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原创】
(记者 宋波鸿 孙志文 宁冠宇 实习记者 吴一凡)
“胜利的时候,村头敲锣打鼓的,别提多高兴了!我和战友们抱在一起哭,是又激动又高兴啊!”回忆起那来之不易的一刻,宫健老人现在依然心潮澎湃。已经九旬高龄,但讲起参战经历,他显得精神矍铄,气势十足。
“我前后共‘挂彩’六次。其中有一次,一颗子弹打到了腿上,无法就地治疗,只能一直接着跑,弹头就顺着下去了,等到就医的时候,探针在里面找了许久才最终把子弹取出来。”宫健负伤最严重的一次是在淮海战役的时候,“我当时站在坦克上,一颗子弹打在坦克上,弹片跳起来反弹进我的脖子里,我当场就昏迷了。”而这个弹片最终成了宫健的“老朋友”,至今一直没有取出。
12岁入伍 他成了队伍里的“飞毛腿”
1940年,年仅12岁的宫健便入伍,他说,“我现在还记得,‘八一’的时候,我们来到牟海县哨儿村,为了庆祝节日,部队给我们准备了一顿好饭,吃卷子(馒头)和猪肉。过完了‘八一’,我们就被送到了东海司令部(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去当勤务兵,一直到我14岁才从勤务兵转为传令兵。”
宫健离开家后,首先想到的便是参军。因为跑得快,从1940年起,宫健就成了队伍中的“飞毛腿”,并担任起送信工作。想起战场上的经历,那些子弹似乎还在肚皮附近乱飞。甚至战友被子弹打开的头颅,依然历历在目。
让宫健他们特别头疼的就是虱子,他说:“现在年轻人你可能不知道,那时候虱子在我们的棉衣里来回窜,还咬人。实在太多了,受不了,我们干脆就把棉衣都脱了,放到锅里蒸。”宫健说,当时和战友真是想到了各种各样应对极端环境的办法。
火力太猛 险些在枪林弹雨中丧命
“1943年,我们得到情报,敌人要抢占一个村庄,我们提前在公路两旁埋下地雷,就在这次战役中,我负了伤,在我跑的过程中,窜出一个敌军,他一刺刀扎到我侧腰处,还好只是划了一道深口子。恰好当时的一个班长过来,一枚手榴弹砸在敌人头上,把他砸晕了。”就这样,那位班长一路拖着宫健,那也是他第一次在战场上死里逃生。
“那时候敌人军备特别好,打过来的时候火力特别猛,所以我们只能在村子里跟他们游击战。因为地形熟悉,并且能随时找到掩体掩护自己,就这样逐步消耗对手。有时候夜里睡觉都手脚抱着枪,随时准备战斗。”据宫老回忆,印象中那些扫射的子弹就在他的肚子旁边交叉飞过,他双手十指交叠,形容战争场面。
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宫健屡立战功。他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纪念章等。宫健老人的经历,让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来之不易显得格外清晰而具体。他是那个时代的英雄,更是大家心目中的楷模,不断激励人们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