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解决海洋产业“小而散”、海洋成果转化率低等难题,去年1-11月新签约项目98个,计划总投资达到2097亿元
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岛再扬帆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月9日讯 2020年9月底,山东明确提出支持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10月初,自然资源部进行相关答复,指出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有优势。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应兼具全球城市、中心城市和海洋城市三大特征,简而言之,应具有一定的海洋资源基础,拥有领先的海洋核心竞争力。
2020年以来,青岛加快经略海洋攻势,聚力打好海洋产业、海洋港口、海洋科技、对外开放、海洋生态、海洋文化等六场硬仗,海洋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特别是下半年以来,青岛在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凝神聚力,不断涌现新的突破。扬优势、补短板,随着2021年的到来,青岛重新扬帆起航,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迈出新步伐。
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九大海洋产业瞄准“千亿级”集群发展
青岛拥有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但青岛海洋产业“小而散”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针对“小”的问题,青岛集中力量抓大项目、新兴高端项目招引。按照海洋攻势提出的“两年引进3个过200亿海洋大项目”目标,青岛制定出台《青岛市海洋领域招商引资攻坚方案》,梳理了10条海洋领域重点产业链条,并组建招商引资攻坚突击队,大力引进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涉海大项目。目前,全市海洋领域招商引资成果丰硕。2020年1—11月新签约项目98个,计划总投资2097亿元,其中200亿元以上项目有3个,总投资额、项目数较2019年全年分别增长34%、7.7%。通过招商引资,青岛加快构建起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例如,2020年12月底,全球领先的海洋工程解决方案提供商新加坡TUFF海工与青岛签约,将在青岛成立目前国内唯一的子公司“TUFF中国”。随着其年产值预计过500亿元的拓夫海工项目落地,青岛在海事和油气领域的发展将迎来新机遇。
针对“散”的问题,青岛推动组建了山东海洋经济团体、海洋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胶东五市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信息服务等多家涉海产业联盟,聚集涉海单位近300家,联盟内部实现抱团发展。2021年,青岛强化平台思维,巩固提升已建立的涉海产业联盟,还将推动建立海上风电融合发展产业联盟,同时探索多家联盟单位进行平台间纵深横向对接、协同创新发展的“跨联盟对接”新局面,构建产业发展良好生态。
破解“小而散”的难题,青岛围绕龙头企业和正在推进的重大项目,谋划建设了一批千亿级、百亿级的现代海洋产业聚集区。顶格协调、全力推进总投资330亿元的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加快打造未来产值过双千亿的水产品加工及贸易产业集聚区。加快推进总投资600亿元的国信海洋经济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在即墨区打造未来投资、产值均超过千亿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引进落地总投资超过300亿元的中鲁远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和配套渔港项目,在胶州打造金枪鱼及水产品精深加工和贸易集聚区。以即墨区蓝谷药业公司投资43亿元建设的海洋科技谷项目为主体,联合区域内瑞利生物医药、科伦药业等一批生物医药项目,打造总投资超过300亿、产值过千亿的海洋生物医药及中药材贸易产业集聚区……
立足平台思维、生态思维,按照“领军企业+优势产业集群+特色园区”模式,青岛正谋划建设水产品加工及贸易、海洋生物医药、海上风电、深海装备制造等九大海洋产业聚集区和产业集群。这些集聚区未来将以领军企业、重点项目为牵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供应链资源集聚,形成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合一”和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的“4+1”发展生态,助推我市海洋产业集群化、专业化发展。
科创平台不断增加,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青岛汇聚了国内一流的海洋高校、科研院所及海洋高端人才,海洋科研实力雄厚。不过,青岛85%的海洋人才从事的是基础研究,其成果转化率不足5%。因此,青岛一直被称为海洋科研城,而不是海洋产业城。
全面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青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此,青岛加快推进现代海洋科创平台建设,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技术发展和产业化突破。同时,通过发挥涉海产业联盟等途径,青岛深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交流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加快促进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在平台建设方面,青岛加快推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等顶尖创新平台发展,同时不断建设和引进新的现代海洋科创平台。2020年11月,青岛建设“海马研发创新中心”,将深度挖掘海马产业的巨大经济潜力,尤其是海马在药用、食用、保健用领域的巨大价值,推动海马产业向标准化、现代化、规模化迈进。12月,建设“国际海洋寡糖制备中心产业化基地”,推动海洋寡糖在全市医药、食品、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全面应用,助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20年以来,青岛还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委支持,联合清华大学和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加快推进组建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构建“强核心+大平台+产业化”的海洋科技创新模式,在青岛打造海工装备领域国内离岸人才基地和研发中心。
针对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可供转化成果不多的问题,青岛与中国药科大学洽谈合作,并就在青岛建设成果转化研究院达成合作意向,将在青岛建设临床评估转化中心等四个平台。此外,青岛积极推进北大药学院、沈阳药科大学在青设立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推动外地成果在青落地转化,目前均已有明确合作意向。这些高校研究院落地后,将把药物从研发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放到青岛,促进国内更多的药物临床研究成果在青岛集聚转化,实现“墙外开花墙内香”,青岛将成为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国内重要的离岸研发中心和人才基地。
在促进本地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方面,青岛加大政策、资金等扶持力度,深化政企、科企、银企合作交流,加快推动“产学研”向“产学研用”进一步转变。青岛啤酒集团推出的“王子海藻苏打水”,链接起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青岛海莱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等涉海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是我国第一款海洋大健康饮品,据粗略统计,2020年销量达到一万吨、销售额8千万元左右;2020年10月,青岛补助3000万元加速“藻酸盐组织工程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开花结果。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在全球第二家实现组织工程级海藻酸钠产业化,目前,该海洋生物医用材料已经在下游企业得到实验应用,将推动医用敷料、直射材料、植介入制剂及细胞支架等一系列医疗器械产品研发;2020年12月,青岛引导金融活水助力海洋经济发展也有最新成果。兴业银行青岛分行为青岛水务集团成功发行规模3亿元的境内首单蓝色债券,在此支持下,百发海水淡化厂将形成20万立方米/日的淡水生产能力,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海水淡化厂之一。
因海而生,向海图强。青岛海洋发展的自我突破和成长蜕变,将成为争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新优势。(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