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
5月31日下午,市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工作,市委书记曾赞荣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奋力开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新局面。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进一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加快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重中之重就是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坚定不移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牢固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意识,推动资源向创新集聚、政策向创新倾斜、力量向创新汇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01
从0到1,催生关键核心技术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向“新”而行的关键是以从0到1的关键技术突破,为产业发展赋能。
这种突破,需要立足产业发展实际,明确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不断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新领域。
科技创新平台作为集聚创新要素、汇聚创新人才和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是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带动产业发展的“强引擎”,也是催生关键核心技术的“中流砥柱”。
建设高端平台,提升策源能级,青岛拥有29所高校和70多家“国字号”科技创新平台,特别是海洋优势突出,集聚了全国约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青岛还加快建设以新型研发机构为代表的应用型科技创新平台,让前沿技术顺畅“变现”。
各类创新要素在创新平台上高效流动、深度融通,塑造了青岛强大的创新策源能力,支撑引领产业提质升级。青岛不久前发布了“瀚海星云”大模型和具有海洋特色的“问海”预报大模型,在相关指标上实现全球领先,抢占“人工智能+海洋”发展高地。这背后,是崂山实验室发挥虹吸效应,汇集国内顶尖团队,完成了具有1700亿参数规模训练任务,为海洋人工智能的发展筑牢了算法底座。
当前,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和速度不断深化,前沿技术领域交叉创新趋势明显。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还需要强化协同组织,提高研发投入。
“国信1号”养殖工船
近年来,奔着同一个目标整合创新资源,以跨领域交叉推进产业突破的“有组织科研”在青岛有声有色,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就诞生于此。由青岛国信集团牵头,项目先后聚集62家海洋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及企业参与,突破了六大关键技术,实现了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产业从无到有的突破。
核心技术的突破,还需要政府及时“推一把”“送一程”。当前,青岛的科技研发投入总量还不够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还不够强。面向未来,青岛正加码提高研发投入,以更加主动的姿态靠前服务,突出需求牵引、应用导向,集中优势力量开展协同创新及应用示范,推动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升级。
02
从1到N,为产业发展添“增量”
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不断产生的新技术、新成果,要经由从1到N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才能真正引领生产力跃迁。
据统计,中国前沿科技成果只有约10%-30%被应用于实际生产中,能够真正形成产业化的项目仅为20%左右。破题科技成果转化难,青岛从挖掘产业真实需求入手,以“产业需求先行”的理念“倒逼”科技创新。
“瀚海星云”大模型发布现场
搭建“对话平台”,打破信息壁垒,青岛在全国首创云端研发中心,把来自高校的成果、技术和来自企业的真实需求“云”聚在一起,在大数据的“牵线”下进行精准对接。截至去年底,“云端”已经推动产品升级310项、工艺改进800项、生产线改造750项。
青岛还不断强化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出题人”和“阅卷人”角色。例如,通过政企共同出资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挑大梁”,围绕关键产业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推进研发、转化活动一体化进行;再如,鼓励科技领军企业发挥原创技术策源地作用,与高校、科研院所等优势科研主体一起组建创新平台,围绕重大任务协同攻关。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环节多、链条长,在高风险环节需要格外细致地关心与呵护。
针对成果转化过程中普遍缺少专业化、市场化中试平台服务的瓶颈问题,青岛以最高2000万元的力度,支持头部企业或专业服务机构牵头组织建设一批概念验证平台。通过提供科技成果评估、原理或技术可行性分析、中试熟化、样品样机生产、性能测试、市场竞争分析等验证服务,概念验证平台可以提升技术成熟度,降低成果市场化风险,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青岛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跟踪对接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成果转化联合支持机制和科技评价激励机制,更好激发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活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锻造更加强劲的引擎。
03
从N到N+1,构建多层次创新生态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靠的不是单项技术的突破,而是体制机制、技术体系、生产关系等要素的系统性协同创新。从N到N+1.青岛需要构建更多维度、更深层次的创新生态。
逢时科技发布行业首款具有维持血脂健康水平功效的南极磷虾油。
首先要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制度创新入手。
从顶层设计上提供制度保障,青岛正推动《青岛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这一“纲领性”文件加快修订;围绕“海创计划2.0版”、科技金融、研发投入、“一区多园”、产研对接等关键领域做好制度设计,拿出一批新举措,打好科技创新政策“组合拳”。
在深化改革上发力,青岛作出了不少“全国首创”的突破和探索:“硕果金”以“财政补助+股权投资”的方式,解决成果转化“临门一脚”的问题;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推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打造辐射全球的海洋科技合作新节点……
其次,要构建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的统筹决策和组织协调机制,协调不同创新主体下好“一盘棋”,以适应技术复杂度越来越高的发展趋势。
打造要素齐全、配合默契的协同创新体系,青岛要做强科技创新的企业基座,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引进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不断壮大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最后,良好的创新生态离不开人才、资金等要素提供发展的“阳光雨露”。
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青岛深化产才融合,今年要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和急需紧缺领域建立产业人才需求清单和储备清单,继续支持60个左右产业领军人才。
推进“科技—产业—金融”的有序循环,青岛正研究出台政策,扩大科技企业贷款贴息范围,设立科技企业授信审批绿色通道,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实施科技企业融资服务“揭榜制”……用科技金融为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托底”,让创新生态更加葱郁。
良好的创新生态还有显著的开放特色。青岛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开放的思维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通过建设海外协同创新中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国家、省、市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技术攻关项目等方式,进一步凸显创新的“国际化”气质。
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才能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以科技创新引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青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蹄疾步稳。
作者|耿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