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流行病学调查(以下简称“流调”)至关重要,通过调查弄清感染来源,再将相关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方可阻断病毒传播、控制疫情。早一分钟发现、早一分钟隔离,就早一分钟掌握防控工作的主动权,可以让更多人免于受感染的威胁。截至4月9日,全市疾控系统累计出动流调防控力量21346人次,完成流行病学调查报告389份。
一旦病例确诊
追踪管理必须立即启动
“您14天里,每一天、每个小时都去过哪里?都做了什么?您接触过什么人?当时的情景如何?您记得吗?”这不是刑侦影视剧中的情景,而是青岛市疾控中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疫情防控组流调处置专班负责人梁纪伟每天不知道要重复多少遍的询问。
△工作中的梁纪伟(右)。
疫情发生以来,他的工作就是对确诊及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作为在防疫一线离病毒最近的“侦察兵”“猎毒者”,梁纪伟和同事们全力守卫着城市公共卫生安全防线。
“1月24日,指挥部成立后,下设很多小组,我所在的疫情防控组下设疫情管理、流调处置、密接管理、综合信息四个专班。”梁纪伟所在的流调处置专班,就是要第一时间接触病例,追踪到其密切接触者。
梁纪伟说,追踪密切接触者的生活轨迹,就是与时间和病毒赛跑。一旦病例确诊,追踪管理密切接触者必须立即启动。所以不论何时,接到电话就是命令。“有时候面临感染来源不是很明确的情况,确诊病例也不一定是感染来源,有可能患者家属才是。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不能当天就查清楚,需要两三天时间不间断地调查,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连吃饭都在思考,一直追踪到传染源才能放下心来。”
追问,是每个流调人员的基本功:
什么时候感觉不舒服?有什么具体症状?去过哪些地方?接触过哪些人?与其相关的密切接触者不能漏掉一人,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但被访对象的回答经常出现“好像”“大概”“可能”等词,有些则直接说“不记得了”。
“其实,让患者和家属详细回忆发病前14天来的生活轨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能一次次耐心地做工作,帮助确认。”在收集到第一手信息之后,梁纪伟和同事们的工作并没有结束:“我们需要第一时间形成报告,经专家研判后,再开展关于密切接触者的相关工作。”
对于流调员来说,需要的是冷静、专业、敏锐。他们和患者近距离接触,工作量大、危险性高,却始终冲在疫情防控最前面,所以,网友称他们是“疫线”的“尖刀连”“侦察兵”,是战“疫”中的福尔摩斯,是奔忙在抗疫一线的幕后战士。
争分夺秒寻找密切接触者
即使回家也只敢站在门口
▲杨峰(中)在工作中。
流调处置专班的任务是第一时间发现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而密接管理专班的任务则是把这些密切接触者一一找到。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调查与管理指南(第六版)》的规定,密切接触者是指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2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开始,未采取有效防护与其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为找到密切接触者,密接管理专班负责人杨峰和同事们也想到了很多办法,比方说区市联动分级排査、部门配合分类排查等模式。
“很多人以为,找到密切接触者打个电话不就行了。这看上去好像没什么难度,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不简单。除了个别的人不配合之外,工作中还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比方说,没有密切接触者的电话地址,只有身份证信息,甚至有的只有监控画面,这都需要我们找到相关部门协同配合,争分夺秒地把密切接触者找到。”杨峰说,有时为了追踪一个人,需要加班加点工作。此外,外地协查的函,只要发过来,不论白天黑夜,他们就要立刻开展追踪。
两个多月来,全市疾控系统很多工作人员专心“猎毒”,吃住在单位。“一周顶多回家一次,拿点换洗衣服。”梁纪伟说,就算可以回家,也只是站在门口,不进家门。
“毕竟是刚从现场回来,虽然做好了防护,还是要有警惕性,家人把衣服提前准备好,我到了家门口后再递给我。”梁纪伟说,他也只能站在门口看看家人,“我爱人是儿科医生,她挺理解我的。女儿上初一,她比较担心我,看见我就想跑出来,我就赶紧跟她说‘别出来别出来’。”
杨峰说,青岛市的疫情防控工作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接下来的时间,防控疫情将严格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要求进行,不管面对多少困难,在全市疾控防疫队伍和全市医护人员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岛城市民团结一心,必将共克时艰,取得抗击疫情的最后胜利。
感谢奔忙在一线的幕后战士
他们是抗疫战争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正是集合了所有人的努力
我们才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稳住、坚持
我们一定能够赢得这场战“疫”!
(记者 赵波 来源 青岛日报综合自新闻客户端“青岛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