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破4万 70年 青岛民生跨越提高

2019-09-25 21:47 作者:崔文静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9月25日讯(记者 崔文静 通讯员 冯怡馨)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70年来青岛市经济实力整体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跨越提高,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从贫困到实现基本富裕。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增强了百姓生活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到全体人民。

一、70年居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青岛经济快速发展,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完善,居民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增收形式更加多元,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

记者从青岛市统计局获悉,2018年青岛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019元,比1949年的59元增长幅度超过711倍,年均增长10%。其中,城镇居民由1949年的144元增加到2018年的50817元,增长352倍,年均增长8.9%;农村居民由1949年的42元增加到2018年的20820元,增长495倍,年均增长9.4%。

(一)居民收入增长阶段特点显著

1.1949-1978年力争脱贫阶段

解放初期,青岛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青岛各行各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获得初步改善。青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144元增加到1957年的208元,增长了44.4%,年均增长4.7%。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由42元增加到1957年的82元,增长了95.2%,年均增长8.7%。尽管受到特殊时期干扰,人民生活水平仍有所提高。1978年青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元,比1957年增长了61.5%,年均增长2.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元,较1957年增长了78%,年均增长2.8%。

2.1979-1991年稳定解决温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逐步铺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收入分配逐渐凸显效率的重要性,强调将“先富”与“后富”有机统一起来,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分配方式的改变释放出巨大的生产潜能,城乡居民收入较改革开放初期有了明显提高。青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9年的380元增加到1991年的1856元,增长了3.9倍,年均增长1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9年的153元增加到1991年1021元,增长了5.7倍,年均增长17.1%。198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超过千元达到1089元,199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突破了千元关口。

3.1992-2012年实现小康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青岛市政府落实一系列居民增收政策用于改善人民生活。青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2年的2138元增加到2012年的31349元,增长了13.7倍,年均增长14.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2年的1029元增加到2012年的12366元,增长了11倍,年均增长13.2%。其中1993年到1995年增幅分别达到24.8%、45.4%、3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于2004年突破万元,2008年突破两万元,2012年突破三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于2011年达到10934元,突破万元关口。

4.2013-2018年迈向基本富裕

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继续深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果,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青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34356元增加到2018年的50817元,增长了47.9%,年均增长8.1%,恩格尔系数降至2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13905元增加到2018年的20820元,增长了49.7%,年均增长8.4%,恩格尔系数降至29.5%。

(二)居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

1.城镇居民工资收入占比下降,经营、转移收入增长明显

计划经济时期,青岛城镇居民多选择到国有和集体企业上班,工资性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居民就业渠道不断拓宽,非公有制经济规模逐渐壮大,各种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政策的出台拓宽了居民的就业渠道,使得居民收入由单一的工资性收入向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为辅的多元收入模式。青岛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03年的72%下降至2018年的61%,经营净收入由1%增长到15%,增长14个百分点。

2.农村居民工资增长成为收入增加主要动力

市场经济确立后,随着对农村居民转移就业、返乡创业等各项惠农措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显著增加。2018年青岛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1684元,是1993年工资性收入的28倍,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6%,比1993年提高23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63%下降至41%,退居次席。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也逐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更加多样化。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

党的十八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家庭比例、减少贫困发生率成为当前重要课题。根据计算,2018年青岛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44,比1949年收窄0.99,比2012年收窄0.09。

二、70年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70年来,随着社会各项制度的完善,人民生活面貌得到了根本性转变,城市基础设施从解放初期一无所有到如今已基本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伴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稳定增加,青岛市居民的消费观念在逐渐转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消费水平大大提高。总体消费方式呈现三大趋势,一是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享受型消费转变,二是从物质消费逐渐偏向精神消费,三是个性化消费理念逐渐凸显。

(一)消费水平持续提高,恩格尔系数稳定下降

1.消费支出持续增加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953年的153元增加到2018年的32890元,增长了214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109元增加到2018年的13885元,增长了126.4倍。

2.恩格尔系数稳定下降

建国初百废俱兴,人民生活以吃饱穿暖为主要目标。改革开放后生产力迅速发展,食物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截至1996年青岛城市恩格尔系数始终高于50%,此后整体呈下降趋势,2016年青岛城镇恩格尔系数首次低于30%下降到29.96%,标志着我市城镇居民平均生活水平达到富裕阶段,2018年继续下降为28.3%;农村恩格尔系数在1998年首次降至50%以下,在2017年首次低于30%下降到29.93%,标志着我市农村居民平均生活水平达到富裕阶段,2018年继续下降为29.5%。

(二)消费内容多样丰富,优化升级满足需求

1.吃好扮靓成为消费普遍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吃得讲究营养、穿得美观舒适已经成为消费新的风向标。注重膳食结构均衡,从吃饱向吃好转变,更加注重营养均衡、粗细搭配。2018年青岛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9318元,比1980年的265元增长了34.2倍;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4098元,比1980年的78元增长了51.5倍。同时食品支出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与早期相比,肉禽蛋水产品、蔬菜、鲜瓜果及奶制品消费增长显著,在外饮食成为日常。衣着方面,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从保暖御寒逐渐向凸显个性需求过渡,更加注重材质、款式、花色及文化价值,品牌意识增强。2018年青岛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分别为3168元和1020元,比1980年103元、24元分别增长29.8倍和41.5倍。

2.升级换代成为消费基本常态

从计划经济时期“三转一响”,到改革开放初期以彩电、洗衣机、电冰箱为代表的老三件,再到如今家用汽车、电脑、智能电话、微波炉、洗碗机、空气净化器等现代化耐用消费品的大规模普及,青岛居民的消费生活在不断更新升级,耐用消费品不再只是基本生活的需要,更成为彰显生活方式的具象表现。消费数量从少到多、种类需求从无到有,注重美观与品质,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特点显著。1981年青岛城镇住户每百户拥有洗衣机12台、彩色电视1台、照相机2架;2018年青岛城镇住户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62辆、电冰箱108柜、洗衣机100台、热水器101台、空调120台、彩电107台、计算机81台、移动电话228部。青岛城镇住户每百户拥有洗衣机增长了7.3倍,彩电增长了106倍,人民生活日新月异。

3.技术革命助推消费便利化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各项基础工程刚刚起步,交通通讯尚不便利,人们主要依靠自行车、公交车出行,依靠信件进行远距离沟通交流。90年代后摩托车以其省力快捷的特点而迅速普及,大哥大、BB机等新型移动终端开始出现。2000年后,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推进,信息产业和汽车工业飞速发展,移动电话和家用汽车迅速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近年来,青岛公交线路的优化增加、地铁线路投入运营及共享单(汽)车和网约车的出现,更是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更多选择。通讯和信息技术基建工程的逐渐完善大大推动了智能手机时代的来临,4G、WIFI的普及直接推动通讯消费成为新的增长热点。1990年城镇、农村居民交通通讯人均消费分别为12元和16元,2018年二者分别为4765元和2445元,各增长了396.1倍、151.8倍。其中,青岛市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和移动电话从1990年的基本空白到2018年分别达到62辆和228部。

4.精神享受成为消费新热点

改革开放前青岛各项公共服务事业刚刚起步,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青岛教育事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教育投资意识不断提高、教育结构不断优化、教育形式更加多元。改革开放后,青岛充分利用自身地理环境优势,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积极发展文化娱乐产业,推动文化事业迅猛发展,健身旅游成为消费增长新热点。青岛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1990年为117元,2018年此项人均消费3122元,增长了25.7倍,2018年该项消费支出增幅达到8.6%,仅次于居住支出;1990年青岛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仅为2元,2018年达到1245元,增长了621.5倍。

5.保健服务成为消费增长主动力

社会保障制度逐渐从计划经济时期的低层次保障逐步完成向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过渡,使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待遇标准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让更多人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加之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环境的进步,有病不医的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对滋补保健的需求也水涨船高。1990年青岛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15元,2018年此项人均消费1764元,增长了116.6倍,2018年该项消费支出增幅同比增长8.6%,仅次于居住支出,和教育文化娱乐持平;1990年青岛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35元,2018年人均支出794元,增长了21.7倍,2018年农村该项消费支出增幅同比增长10.6%,增速位居八项支出之首。

(二)生活环境更加宜人,居住条件极大改善

1.住房面积不断增加

改革开放后,青岛城市建设及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住房政策逐渐从福利分配住房过渡到以商品房为主、保障性住房为辅的住房供应模式。十八大以来,青岛市政府严格按照中央要求,积极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让住房回归居住需求本身,合理引导投资需求,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2018年青岛城市居民人均现住房面积32.9平方米,相较于1990年14.16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增加18.74平方米,增长了1.3倍;2018年农村人均居住面积35.9平方米,相较于1990年19.6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增加16.3平方米,增长了83.2%。

2.住房条件与配套设施极大改善

计划经济时期居住环境较为简陋,随着近40年商品房的开发建设,与住房相配套的房屋设施、卫生设备已经成为购房者选择住房时必不可少的条件,住房质量、室内装修、居住安全成为更多人关注的焦点。2015年到2018年人均居住消费同比增速分别为6.2%、9.5%、8.7%、16.7%,城乡居民居住质量极大改善。

新中国成立70年,青岛市人民生活各方面都取得了极大成就。新时代已经来临,站在潮头浪尖的青岛将紧抓历史机遇,着眼当前工作紧密谋划未来,为青岛民生发展续写新的篇章。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