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绿动齐鲁 碳路未来 | 青岛:为城市发展增“绿”聚“能”

2023-07-18 20:10 作者:刘文超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7月18日讯(记者 刘文超)“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青岛独特城市风貌,绿色低碳一直是这座城市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发展基调。

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城市产业的高歌猛进。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城市赛道上,青岛已经跻身“优等生”行列。在《中国净零碳城市发展报告(2022)》中,深圳、北京、青岛位列前三甲;在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碳中和”中国城市进展报告2021》中,青岛在“绿色60”综合得分中位列前十;在由中国环境科学院等专家领衔的城市碳达峰碳中和指数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城市碳达峰碳中和指数(2020-2021)摘要报告》中,青岛在110个城市中排名第7。

正是因为将绿色低碳摆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位置,为城市发展增“绿”聚“能”,青岛才能在新发展阶段实现全面绿色转型,“青青之岛”才会始终绿意盎然。

向海洋“要水喝”

每天生产23万立方米淡化海水

保护健康水环境、有效利用水资源是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议题。

青岛是全国最缺水的城市之一,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9。多年来,青岛通过引黄济青、南水北调工程来解决用水短缺问题,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用水量不断攀升。在此背景下,青岛将目光瞄准身边的丰富海水资源。向浩瀚的海洋要淡水,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成为青岛解决淡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方向之一。

2009年,由西班牙和中国企业共同投资的百发公司成立。2014年,西班牙公司撤资退出后,青岛百发海水淡化有限公司由中外合资转为国有。通过全方位攻关、改造、升级,百发海水淡化项目实现海水淡化产水量提升近十倍,并实现了海淡水直接并入青岛市政管网与自来水掺混供水的历史性突破。目前,该项目是全国唯一一个实现满负荷运行的10万吨级海水淡化项目,是全国最大的市政海水淡化项目、全国运营最为良好的海淡示范项目。

百发海水淡化厂的成功运行,开创了青岛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的先河,极大带动了青岛以及我国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青岛加快推进海水淡化(矿化)项目建设,积极谋划城市战略水源,科学规划海水淡化(矿化)项目产能、建设与管理工作,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市海水淡化(矿化)产能达到每天60万立方米。目前,青岛市海水淡化能力已达到每天23万立方米,居全国领先水平。

同时,青岛市集中再生水利用设施不断完善,现已配套建设了8座集中再生水处理设施,敷设再生水主干管道280多公里。单体再生水利用设施逐年增多,有关企业和居民小区共建设了单体再生水利用设施78座,处理回用能力约每天11万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逐年扩大,目前,再生水利用量已达到每天40余万立方米,城市再生水利用率为35.3%。

“造水”的同时,更要节水。青岛市加大节水技术改造力度,实现了产业结构向节水环保型的转变。目前,有关企业单位共投资2亿多元,完成节水技改项目3000多个,形成了年节水1亿立方米的能力,节水型卫生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工业取水量下降至30%。到2020年,力争市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GDP)用水量低于5.06立方米/万元,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92%以上。

在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上,青岛市加大供水管网、二次供水设施更新改造力度,新建和更新城市输配水管道800公里,改造居民二次供水设施378处,完成居民一户一表改造111.3万万户,取消居民二次供水水价,实现了同城、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的“五同”管理模式,走在全国前列。

打造高端化工“绿色工厂”

交出“无废城市”成绩单

在青岛,有一批绿色高端化工的“样板间”,赛轮集团便是其中之一。

在“双碳”目标下,谋求更节能、更绿色、更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方式,是赛轮集团努力的方向。在赛轮集团,以“液体黄金”轮胎为代表的一系列科技成果的突破,掀起了一场“绿意”盎然的变革。

依托世界首创“化学炼胶”技术,赛轮集团成功开发了新一代低碳绿色轮胎,在原材料选用、生产制造、产品使用和循环再利用等环节取得关键技术突破,“液体黄金”轿车轮胎达到欧盟标签法规最高等级AA级,是目前国内唯一达到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轮胎标签分级标准》AAA级的产品。数据显示,以商用车为例,一辆使用“液体黄金”轮胎的卡客车每行驶100公里,可节油2-7升。一辆卡客车行驶20万公里,则最低可节油4000升,从而减少10.6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同时,赛轮集团通过可再生原材料替代、橡胶新材料应用、“橡链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节能环保工艺,实现工厂制造端能耗降低36%以上。

今年6月1日,山东省工业厅发布2021年度山东省绿色化技改十大优秀案例,赛轮集团“轮胎智能工厂绿色化技改项目”入选;6月15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2022年省级绿色工厂名单,赛轮集团入围省级绿色工厂。

青岛工业门类齐全、制造业基础雄厚,这无疑给碳达峰、碳中和带来挑战。然而,另一方面,丰富的产业场景正是青岛“双碳”战略落地的天然“试验场”。“双碳”目标推进与实体经济振兴同频共振,是青岛经济提质领跑的关键。

在工业领域,青岛市于2022年底启动《青岛市工业领域碳达峰方案》编制,探索工业节能降碳路径,为“双碳”战略实施奠定基础。源头管控方面,制定了轮胎行业低效落后产能退出“三个清单”,指导推进轮胎制造企业实施密炼、硫化设备改造,督促近百家企业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循环化改造方面,在前期完成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并通过国家验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莱西经济开发区等4个省级以上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有力支持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

同时,青岛还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强化顶层设计,从“无废城市”建设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入手,围绕8个方面提出了30项措施,确定了60项“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有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自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以来,青岛市持续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方面,交出的漂亮成绩单:新增8家省级绿色工厂,12家企业、11款产品入选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名单。

中德生态园的“低碳密码”

为城市达成“双碳”目标寻求路径

走进青岛中德生态园,这里的房屋很“神奇”,冬季供热不耗煤,夏季制冷不耗电,在保证20℃-26℃体感舒适度的同时,还大大降低了碳排放;这里的道路会“喝水”,夏季大雨路面没有积水,更不会出现城市内涝,有的路面还是“瞬干模式”。

2010年7月,在时任中德两国总理的共同见证下,中德生态园签约落地青岛。中德生态园以生态标准规划,以低碳理念开发,以绿色技术建造。

作为我国首个国际合作生态园区,中德生态园借鉴德国生态园区建设先进经验,以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三生三美”为主线,围绕生态标准的制定和应用、低碳产业的配置和发展、生态园区的建设与推广等领域,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力争率先打造零碳试验区、碳中和灯塔基地,形成产城融合型低碳园区建设模式,摸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低碳密码”:

——全面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综合运用10余项海绵城市技术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3平方公里,打造山王河湿地公园、市民休闲空间、富源二号路等海绵城市示范样板。

——100%推行绿色建筑,已累计建设768万平方米绿色建筑,其中民用建筑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比例100%,工业建筑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积极推行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

——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给体系,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园区是青岛首个“非煤化”试点区域之一。山东省首例泛能网联网运行,建设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监控中心,入选国家电网重大科技课题示范项目。

同时,青岛中德生态园在招商项目引进时坚持“低污染、低排放、高能效”,做到“三不要”: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不要、达不到生态指标体系的不要、不是绿色产业的不要,初步形成智能制造、集成电路、基因科技等引领性产业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集团首席科学家谢克昌院士评价:“中德生态园为能源革命促进能源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了范例”。

中德生态园充分利用创新与科技的力量,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寻求真实可行的路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的渐进过程。在推进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青岛将在更多领域摸索出更多减碳密码。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