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文物修复师”这一对大家来说比较冷门的职业开始走进大众视野。这份仿佛可以穿越古今、与古人对话的特殊职业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追捧。在青岛,其实也有这样一位年轻的90后书画修复师,她叫高静。书画修复这份职业,看起来新鲜有趣,可日复一日地修复工作,想要长期坚持也不是一件易事。但秉持着对这份工作的热爱,高静乐此不疲。
因缘际会学了文博专业
“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这是高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作为李沧区文物保护中心的一名文物修复师,两年来在她与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共修复了两百多幅作品,她的一双巧手让许多破损不堪的字画,重现昔日的风采。
记者见到高静的时候,她正坐在工作台前修复文物,听到动静也没抬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她熟练又仔细地使用各种工具,仿佛是在给手中字画动手术。听到记者的来意,她有条不紊地结束当前的工作,起身洗洗手,回到了座位上。记者发现,高静是一个健谈又爱笑的女孩,和修复文物时的她判若两人。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生于1992年的高静从大学毕业开始就从事文物修复工作,“我大学学的文博专业,其实当时对这个专业了解的并不多,也并不是第一志愿,但是现在想来,这个专业算是给我奠定了基础,让我对文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兴趣,也算是一种奇妙的缘分吧。”高静笑着说。毕业后,高静在济南从事了一段时间的文物修复工作,正式开始接触了书画修复这门手艺。
细节决定古书画修复成败
文物修复是一个枯燥漫长的过程,高静向记者介绍,古书画修复最核心的步骤是“洗、揭、补、全”,这是从古代一直传承至今的修补方法,面对着需要修复的文物,修复师们更像一名“医生”,针对书画的问题“对症下药”。
高静正在修复古籍。
据高静介绍,字画大多都是年深日久的物品,纸张几乎都已经受潮霉变,上面沾染了很多灰尘,这时需要用清水清洗字画,再用毛巾轻轻吸干水分,此为“洗”。“揭”则是用镊子等工具将字画的覆背纸和命纸揭掉。接下来就到了“补”的步骤,“找到和字画材质相同或者相近的纸张,将书画中残缺的部分修补好,使其成为完整的画面,这一步骤主要用到的就是浆糊,接下来就是‘托命纸’。”
采访中,从高静口中接二连三说出的专业术语,让记者有些应接不暇,面对记者的提问,高静也十分有耐心地进行一一解释。“‘托命纸’就是在画芯下面衬一张纸,去‘托’住画芯,让纸张可以更加完整结实。”最后一步就是“全”,指的是将画中残缺的地方按照颜色和画意,用不同的颜料调和配色,用毛笔慢慢全色,以达到与原色调的协调一致。而这也是书画修复过程中最复杂,用时最久的一个环节。
除了在修复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步骤外,开展修复工作之前也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尤其要对自己所修复字画有初步了解。于是,每次修复前,高静都会做方案,在脑中形成一个大体思路,同时查阅了解有关字画的相关资料如字画的作者、年份、特点、材质,甚至包括这位作者的作品风格等,避免修复后出现偏差。
参与修复两百多幅纱灯画
2020年11月20日,《一灯一世界:晚清民国纱灯画展》在李沧区档案馆一楼展厅开展,这是全国首次举办以晚清民国时期纱灯画为主题的文物修复成果专题展览,共展出晚清民国时期的纱灯画221幅,并通过图板和多媒体等形式展示纱灯画修复的工艺流程。这221幅作品中,大多都是经高静的手修复完成的,而这也是她来到李沧区文物保护中心接受的第一项任务。
修复前的纱灯画与修复后的纱灯画对比。
据了解,纱灯是我国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也就是用薄纱细绢糊成的灯笼。随着时代的变迁,纱灯画的传统制作工艺和绘制手法已呈濒临失传,因而对纱灯画的传承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着眼于此,李沧区文物保护中心多年来致力于纱灯画的收藏、研究和保护,目前已征集清至民国时期的纱灯画藏品300余件套。“2018年我来到李沧区文物保护中心后就一直在修复纱灯画,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时间紧、任务重,近两年的时间里,高静的工作重心就是手中的这批纱灯画,“每天过来上班后,一站就是一整天,破损得轻的话,半天差不多修一幅,遇到破损严重的,可能一天下来都不一定能修完。”长时间的修复工作,也给高静带来了一些职业病,例如颈椎疼、腰疼等,时间长了眼睛也变得十分容易疲劳。“修复过程必须要全神贯注,仔细盯着眼前的作品,所以很容易用眼过度,不过时间长了也都习惯了这种工作状态。”
采访中,高静坦言,其实平时在修复的过程中,不会计算自己究竟修复了多少幅画,想的就是每一幅画都认真修复好。“后来画作都完善好、装裱好,挂出展览时,我才发现,原来这些纱灯画这么漂亮,这时候心里就会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很开心,很骄傲。”
这是可以从事一辈子的职业
作为一份在大众眼里似乎比较冷门的职业,文物修复工作一直以来并不被大家所熟知,直到近年来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与文物相关的电视节目走进大众视野,获得不俗口碑后,更多人开始对文物修复工作感到新奇有趣。对此,高静表示,的确有的人可能会图一时新鲜来学习,但时间久了厌倦了就会离开。当被问及有没有想过要放弃的瞬间时,高静毫不犹豫地摇摇头说不会。
“我从事修复文物工作是出于热爱,通过修复文物我学习到了许多历史知识,了解了很多名人,我也想一直把这个工作做下去。”高静说,“文物修复工作任重而道远,在这方面没有人敢说自己是专家,每一幅字画都是不一样的,它的破损程度不一样,修复方法不一样,只有修复更多的作品,才能积累更多经验,一步步提高自己的技术。我觉得,这是一份可以从事一辈子的职业,我热爱这份职业,也期盼着用自己的双手去修复更多字画,让它们重焕光彩,以最美的样子展现在大家面前。”
对话
这份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
记者:从事文物修复这一行,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高静:基本功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不能急躁,耐得住文物修复这份工作的枯燥与寂寞。这是一份需要静下心来的工作,不急不躁,才能做好。
记者:觉得这份职业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收获?
高静:性格变得更加沉稳了吧。尤其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性格还比较急躁,接触了书画修复后,因为这项工作本身需要慢下来,感觉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性格和做事风格也慢了下来,变得更加仔细了。
记者:修复过的印象最深刻的一幅作品是什么?
高静:现代画家刘寰世大师的一幅长达六尺的山水画。当时接手这个作品的时候提前没有心理准备,看到作品时,才发现损坏得这么严重,开裂、破碎特别多,一下子心里就有压力了。当时连着好几天晚上都会做噩梦,梦到自己把这幅画给修坏了!但好在最后坚持下来,用了10天左右的时间最终修复成功了。(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刘文超 实习生 徐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