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青岛市直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11.7%,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同比增10.7%
青岛国企:提升向“新”力澎湃新动能
开栏的话
国有企业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大有可为。向“新”而行,青岛市直国有企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以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成效争当科技创新“排头兵”。
今日起,青岛日报推出“创新引领产业发展青岛国企在行动”系列报道,选取部分市直企业在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典型做法,供学习借鉴、交流提升。
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进入攻坚期,国有企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青啤集团打造生物发酵领域国际一流研发平台,四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红星化工集团推动电子级高纯碳酸钡技术不断突破;海检集团自主研发水下采油树系统关键部件检验检测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一次次的创新突破勾勒出青岛国企科技创新能力的跃升。
国有企业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市国资委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以务实、创新的举措,全力推动创新政策、资源、力量向市直企业聚集,激活企业创新主体的主动性,增强科技创新实力,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加快探索创新引领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范围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了更好应对风险挑战、把握发展机遇,作为国民经济“顶梁柱”“压舱石”的国有企业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在青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国资国企正加快探索。
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增强产业引领力。青啤集团投资6亿元打造生物发酵领域国际一流研发平台,持续深耕菌种研究、风味调控等领域,近年来开发了9大品类70多种产品,上市数量、销售收入和市场占有率均居行业首位。红星化工集团推动电子级高纯碳酸钡技术不断突破,重点应用于高端贴片电容市场。双星集团2023年推进研发项目180项,申请专利456项,其中,锦湖轮胎VPD技术、低滚阻技术世界领先,多款产品在欧美产品测评中名列前茅。国信制药自主研发上市的国家级新药骨化三醇软胶囊,填补了国内空白,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前三。
加快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应用,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城发集团在重庆路快速路建设中运用数字孪生等技术,工作效率提升30%以上,科学压缩工期近6个月。市政集团在全市首创3D打印铺设技术,将路面平整度控制到毫米级。华通集团在全国率先探索数据资产价值评价,发布全国首个《数据资产价值与收益分配评价模型》标准,成立全国首个数据资产登记评价中心,华通智研院成为我市首个数据资源入表的实践案例。澳柯玛控股集团打造数字化供应链生态协同平台,推动供应链模式转变,荣获全国首届“国企数字场景创新专业赛”三等奖。饮料集团96656刺猬网平台开展新业务试点,打造“城市智慧绿色产品配送平台”。
加快技术设备改造升级,降低产业发展能耗。国信集团在“国信1号”养殖工船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船体结构、动力系统、减振降噪及养殖系统等,打造深远海“养殖工船”2.0版,预计提升20%养殖水体,节约能耗超20%。能源集团加快设备改造,全面实施了市域“煤改气”项目,压减煤炭消耗1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5万吨。城运控股集团通过建设数据混合云中心、加大充电桩建设及新能源公交车更新力度,年减少碳排放14万吨。海湾化学连续三年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年度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名单,产品能耗稳居烧碱行业能效“领跑者”第一名,且持续刷新自己创造的能耗最低纪录。水务集团、青啤集团合力推动“啤酒废液资源化”技术攻坚取得突破,目前在青啤遍布全国的35家啤酒厂推广,年减少碳排放1.2万吨,入选国家生态环境部典型案例。
加码布局科技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拔节向上。2023年,青岛市直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成效显现,科技成果转化收入达400余亿元,同比增长10.7%;制造类市直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达到9.5%,高于同行业良好水平;海湾化学和青啤集团分别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和省国资委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名单。
激活企业创新动力
今年是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关键年、攻坚年,青岛正在着力推进实施七个专项工程,确保2024年完成70%以上改革主体任务。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正是专项工程之一。提升向“新”力、澎湃新动能,打造独具青岛特色的国有企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范式,是其中应有之义。
围绕这一目标,市国资委正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用好政策、用足资金、用力协作,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以国资机制创新,引导激励市直企业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激活企业创新动力。
完善激励体系。聚焦提升企业创新动力,一方面综合运用利润加回、奖励加分、考核晋级、精神激励等方式,打好政策“组合拳”,能给尽给、能用尽用,引导企业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另一方面兼顾对当前投入与长期积累考核并重,对企业年度考核重点提高研发投入强度要求,对任期考核重点突出研发平台建设、人才培育等方面,推动企业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强化资金保障。发挥预算保障作用,将研发投入资金纳入年初企业预算,刚性保障研发投入增幅不低于营业收入增幅。发挥政策牵引作用,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核心团队工资单列、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奖励等政策,引导企业薪酬分配向科技人员、科技型企业倾斜。发挥国有资本预算资金引导作用,连续三年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列支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持市直企业的养殖工船、高端化工等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年均拨付资金5亿元。
加强部门协同。注重与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民营经济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相关部门的协同联动,组织开展“国企民企(专精特新企业)携手强化科技创新工作座谈会”“国企民企(专精特新企业)携手发展新质生产力务虚会”“科技创新圆桌会议”“青岛国企招聘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政策宣讲会”等活动,加强政策宣传、业务指导、交流合作,凝聚力量共同推进市直企业科技创新工作。
一系列政策举措加持,青岛国资国企正在推动新质生产力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2023年,青岛市直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长11.7%,6户企业增幅超过50%,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197个项目,同比增长71%,取得标志性成果53项,获得市级以上奖项32项。截至目前,拥有研发平台129个,其中国家级14个,拥有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92户,国家级、省级“科改示范”企业5户,科技创新实力整体跃升。
增强城市产业支撑
从人类历史上历次重大科技进步,到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发展,无一不是由新技术催生新产业,进而形成新的生产力的生动体现。国有企业要直面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更要依靠科技创新。
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国资委强化考核引导,鼓励企业在“产学研用金”科技创新链条中积极担当作为,推动市直企业匹配城市战略,增强对城市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支撑力。
积极打造创新要素聚集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海发集团建设5G高新视频创新创业共同体,以青岛求是工业技术研究院为核心科研平台,汇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企业等创新要素,围绕视频设备、显示终端等领域,实施12项关键技术攻关,32项产品实现市场化推广。国实集团联合中国海洋大学等30余家单位组建海洋物联网科技成果转化联合体,形成“头部企业+研发平台+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加快培育“海洋物联网”科技领军链主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
建设运营专业园区,引进产业链创新链龙头企业。城投集团投资6.07亿元建设集成电路先进装备园,引进半导体装备制造领域头部企业并落地投产,有效提升区域产业承载和集聚能力,推动我市集成电路产业链“建延补强”,投资建设的城鑫零部件科技产业园,围绕奇瑞汽车、一汽解放、一汽大众等头部企业,已引入14家上下游配套企业落地项目园区,一期入驻率达95%。海发集团投资16.4亿元建设海创中心、引进京东方(青岛)创新中心等重点产业项目,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集聚科明数码数字智能青岛总部、讯飞幻境等100余家新兴产业企业,助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高创资本建设仪器仪表产业园,引进31家企业,年收入近4亿元。目前市直企业管理的园区共服务支持21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涉及集成电路、海洋经济、软件信息服务等多个领域。
加强资本运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市国资委研究制定基金管理办法,支持市直企业围绕企业主责主业、科技创新攻关领域等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目前市直企业管理的基金中有23支基金投资33亿元,支持思锐智能、以萨科技等60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高成长性企业,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同时,组织市直企业开放24个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在需求端发力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落地。
面向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青岛国资国企只有迎难而上、持续创新,才能不断提升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作用,积蓄竞逐新质生产力的底气和实力。(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