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观象山|"订单荒"来袭!复工≠复产 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

2020-03-27 05:40 来源: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分享到:

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

2020年初,当企业家们正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场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节奏,以至于有订单没法执行,有钱没法挣,干着急;

眼下,企业家们克服重重困难,好不容易复了工,准备把疫情造成的时间损失、工作损失、发展损失努力夺回来时,疫情全球蔓延,外需踩下刹车,不少在手订单化为泡影,新订单则是遥不可及。

原本以为复了工,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没想到,复工不等于复产,更难的事还在后面。

疫情在全球进一步蔓延,对经济的冲击和社会的影响正在呈现出新的趋势,海外需求受挫,甚至“停摆”,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正在显现。

对于企业而言,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1

复工的门槛基本迈过去了

这一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为了助力企业复工,可谓不遗余力。

各地根据疫情分区分级推进复工复产,使人流、物流、资金流有序转动起来,保持产业链总体稳定,畅通经济社会循环。

抓好各项援企政策落地见效,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中小企业帮扶力度,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落实好减税降费、定向降准和稳岗补贴等各项政策,努力保障已复工和准备复工企业日常防护物资需求。

以青岛为例,早在2月3日(初十)晚,青岛就连夜发布《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保经营稳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紧紧围绕疫情期间中小企业的急点、难点、痛点,实施缓缴社会保险费等18条务实举措,为广大中小企业雪中送炭。青岛成为国内首个发布应对疫情,支持中小企业恢复生产,保经营、稳发展政策的副省级城市。

此后,青岛陆续出台一揽子举措,指导企业有序复工;组织党员干部对所以规上工业企业分片包干、逐家对接,全力组织推进复工复产。

早谋划,早部署,青岛很快取得了工作的主动——

2月24日,高德地图首次发布《驾车活力复工指数分析报告》,从驾车导航角度来反映20个主要城市复工热度。报告显示,2月10日至2月21日,青岛驾车活力复工指数为29.5%,排名全国第二位。

至2月28日,青岛规模以上工业全部复工。截至目前,全市5504家在营外商投资企业复工率达91.4%,1200家进出口过千万美元企业复工率达100%。

从全国看,各地方各行业分区分级、精准有序复工复产,取得了明显进展。国家发展改革委3月17日举行的3月份新闻发布会透露,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提高较快,除湖北等个别省份外,全国其他省(区、市)复工率均已超过90%,其中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广西、重庆等已接近100%。

与此同时,在大中型企业的带动之下,大量小微企业的复工也在加快推进。也就是说,现阶段,复工的目标已经阶段性达成。

2

复产率不高,多数企业“吃不饱”

疫情对制造业的冲击正在显现。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下旬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快速扩散,对工业生产造成短期严重冲击。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5%,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9个行业同比下降。

2月中下旬以来,企业开工复产明显加快,工业生产加快恢复。同时,随着消费马车的重新启动,消费市场也在逐步恢复。被疫情抑制的消费需求有望出现消费回补,甚至报复性反弹。

但就在形势逐步向好、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的关键时期,全球疫情呈现蔓延之势。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3月26日7时,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已达466955例,累计死亡21152例,疫情已波及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疫情的全球蔓延以至进一步恶化将造成严重的经济冲击和社会影响,一些国家生产、消费等领域受到冲击,贸易活动减少,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机构分析认为,在悲观情景下,全球2020年GDP增速为1.2%。

海外疫情发酵,无疑增加了我国外贸进出口及全球产业链的不稳定性,外贸类企业面临供应链和需求萎缩的双重冲击。

光大宏观团队于3月上旬开展了制造业企业线上调研,共涉及东南某市11家制造业企业,调研结果显示,截至3月上旬,这些企业复工率达到80%以上,但产能利用率不太高,个别企业低于50%,原因是企业新增订单不足,多数企业订单都是年前签订的。

随着海外疫情的蔓延,陆续出现海外客户取消订单的现象。

浙江宁波一家外贸公司的跟单员朱女士表示,目前国内的工厂已经基本恢复生产了,此前都在加班加点生产,忙着出货。但最近,突然收到客户要求取消订单的通知,损失着实不小。

一家温州的外贸鞋企表示,早在20多天前,下订单的外国品牌商还专门派人进驻企业,要求加班加点赶制当季的凉鞋和单鞋,可企业拼命赶工完成后,却突然收到通知要求取消订单。在温州,因为疫情蔓延导致大量外贸订单延迟或者取消的情况普遍存在,近50%的外贸鞋企都受到了影响。

近日,一份针对上千家中国企业完成的“全球供应链受疫情冲击”监测显示,全球供应链问题对三类企业冲击面较大,分别是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进口依赖型制造企业和进出口均有涉及的复合型企业。

3月12日,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乾在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疫情在境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较快,短期看,对全球经济和产业链的影响不可避免,全球经贸增长面临一定压力,中国外贸企业的复工复产和新订单的获取也将受到一定影响。

有着“外贸晴雨表”之称的广交会,历来是企业拿订单的绝佳机会,可受疫情影响,今年的广交会遥遥无期。3月23日下午,在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第46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商务厅副厅长马桦明确表示,考虑到目前全球疫情发展态势,特别是境外输入风险较高,第127届春季广交会确定不会在4月15日如期举办。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表示,国外疫情加重及其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和市场萎缩风险成为中国出口企业要面临的更为突出的挑战。

3

深耕国内市场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此次疫情对经济包括外贸的冲击远比2003年的非典严重。1-2月份,货物进出口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下降15.9%。

而2003的非典疫情对进口稍有影响,但并未对出口造成实质性影响。当年,我国进出口实现了34.6%的高速增长,各月份增幅维持在27%-49.5%之间,这个增速甚至高于不受非典影响的2002年。

与此次疫情有可比性的情形,曾经出现在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2009年。从2008年11月份起,我国进出口从两位数增长,突然掉头向下,当月为-9.0%。到2009年1月,降幅扩大至-29%,直到当年11月份,才由负转正。

随着全球疫情的进一步扩散,海外需求还将受到进一步抑制,“订单荒”势必愈演愈烈。面对如此困境,企业该怎么办?

与12年前相比,中国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显然更强,尤其是外贸依存度不断降低、国内市场不断壮大,使得回旋的余地更大,韧性更强。

2008年,中国对外依存度为56%,而2019年为32%,下降了24个百分点,降低了四成多。这说明,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已经大大降低。

当然,中国对外依存度的下降,不是因为进出口规模下降了,而是因为国内消费市场的增速更快,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更大。

我国国内消费市场规模巨大,抗冲击和抗风险能力较强。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1483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6%。到了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到41164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

通常1—2月份是消费旺季,这次疫情对服务业和消费的冲击较大。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表示,保守估算,1—2月份,受疫情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减少超1.5万亿元,旅游、住宿、交通、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减少超过1万亿元。这些需求有望在疫情结束后逐步释放,出现消费回补甚至报复性反弹。

从长期看,我国消费市场规模大、潜力足、韧性强的基本特点没有改变,消费市场长期稳定增长和加快转型升级的发展态势没有改变。后期随着疫情因素消除,抑制性消费逐步释放以及市场供给结构持续优化,我国消费市场仍将保持平稳增长。

目前,各地纷纷采取了刺激政策,包括发放消费券等“撒钱”方式,千方百计“重启”消费马车。这对企业而言,无疑是转向国内市场的契机。

青岛一家企业已经尝到了甜头。作为辣椒行业的领军企业,柏兰集团生产的芝麻油、辣椒制品等主要出口欧美、日韩等国家,此次也遭受到疫情的冲击。“发往日韩的订单供应不畅,产品只能积压在库房里,看着就着急。”青岛柏兰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磊说道。

在经过一番市场调研后,柏兰集团果断转线上营销模式,建立营销社群,通过线上点单、物流配送的方式,个性化定制产品,将生产方向转向适合中国人口味的火锅底料、辣椒及香油产品。2月29日晚上21:40,柏兰集团工作人员通过淘宝直播对柏兰石锅拌饭酱产品进行展示,半小时就销售出了1800多件产品。

截至目前,柏兰集团员工227人全部到岗上班,日产辣椒制品15000件、火锅底料30000件、香油20000瓶,达产率100%,通过天猫、网易严选等网络平台接到了1000多万的订单,产品销往全国。

在“吃外贸饭”的宁波,企业成规模地转向内销。3月25日上午,“宁波优品馆”在电商平台拼多多上线,未来宁波将有包括外贸企业在内的超15000家企业上线销售,预计实现外贸转内需市场订单超200亿元。

宁波一方面出台措施扶持外贸企业,一方面及时调整外贸战略,鼓励有条件的外贸企业把出口产品转内销,通过内需拉动,对冲外需不足,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其实,“出口转内销”并不是一个新词,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速减缓、消费意愿降低,不少外贸企业就借此机会成功打开了国内市场,有些企业甚至由此从外销或代工中走出来,拥有了自主品牌和自有渠道,不再“看人脸色”。

十多年过去了,应该说,眼下转内销有着当年难以比拟的技术优势、渠道优势,尤其是有着庞大的国内市场做后盾,转型的难度大大降低,成功率大大提升。

重大的危困一定孕育着重大的机遇。疫情面前,企业面临的困难都是相同的,面临的考验也是一样的,谁先在困局中看到了未来,谁肯率先改变自己适应未来,谁就能拥抱未来。

(作者 |沈默)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