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走过的2019,我分明能够感受到,阅读给这座城市所留下的痕迹。岁月潜行,那页拖着金线的书签,夹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无声翻阅……
应峤/文
最近看到的一项调查令人欣喜:据2019年第十六次国民阅读调查,在50个大中城市进行的采样分析报告显示,青岛的城市阅读指数位居全国第四位,排在深圳、苏州和北京之后;其中反映市民个人阅读需求的“个人阅读指数”,高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深圳。
以往,每每听人说青岛是“文化荒漠”,我都觉得既不客观也不公平。以后再听到别人这么说,我就把这项调查甩给他——数据自会说话,你见过书香里的“文化荒漠”吗?
而在即将走过的2019,我也分明能够感受到,阅读给这座城市所留下的痕迹。岁月潜行,那页拖着金线的书签,夹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无声翻阅。
1
如是书店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美国著名城市规划思想家芒福德如是说。
一个城市的存在,有两种基本属性:一是物理属性,二是文化属性。文化属性包括人们对这个城市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等。健康向上的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得以持续发展的内在基础,而在某种程度上,有什么样的城市阅读,就会有什么样的城市文化形态。
通过阅读,可以增加城市文化内涵,从而改变城市的内在品质。雅典、西安、巴黎、伦敦、纽约,这些城市之所以在人类历史上熠熠生辉,不仅在于它们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更在于它们是世界思想文化的重镇,是地球上读书人最集中的地方,孕育了影响人类进程的人文精神。
读书,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持久的文化需求,也是市民文化方面最基本的需求和重要的权利之一。所以,一个城市阅读生态如何,也反映了这座城市的文化生态乃至精神品格。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调查中,青岛的“城市阅读指数”位居全国第四位、“个人阅读指数”位居全国第二位,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这说明,我们所生活的这座城市,非但不是“文化荒漠”,更是一片文化沃土。
因为阅读已经在青岛开出花来。一朵两朵,一座花园,一片花海。
2
青岛书城一角
吃早饭时,我看了一眼微信朋友圈。两个朋友又出新书了,一本是写沈从文和张兆和,一本写梁思成与林徽因,两对著名的文人夫妻,两种不同的民国爱情模式。
事实上,就在前几天,我还跟朋友一起,去尝试了一条青岛的文化短途游线路,从萧红萧军、沈从文张兆和,到于珊赵太侔,再到熊希龄毛彦文……文人、明星、慈善家,他们在青岛留下了故事,他们的故居至今仍让无数游客心向往之,在节假日更是动辄成为爆款。
一提青岛的文化,很多人会想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认为那是一个“黄金时代”。一大批著名文化人相聚于青岛,文艺兴盛,佳作迭出。
其实,以三四十年代为节点——往前,康有为和大批逊清遗老留居青岛,作为清代帝师的王懿、匡源、柯劭忞等都是青岛人,同为帝师的陆润庠等客居青岛,这里称得上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而往后,新中国文化事业蒸蒸日上,从学术到演艺,从戏曲到水彩,青岛的人才在全国也都叫得响。
那么,凭什么说青岛是“文化荒漠”?“文化沙漠说”的理论根据是文化积淀论,其谬误在于把文化积淀的作用过分夸大和绝对化,因此形成一些偏执观点,进而在世俗中流传。实际上,文化向来都是流动的,不仅是纵向的,还是横向的。
很多外地著名文化人爱青岛,起初的确是因为这里出众的自然环境和领先的城市规划。但了解这座城市之后,他们也爱上了这里的民风与文气。他们在青岛闪耀,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星辉,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这座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影响了这座城市的气质,以及市民的阅读习惯。
至今,青岛仍然有一股“民国热”,一部分文化人有志于研究,众多读者也喜欢读,书店自然也乐意卖。可以说,这已经传承为一种青岛的城市文化了。
3
明阅岛24小时书店
一直以来,青岛民间都有着强大的文化基因和浓厚的阅读氛围。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独立书店”都是青岛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滋养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土壤。上世纪90年代初,汉京书店、大地书店出现。1994年底,位于老城区高密路上的学苑书店开业。创办人之一的张亚林在博客里还记着当时的情景:
“因资金有限,书架上很多空还都留着,特别扎眼。第一位读者来后买了厚厚的一摞书,感叹书的品位还不错,让我有点信心膨胀。可看到书架上的空隙又大了一些,又有点哭笑不得。第一位读者我现在还记得她的名字——陈海音,我们后来成为了很好的朋友。”“那时青岛也有图书批发市场,规模较小,有品位的书不是很多,逼得这几家独立书店经常去北京的图书市场进书。”“为省下更多的钱进书,住最便宜的旅店,坐最便宜的公交车……”
步入21世纪之后,随着市场变化,独立书店开始走下坡路,近年来更是倒闭的倒闭,转型的转型。如今,张亚林的身份是青岛本土大型综合书店如是书店的联合创始人。而当年他的“第一位读者”陈海音则成为青岛知名的策展人、艺评人,经营着一家文化传播公司,从事文创产业。
时代演进,来自民间的读书人随之转身,却依然在这座城市的沃土中生长,继续为丰富城市文化而奋力前行。
4
良友书坊
青岛本土的文化机构,在推动城市阅读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随着经济中心东移,老城区一度变得冷清。然而近年来,文化使得老城区重焕青春。在广西路以北,以浙江路为轴向东西方延伸,总共约一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一个新的城市文化聚集区已悄然形成,这也被称为青岛老城区的“一公里文化圈”。书店、美术馆、博物馆等各类本土艺术文化被深入发掘。
位于安徽路上的良友书坊,已成为青岛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这里有上世纪20年代的《良友画报》,有品类丰富的图书,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有香醇的咖啡,现代化的设计。
几百米外的湖北路上,是有“国内首家城市文学馆”之称的青岛文学馆。与之近在咫尺的,是“1907光影俱乐部”。而在附近浙江路和曲阜路交界口的一座别墅中,青岛书房正在开门纳客。这座别墅始建于1901年,是青岛第一代德国移民罗伯特·卡普勒为纪念母亲安娜所建,名为安娜别墅。“我一直认为青岛老城区是一个宝库,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这是青岛书房的创始人马春涛的话。
如今,老城区显然已经找到了它的钥匙,那就是文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到老城来读书,同时也在阅读这座城市的历史谱系。当然,在城市崭新的商场中,方所、西西弗等全国品牌链锁书店也已经星罗棋布,粉丝众多。
5
艺术沙龙
参加青岛“朗读者”活动的年轻人
青岛官方与民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助推城市文化迅速发展。
在老城区“一公里文化圈”中的几处地标机构中,可以清晰看到大型国有企业的身影。比如,良友书坊是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创新型文化机构;青岛文学馆由青岛日报社和半岛都市报社共同主办,由良友书坊文化机构运营;青岛书房创办时,青岛出版社作为大股东……国企在老城区的动作,引导了更多资本关注文化领域,进一步推动了文化机构实现连锁式扩容。
2019年,青岛市相关部门在全民阅读方面更是积极努力,做出了大量创新性工作。比如,2019年10月,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与青岛日报社联合开展的“书香青岛·领读人征集评选”活动,在市民中征集热爱读书、乐于分享并有独到见解的“领读人”。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全市共策划组织了55大板块、200多项、2000余场全民阅读活动,累计参与活动人次超过百万。
青岛的阅读形式,也在发展中实现迭代升级,而“时尚”是最鲜明的符号。
比如,如是书店用了四年时间,从一个主打人文社科历史传记书品的创意阅读空间,成长为一个文创产业街区的“入口”——兼容艺术教育、剧场演出、原创手工、轰趴、创意美食、现场音乐酒吧,联动社群组织和创业团队的多业态的城市年轻人的聚集区。2019年夏季,如是书店策划的时尚休闲阅读风,为青岛海滨两处面朝大海的可透视空间,注入了“轻阅读”时尚。
继承历史传统,扎根民间土壤,机构研究引领,政府服务推动,这就是青岛这座“书香之城”的成长之路。
这条路,青岛走得踏踏实实、风风火火。
作者简介
应峤,书评人、专栏作家,青岛市作协文艺评论专委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