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以奋斗为名、创新为笔!青岛高新区:三十正青春,更向潮头立

2022-11-09 07:50 责任编辑:中石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肩负“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国家战略、承载全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火炬”和“引擎”担当,以奋斗为名,以创新为笔,昔日的盐田荒滩绘出一座创新驱动的科技之城、产业集聚的未来之城、助企便民的活力之城、宜业宜居的生态之城——

青岛高新区:三十正青春,更向潮头立

时间的书页不断掀开,发展的命题日新月异。

1992年11月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增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批复》(国函〔1992〕169号),批准青岛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至今,青岛高新区已经走过了30年辉煌历程。

诞生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青岛高新区天生带着改革创新的基因。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自成立以来,青岛高新区不忘立区之本,牢牢把握“高”和“新”发展定位,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己任,在一次次奋进中,这里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一步步完善中,这里的产业体系逐渐成熟;在一系列改革中,这里的创新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经过30年发展,青岛高新区构筑起“一区多园”格局,成为青岛全域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标杆、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尤其是2021年7月,青岛对高新区“一区多园”管理机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成立了“青岛市国家高新区管理专题委员会”,由青岛市委常委、分管副市长担任“一把手”,通过领导班子和管理体制调整,形成了一个能够跨行政区域调配资源的管理机构,强化了对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的统筹管理和协调职能,打出发展全新“组合拳”。

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21年度全国157个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当中,青岛高新区综合排名位列第16名,“创新能力和创业活跃度”“综合质效和持续创新力”这两项一级单项指标排名升至第14名。目前,区内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798家、高新技术企业1400多家,营业收入突破5200亿元。

三十载风雨兼程,三十载奋楫笃行,三十载春华秋实。迎来成立三十周年的青岛高新区,吹响了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号角,生态宜居的魅力新城大美画卷已徐徐展开,“一区多园,联合融通”的湾区科创走廊呼之欲出。

“一区多园”,打造全国知名的湾区科创走廊

作为一座拥湾在怀的城市,青岛一直有一个湾区大都市的梦想。洞悉青岛地理空间可见,青岛具备打造湾区得天独厚的优势。

国家高新区是地方科技创新的制高点,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呈现出多种发展模式。其中,一区多园型占多数,在全国排名前20的高新区中,有16个属于此类。青岛国家高新区不断扩容,在一区十园的基础上,近日又新增胶州市装备制造分园区、平度市智能家电和现代农业分园区等6个青岛国家高新区培育园区,已形成包含胶州湾北部主园区、青岛高科技工业园、青岛科技街、市南软件园、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等在内的“一区16园”的规模。从最开始以青岛高科技工业园为核心,建有青岛科技街、青岛高新技术产业试验区2个区域共9.8平方公里的规模,到目前“一区16园”、总面积达到564.7平方公里,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高新区全域覆盖,实现科创合力攥指成拳,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

推敲城市发展的宏大棋局,只有将这些分布在鳌山湾、胶州湾、灵山湾等湾区的科创资源“串珠成链、联合融通”,构建各园区紧密配合、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才能打造全国知名的湾区科创走廊,为青岛照亮“湾区梦”点燃新的火光,为大青岛全域激活带来无限潜力。

生态宜居、充满创新活力的青岛高新区胶州湾北部主园区。

创新跨越发展离不开战略层面的布局。2020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学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造创新城、国家重要的未来产业城和全国知名的湾区科创走廊。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将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列为“六个城市”目标之一。高新区“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就是实现这些战略的主战场。

在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中国第一辆“和谐号”、第一辆“复兴号”由此驶出,我国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坐落于此。2020年6月,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功下线,这是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标志着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目前,区内生产的高铁动车和城轨地铁分别占全国50%和22%的市场份额,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青岛蓝谷,先后引进、建设了28个“国字号”科研机构,25所高等院校在这里设立校区或研究(生)院,70余个国家、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在这里落户。在这里,透明海洋、海底发现、蓝色生命、健康海洋、海洋高端智能装备等重大科研任务稳步推进,“蓝色药库”开发进入快速发展期,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交付运营。

……

在青岛高新区,一系列“大国重器”加持,海洋经济积极承担国家海洋科技力量战略布局,轨道交通装备与智能家电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产业集群,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态加快优化;胶州湾北部主园区获批建设国家火炬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在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在线新经济等数字经济领域涌现一批代表性企业。

通过攥指成拳和跨区域互通融合,“一区多园”形成一股强大的创新合力。“要通过聚焦产业打造科技创新优势,让各个园区形成‘科技群峰’,助推创新型城市‘主峰凸起’。”青岛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青岛高新区专委办主任朱铁一说。

追“高”逐“新”,扛起“主引擎”“主阵地”重任

向“高”攀登,向“新”前行,创新是青岛高新区最浓的发展底色,也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必备条件。

2013年,获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014年,获批国家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16年,获批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进入国家自创区发展行列;2021年,获批全国首批、山东省内首个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园区……

以科技赋能为引领,青岛高新区打好“创新仗”。作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高新区胶州湾北部主园区已累计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省级瞪羚企业2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5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58家,青岛市制造业产业链“链主”企业3家,万家注册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山东省第一。

在青岛精密仪器仪表产业链链主企业——海克斯康智慧产业园的“双智赋能中心”,“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的先进技术和方案跃然眼前:机器人灵活操纵着“手臂”扫描着车身轮廓,水平臂测量机、徕卡激光跟踪仪共同搭档作业,每秒钟可采集表面21万个点,十几分钟就能检测完一辆汽车车身。据介绍,海克斯康的三坐标测量机应用柔性矩阵式夹具及独立研发的矩阵式测量软件,可实现叶片类小型零部件的批量检测,测量过程还能在软件中直观显示,一键式测量,极大提升了检测效率,而且精度极高,“最高精度能达到0.3微米。”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数字化商务运营中心高级顾问孙智宏说。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助力企业创新“蜕变”,青岛高新区一直不遗余力加快创新平台建设。2021年,青岛高新区两家孵化器获得科技部火炬中心2020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工作优秀评价(A类)、两家孵化器获评青岛市标杆孵化器;1家孵化器获得青岛市颠覆性技术培育基地孵化器称号,系全市唯一;青岛高新区双创示范基地荣获国家发改委2021年度全国双创示范基地优秀评价。

创新驱动,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青岛高新区新获批筹建我国北方唯一的国家级石墨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国家石墨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全年新认定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5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25家,93家规上工业企业建有研发中心,占比达到72%,位居全市前列。

“于企业而言,创新是立身之本;对青岛高新区来说,创新是动力之源。”青岛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青岛高新区通过不断加大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等企业培育力度,锚定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加速奔跑。

俯瞰青岛高新区胶州湾北部主园区。

强筋健骨,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抢占赛道、布局“未来”,青岛高新区正助力青岛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

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企业阿斯利康与青岛进一步深化合作,与青岛吸入气雾剂工厂等7个重磅合作项目签约启动。其中,在青岛高新区投资建设的阿斯利康青岛吸入气雾剂工厂项目已经奠基开工,这是阿斯利康继无锡、泰州供应基地之后,在中国的又一重要产业布局,也是阿斯利康全球生产的重要一环。早在今年6月,阿斯利康正式宣布成立以罕见病诊疗为主题的青岛区域总部。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说,随着一系列重磅项目在青岛高新区的落地,中国在阿斯利康全球药品供应链中的战略地位与日俱增。

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

在青岛高新区“1+2+1”现代产业体系布局中,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作为核心产业备受重视。作为青岛市生物医药产业市场主体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胶州湾北部主园区13家医疗医药企业产值超过亿元,海尔生物、易邦生物两家企业已获评青岛市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链链主企业,占青岛市医疗医药产业链的二分之一,并集聚了青岛市医疗医药产业三分之一的市场主体,贡献了青岛市医疗医药产业四分之一的产值。青岛易邦高等级病原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复,成为山东省首家由企业承建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建成后将成为山东省同类实验室中规模最大、实验种类最多的实验室;康复大学参与建设的山东省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正式获批,实现青岛市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零的突破。

康复大学为青岛高新区相关产业的拔高带来了无限可能。瞄准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聚焦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康复医疗等细分产业领域,青岛高新区加速建设一流的产业集群,依托康复大学,突出康养特色,招大育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内竞争力的“中国康谷”。同时,加快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精密仪器仪表两个市级千亩产业园区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在机器人产业领域,青岛高新区的机器人产业链条上下游已初步形成企业梯次和产业闭环,ABB、安川、新松等6家世界机器人排名前10的企业落户。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抢抓数字机遇,聚焦信息安全、大数据、智能软硬件等重点领域,推动数字中国建设。

为充分释放创新创业动能,提振实体经济,青岛高新区出台了“科创36条”提振实体经济“5+1”等一系列政策,围绕科技型企业培育全生命周期,打造扶持培育体系;对紧缺急需资金、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给予最高1亿元建设运营资金支持。

与此同时,主园区依托“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欧美同学会留学报国基地”等国字号平台,深化青岛人才特区建设。加速优质教育资源布局,加速城市更新建设,全面升级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公园绿地等城市功能配套。

30年是一座里程碑,更是一条崭新的起跑线。“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市委‘一二三四六十’目标定位和思路举措,锚定‘奋战五年,重回前十’的目标,实字当头、干字为先,争当全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火炬’和‘引擎’,在青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展现‘高新担当’、做出‘高新贡献’。”青岛高新区工委副书记、管委常务副主任,城阳区委副书记李天传说。

让“火炬”燃得更亮,让“引擎”动力更足。青岛高新区人坚信,只要各项工作都朝着“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的方向努力,做全市实体经济振兴发展的“旗手”,做科技创新的主引擎,做湾区科创走廊的强核心,建设专业化的科技创新产业园区,青岛国家高新区定能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伟)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中石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