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市政协委员林夕宝: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实现更充分就业

2021-01-12 10:51 作者:刘倩倩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市政协委员、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董事长林夕宝。(史鉴 摄)

青岛新闻网1月12日讯(记者 刘倩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这给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标准,赋予职业教育新的目标任务。突出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需要新型人才、多层次人才,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对此,市政协委员、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董事长林夕宝建议,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更充分就业。

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贯通职业教育体系

用学分累积转换制贯通职业教育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青岛市采取“五下放”政策,盘活了职业培训机构,据不完全统计,到2019年底我市拥有260余家职业培训机构,年培训能力达到4万余人。他建议在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之间建立学分积累转换机制,并进行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学分和职业资格考试合格后,由合作职业院校为学生申请青岛市承认的学历认证明,架起职业学校与职业培训机构之间横向桥梁,满足企业、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实行技工类学生“3+3”或“3+4”直通式职业教育模式。“3+3”或“3+4”是指在技工学校学习3年,在高职院校学习3年或4年,按照技工类学校注重基础、高职学校注重技术技能提升的原则,搞好两类学校的合作,形成技工类学校与高职院校之间“直通车”式职业教育模式,拓宽技工类学校学生成长发展的空间。

推动中职生和高中生“双向流动”。选取职普比大体相当的区域作为试点,设定统一标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促进中职生与高中生进行学籍互转、学分互认,促进职普融通,提高职普互认度。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增强职业教育体系的适应性

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学校、企业“双向赋能”。落实校企合作专项资金,拓宽校企合作途径,由“校-企”点对点模式向“校-企-企”、“校-企-校”面对面模式转变。将学徒制落实纳入职校属地主管部门的考核内容。教学内容对接产业标准,缩短教学与实践的距离。借鉴和推广海尔、海信、双星集团等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经验,采取企业为主体,政府购买服务,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探索形成职业教育的“青岛模式”。

合理构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打造我市职业教育高端智库平台,由优秀教师、技术技能人才等开展职业人才供需研究和职业教育理论实践研究。编印《青岛市高技能人才需求指南》并定期向社会发布,对接市场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和专业升级。比如,青岛正全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增设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或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加强办学特色,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打造富有青岛特色的“船员、化工、IT、创客”等职业教育和产业品牌群;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深化职业教育与国际教育的交流合作。

优化调整职业教育规划布局助力城市发展

积极筹建本科类应用型技术大学。依托青岛市域内高等专科职业学校,筹建1-2所本科类应用型技术大学,弥补我市职业教育结构不足。统筹东岸、西岸、北岸城区职校的合理布局,推进各区(市)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建立专项财政补贴制度,对一些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对口专业,进行引导性资助。

完善职业院校就业体系 实现更充分就业

完善职业院校就业体系,自入学起即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加强实习实训,实现充分就业。政府搭桥,常态化组织线上线下校企对接活动,做好企业与职业院校的“联姻”。打造一批工匠墙、工匠街、工匠园,以有形促无形,增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认可度。制定奖励政策,对就业率高的职业院校进行奖补,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建议参照人社局对技工类学校留青人才的奖励政策,完善职业院校毕业人才留青工作政策,使得此类人才愿意留、留得住、干得好。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