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城市“迎新” 十万青年奔赴青岛

2022-09-01 05:57 来源:青报观象山
分享到:

本科新生最小14岁、最大31岁;山东省外,新疆、贵州生源颇多;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等“含男量”最高……近日,驻青高校纷纷发布2022级新生大数据。一组组生动有趣的数据,让无数个朝气蓬勃的面孔浮现在眼前。

夏色收,秋声起,正是一年好时节,驻青高校十余万新生如约而至。

步入大学,走上新的发展阶段,这对十余万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件人生大事。同样,对一座渴求人才、渴望与青年热情相拥的城市来说,十余万年轻人的汇聚,也实实在在是一件大事、喜事。

青年代表希望,青年创造明天。省内省外、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因为各种理由被青岛所吸引,在志愿填报表上郑重写下自己的人生选择。

而近年来,青岛也在用自己的一项又一项实打实行动做出承诺,回馈青年期盼。特别是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青岛锚定全国领先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目标,努力打造“十个青年城”,让青春向阳而生、让城市更暖更美。

迎新、迎新,欢迎“新青岛人”的到来与融入。在未来的朝夕相处中,青岛将承载着广大年轻人的憧憬与向往,伴随他们开启热烈的逐梦之旅,在相互成就中,共同奔赴绚丽的“诗和远方”。

01

数据背后的年轻人

2022级新生大多来自哪里?男女比例如何?年龄相差多少?近几天,驻青高校发布的新生大数据引发热议。

今年,共有4394名本科新生踏入中国海洋大学校园,其中1174人来自山东省内,占比26.7%;除此以外,5个省份的新生数量排在前列,分别是河南(215人)、广东(188人)、四川(175人)、河北(164人)以及新疆(156人)。今年海大新生男女比例为男生53.4%、女生46.6%,依旧接近1:1。不过在工程学院,男生占比高达82%,再度成为“女生最稀缺学院”;而女生比例高居榜首的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占比82%。

青岛大学今年迎来7346名本科新生,生源省份TOP5依次是山东(5259人,占比71.6%)、新疆(213人)、贵州(155人)、广西(130人)、浙江(115人)。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TOP5依次是临床医学(330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310人)、材料类(240人)、软件工程(187人)、自动化(180人)。

青岛科技大学共迎来7670位新生,其中5632位新生来自山东省内(占比73.4%),来自新疆(206位)和贵州(145位)的同学紧随其后。新生男女比例为1.6:1,其中“含男量”较高的学院为体育学院、自动化学院和机电学院,女生则大多聚集在外语学院、法学院和传媒学院。

今年青岛理工大学共招录9903名新生,其中本科生占比84.4%、硕士生占比13.6%、专科生占比1.3%、博士生占比0.7%。生源地TOP5依次是山东(6254人,占比63.2%)、河北(170人)、广西(155人)、四川(130人)、贵州(125人)。其中山东省内来自临沂的学生最多,为659人;紧随其后的是青岛和潍坊,均为600人。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有趣的数据让人眼前一亮。比如在年龄上,青大、青科大最小新生年仅14岁,海大、青理工最小新生均为15岁,后生可畏;与此同时,最大本科新生为31岁,追梦永远不怕晚。

在身体素质上,青科大身高175cm的新生人数最多(达到313人),其次是身高180cm(305人)和176cm(278人)的新生,此外还有3人身高达到2米,一代更比一代强;在姓氏方面,豆、海、呼、宦、荐、琚、漆、神、普、贲、别、宾等诸多冷僻姓氏集结,让人感受到高校对各路青年才俊的汇聚力。

其实,这些数据不仅仅是“好玩”而已,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年轻人。他们来自天南海北,他们说着不同的方言,他们经历过不同的故事,他们有着不同的习惯和爱好,他们有着各自的梦想和追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不约而同选择了青岛,他们要在这座城市开始自己新的人生,在这里写下新的故事。

02

近悦远来

大学最生动的资源是大学生,哪个城市拥有数量庞大的优秀大学生,哪个城市就一定拥有美好的未来。来自青岛市教育局的数据显示,近年来,驻青高校在校生人数和招生人数均呈现上升趋势。

2018年,驻青高校全日制专本研在校生为39.8万人;2019年该项数据突破40万,达到41.62万人;2020年和2021年则分别上升到43.07万人、45.72万人。

2018年,驻青高校共招收全日制专本研学生11.82万人,随后几年分别达到12.64万人(2019年)、13.33万人(2020年)、13.67万人(2021年)。

“存量”和“增量”的双双提升,彰显了驻青高校以及青岛这座城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从大学新生的留言中便可窥一斑。

海大新生、来自湖北的翟同学表示:“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海洋梦!”

青大新生、来自青藏高原的郭同学讲述:“我出生的地方四面环山,我从未见过海。出于对大海的神往,这个秋天,我启程前往黄海之滨,跨越大半个中国,赴一场青岛之约。我于千里之外,向往小麦岛的风景,期待漳州路的小吃,希望走过登州路的啤酒博物馆,喝一杯鲜啤,亲自去看看信号山。我以梦想为引,在青春里筑起远行青大的云梯。”

农大新生、来自河北的王同学说:“青岛这座城市本身就令人向往,而青岛农业大学也有其独特的魅力。希望自己在这么美好的校园环境里努力进取,不辜负美好的青春年华。”

在高校微信公号下留言的不仅有新生,还有尚在读高中的“迷弟”“迷妹”。北京的刘同学说:“希望明年也能加入海大这个大家庭。”山东的梁同学留言说:“2023级新生报到!”江苏的Aden写下约定:“青大明年等我来!”

除此以外,家长也纷纷留言,为自己喜爱的驻青高校“打call”。重庆家长ly表示:“坐标重庆,儿子虽然还在小学,但是非常喜欢海大。”山西家长知易行难说:“海大最美,选你无悔。”山东家长过客写道:“我毕业于青岛大学,今年女儿也上青岛大学,母女同校啦!”

“近悦远来”,这些留言十分生动地诠释了这个词汇。实际上,吸引学生“用脚投票”的,不仅仅是大海、啤酒、信号山等具象符号所代表的青岛魅力,还有驻青高校量与质的稳步提升。

近年来,青岛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优化布局与提高质量并重,康复大学(筹)落地青岛,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陆续启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等20余所高校机构落地运行;青岛工程职业学院、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岛航空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等新增高职院校平稳运行……

驻青高校发展空间和潜力大幅度提升,高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了西海岸新区、蓝谷、高新区3个高等教育聚集发展区。

聚焦学科专业发展和地方发展需求,青岛主动靠前服务,市级财政通过市校共建、支持学科建设等多种方式对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大学等驻青高校从土地、资金、政策等方面均给予了大力支持。

2013—2018年,青岛投入资金大力扶持50个高职重点专业建设;2019-2021年,青岛对驻青本科高校的10个重点学科予以重点建设,同时依托重点学科创建10个产学研合作联盟。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共4个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占驻鲁高校入选学科数的50%;8所驻青高校42个学科进入山东省“双高”建设,分别占比37%和42%;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和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青岛农业大学2021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在青公办本科高校实现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全覆盖……

正是由于驻青高校量与质的稳步提升,十余万大学新生,以及45万在校大学生的梦想才能够被稳稳托起。

03

留住“新青岛人”

迎新、迎新,迎接大学新生,不仅仅是高校的大事,也是城市的大事。

除了青岛本地生源,大量的外地学子都可被看作“新青岛人”。在接下来几年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将与青岛朝夕相处、相伴相融,他们将在这里挥洒自己最宝贵、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他们渴望在这里进一步丰富自己、强壮自己,他们也期待着在这里写下自己的成就与荣耀……

对于一座渴求人才、渴望与青年热情相拥的城市来说,这些大学生正是最应该留住、也最有条件留住的人。

如何留人?这不仅是高校要考虑的事,也是城市要考虑的事;不仅是眼前的事,也是未来的事。

在驻青高校量质稳步提升的同时,今年青岛也启动了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的“加速度”,全面构建“城市+青年”共同发展生态。

聚焦青年关注的就业创业、住房保障、文化教育、生态宜居、社会参与等10项内容,打造青年宜业城、创新城、宜居城、成长城、乐享城、健康城、品质城、生态城、平安城、建功城等“十个青年城”,让青年在城市中安心就业、扎根创业、兴家立业、安居乐业、积功兴业,加快推动青年聚青、留青、兴青、强青。

在这样一项“系统性工程”下,《青岛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工作责任分解落实事项清单》《关于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稳就业工作的通知》《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的十项措施》《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的政策举措的出台,是青岛用实际行动向广大青年做出郑重承诺。

在这样一项“系统性工程”下,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青年论坛的举办,“城市更新青年体验官”计划的发布,“爱青岛,让青岛更美好”青年会客厅活动的开展,“青岛青年先锋”和“青岛青年先锋团队”的选树,是青岛为青年作为城市“主人公”所提供的宽广舞台。

在这样一项“系统性工程”下,青岛国际啤酒节、东亚海洋博览会、青岛国际车展、青岛国际家具展、青岛购物节、国际美食嘉年华等系列活动的打造,体验式、沉浸式消费新场景的推出,传统线下业态的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以及市南区上街里·银鱼巷、市北区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港口集装箱部落等青岛时尚文化新地标的建设,是青岛为了拥抱广大青年所敞开的热情怀抱。

所有这些,都将汇聚成“城市+青年”的共同发展生态。通过学习、生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青岛要让青年感受到,这里不仅有蔚蓝的大海,还有海一般的开放创新、开拓进取、热情包容、生生不息……

让青春向阳而生、让城市更暖更美,青岛将与“新青岛人”共同奔赴绚丽的“诗和远方”。

作者|三木 摄影|韩星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