留心顾客的意见,从顾客的意见中动脑筋开始改变产品的状况,从顾客的言谈中寻找产品开发的新方向。
设计的新产品得到了客户的认可,肖洪刚又有了更高的期待,他希望自己的产品能走出国门,让外国人来欣赏中国民间手工艺品。2002年,肖洪刚怀着“走出国门”的想法,拎着一个皮包的展品单枪匹马来到广州。一开始,肖洪刚守着几个小展位还有些底气不足,但交易会上,这些独特的草编家居用品吸引了大批的客户,特别是外国客商,对中国传统民间特色的草编制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一位美国客商来到展位前,肖洪刚请翻译为他讲解了其中的文化内涵,详细给客户解释了“煮、染、熏、编、扎、缝、剪”七道制作工序,客户伸出了大拇指,发出赞叹。
广交会归来,肖洪刚不但带回了几笔大订单,更带回了满满的信心——就这么干,瞄准国外市场!刚也意识到网络的重要性,把产品信息和产品图片挂到一些商业贸易和邮购网站上,注明自己的联系方式。国内外代理商从网上看到了他的产品,开始磋商代理事宜。
每年仅圣诞节期间,肖洪刚销售的产品就多达1.5万件,获利20多万元。这些融合着东西方文化精髓的编织品就这样漂洋过海,走向了世界。
经商的同时,肖洪刚没有忘记昔日的战友和下岗的同事,他在企业内安置了一名转业军人的残疾儿子和18名下岗职工,为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企业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作为一名转业军人来,我觉得能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这才是人生的永恒目标。”肖洪刚正以实际行动追求着他人生的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