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一批又一批青年“跳回农门”,他们开得了新机器、玩得转新技术、搞得定新渠道——
年轻人把父辈的农场变成了什么样
夏日时节,青岛的乡间沃野,处处风光旖旎,绿意盎然,瓜果飘香,丰收在望。
生机盎然的田野上,还有让人欣喜的变化: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跳回农门”,他们开得了新机器、玩得转新技术、搞得定新渠道,为乡村带来新思维、新理念、新模式。他们中,有的是年富力强的致富带头人,有的是懂科技会管理的网红“田创客”,有的是懂市场善经营的“农业经理人”……
青岛有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耿琪超在查看农作物种植情况。
曾经梦想“跳出农门”的他们,为何又义无反顾地返回故乡?他们的回流能给乡村带来哪些变化?近日,记者走近这群“新农人”,倾听他们在广袤田野上唱响“青春之歌”。
“新农人”积极拥抱乡村
最近,平度市云山镇北王戈庄村“90后”樱桃种植户何大宽有点“忙”。管理大棚、联系客户、安排发货……正值樱桃集中上市,不少老客户纷纷联系何大宽,了解樱桃产销情况。何大宽忙得不亦乐乎,他笑称自己“累并快乐着”。
平度市云山镇樱桃种植面积达5万亩,年产樱桃3.5万吨,产值约13亿元,小樱桃发展成致富大产业。这背后,离不开一个个“何大宽”这样的年轻人返乡,让樱桃产业“后继有人”,还发展出更多新职业、新模式。目前,云山镇樱桃产业链上“80后”“90后”新农人占比逐渐提高,尤其像北王戈庄村、山旺村等种植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专业种植村,占比最高已达六成,为传统产业持续注入“新活力”。
眼下正值“三夏”时节,西海岸、胶州、平度、莱西等马铃薯主产区又迎来丰收季。近年来,青岛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容,目前已达40万亩,年产量超100万吨,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
西海岸新区的刘国栋今年37岁,于2012年辞职回乡接替父母种植马铃薯。12年间,刘国栋凭借一股闯劲和毅力,将马铃薯产业发展成当地主导产业,种植规模扩展到1.2万多亩,种植版图也从西海岸新区辐射到胶州、高密、安丘、诸城等地,合作的种植户从初期20多户发展到5000多户。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记者调查发现,在青岛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大批“何大宽”“刘国栋”们活跃在田间地头,这批“新农人”中,“80后”“90后”不在少数,他们有梦想、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在这片田野上挥洒着汗水和智慧,茁壮成长。
掀起一场“科技革命”
年轻“新农人”们的加入,给父辈的农场带来哪些变革?
从利用无人机播种、施肥和洒药,到建设智能温室大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再到安装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为农作物丰收保驾护航……当前,在众多年轻“新农人”带领下,许多智能科技纷纷应用于农业,大幅提升农业作业精度和效率,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莱西市店埠镇是全国有名的“胡萝卜小镇”,全镇胡萝卜种植5万亩左右,年产值超10亿元,70%出口到东南亚和日韩。
青岛有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耿琪超2013年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莱西市店埠镇,接过父亲的农场,全身心投入胡萝卜种植加工。
针对人工分选胡萝卜效率低、质量差,无法满足外贸行业分选要求等问题,耿琪超带领团队历时五年研发出基于机器视觉的农产品智能化分拣机器人系列生产线。通过智能化分拣机器人360°镜面扫描,可以按照国际标准对果蔬大小、果形、颜色、缺陷自动分级。一台机器人一天可分拣60吨胡萝卜,相当于30名工人的工作量。目前,该项成果不但推广应用在胡萝卜分级中,还推广到土豆、柑橘、柠檬等果蔬分级包装中。
“自从越来越多年轻人回来,村里樱桃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他们不仅管理模式更科学,还探索出暖棚种植新模式,比普通大棚樱桃提前半个月上市,每斤价格也高出很多。”平度市云山镇北王戈庄村党支部书记何洪礼说的暖棚种植新模式,就是何大宽带头摸索的。
“温度低了樱桃会休眠,高了又会影响生长。以前普遍认为要控制在20摄氏度左右。我尝试将温度提高到25摄氏度左右,加上对湿度和营养等方面的控制,不仅没有影响产量,还实现了提前收获上市。”何大宽说,探索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新渠道,正是年轻一代“新农人”的优势和责任,也是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农业的难体现在方方面面,选种、施肥、种植等环节都需要精心呵护,一个环节没弄好,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面对现状,青岛的“新农人”们正在父辈的农场掀起一场“科技革命”,推动数字化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通过技术升级迭代来提升效率,解决农业“靠天吃饭”这一痛点。
此外,他们还善于将网络直播、线上销售等新业态引入乡村,更加注重品牌经营和团队管理。这群“新农人”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农村生产环境和格局,赋予传统农业新活力。
不仅要回来更要留下
是什么让“新农人”义无反顾回到乡村?
“返乡创业者之所以越来越多,与近年来青岛乡村快速发展的大趋势息息相关。当下的青岛乡村,不仅具备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城市间的差距也不断缩小,这些都是持续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的驱动要素。”青岛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中华表示。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物流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电商等新渠道缩小了乡村的时空距离,这些都为“新农人”返乡创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和空间。
李中华认为,“新农人”带动了技术、项目、资金等资源要素下沉乡村,推动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等新业态蓬勃兴起,为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也为“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时代课题写下新答案。
如果说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乡愁是“新农人”返乡的原动力,那么好产业、好政策便是促使他们返乡创业的催化剂。青岛一直把产业兴旺作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点,全力打造“十百千”亿级农业全产业链,通过建链、强链、延链,推动茶叶、葡萄、胡萝卜等十亿级特色产业由“小特产”转变为“大产业”,推动粮油、奶业、生猪、禽肉等百亿级产业集群由“平面分布”转变为“集群发展”,推动农副食品加工业、畜牧业等千亿级产业链的主体关系由“同质竞争”转变为“合作共赢”,为“新农人”搭建了广阔舞台。此外,青岛还积极鼓励引导职校毕业生、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投身农业生产,参与新型农业经营,引导培育更多新时代“新农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德银 通讯员 江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