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16时57分,深圳开往乌鲁木齐的Z230次列车停靠衡阳站,由知名导演陈可辛执导的短片《三分钟》原型列车员刘钟与儿子丁丁在站台短暂相聚三分钟。紧紧的相拥后告别在即,刘钟眼中含泪,她还要上班至15日。不过,让刘钟特别开心的是今年她终于可以回家过除夕,这是11年来第一次。(南都记者 马强 摄)
温暖回家路
2018年,知名导演陈可辛拍摄的短片《三分钟》,在春运来临之际,刷屏朋友圈:片中女列车员与儿子丁丁在站台的3分钟短暂相聚,令人看后感动。不久后,该短片又在网络上发酵:全国寻找女主角原型。经过媒体和官方的几次求证,片中“女主角”原型逐渐浮出水面:她是广铁集团列车员刘钟。近日,片中那感人的一幕再次重现:南都记者跟随刘钟,在列车停靠衡阳站时,见证了她与儿子丁丁今年春运三分钟的相聚。
短片火了,刘钟也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但她说,自己有点后知后觉。她是在2月3日凌晨才知道有《三分钟》这则短视频。“当晚我在从乌鲁木齐到深圳的列车上,列车长过来跟我说,朋友圈有一个很火的视频讲的就是我的故事。”而看到《三分钟》,还是在2月4日的下午。由于列车员当值时不能带手机,刘钟在别人的手机上看了视频。与此同时,有多家媒体找到刘钟。“《三分钟》人物原型就是她”—刘钟的朋友圈也被亲友转发的报道刷屏了,她感到突然、幸运,又有点困惑。“因为我真的就是很普通的人。”
女主角刘钟
春运期间,所有铁路员工都这样
2月10日,Z230次列车9时30分准时从深圳发车,刘钟值乘的是1、2号卧铺车厢,当天她要从早上值班至晚上10点半。其间,她需巡查所负责的车厢,整理窗帘,检查行李架,清理旅客桌面的垃圾,还要拖地、打扫厕所。这些都是短片《三分钟》之外的场景,外人看来千篇一律,甚至有些乏味。“我们列车员的工作就是这样,没什么轰轰烈烈的地方,每天重复这些内容。”刘钟说。
在列车员的值班室里,她拿出夹有乘客车票的黑色本子。“左边折角的车票是年长旅客,右边折角的是带小孩的旅客。”巡查车厢时,刘钟会特别关注老人和孩子的状况。11时许,列车驶进广州站。开门,放下翻板,刘钟站在车门前“立岗”,帮助旅客上下车。
2月10日这天也有点不同。这是刘钟今年春节前最后一趟出乘任务。这一天,她又与儿子相约,在衡阳站见面,为此,惹来了全国多家媒体的跟踪采访。2号车厢一位旅客便疑惑问道:“为什么这么多人来采访她?”当得知刘钟便是《三分钟》人物的原型,这位乘客十分惊讶,“她一直在这儿,原来就是她啊”。站在一旁的刘钟腼腆地笑着。
媒体太多了,中午原有约两小时休息时间,她也没空坐下来。同事孟春花笑说:“钟姐红了以后,忙了好多。”自己的故事突然“刷爆”朋友圈,刘钟觉得很幸运,家人朋友为她骄傲。但问到“走红”的感受,她笑着摇摇头:“我没想过会"走红",也不觉得自己很特别,因为我身边这样的故事太多了。”
2016年5月,广铁集团列车员刘钟从工作多年的深圳-南京线,调任到广九客运段深圳-乌鲁木齐车队Z230次列车。从1700多公里到4600多公里,除了出乘的始发地与目的地间跨度更大了,这次调动对刘钟而言,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这趟列车经停衡阳,恰是她的家乡。深圳-乌鲁木齐的Z230在衡阳站停靠3分钟,乌鲁木齐-深圳的Z229在衡阳站停靠4分钟。这3分钟或4分钟,成了拨动刘钟心弦的时刻。
2017年春节前,因为加开临时旅客列车,刘钟已经15天没能回家。在上级部门的安排下,丈夫陈威带着儿子丁丁前来衡阳站接站,与刘钟在站台上相聚4分钟。“丁丁第一次来接站,特别兴奋,带来了他画的年画,上面是只大公鸡。”刘钟回忆说,相比起短暂相聚与别离的感伤,不足5岁的丁丁当时更多的是新奇、兴奋。这一幕被记录下来,成了《三分钟》短片拍摄素材。
“这个故事反响这么大,可能有知名导演的作用吧。在春节这个时间点,很多人都在回家路上,而我们却要守在岗位,这个对比会特别感人。但其实我们所有的铁路职工都是这样的,经常不能回家过年。而我又是其中最普通的一个,因为很多人比我更辛苦。我已经很幸运了,列车停靠衡阳,可以在站台与儿子见面,有很多列车员妈妈没这样的机会。”刘钟坐在狭小的值班室,头靠在门上休息,还是保持着笑容。
妈妈刘钟
与儿子约定,去乌鲁木齐看雪
16时30分,离衡阳越来越近,刘钟仿佛又从疲惫中恢复了活力。当列车运行到衡阳站时,她会兴奋地告诉相熟的乘客:“您不是问我家哪儿的吗?瞧,就是这个站的!”
她到列车员休息的车厢,提出来一盒酸奶和一盒坚果。“酸奶是在新疆买的,坚果是公司发的,一会儿都给他们拿回家。”刘钟兴奋地介绍道。自从跑深乌线,在乌鲁木齐见到什么新鲜的坚果、水果和零食等,她都会带些回去给丁丁。在乌鲁木齐,刘钟拍下大雪的美景。“丁丁看了,一直喊着要去乌鲁木齐堆雪人。等他大一些,我们家一起去。”
16时57分左右,列车慢慢减速进衡阳站,忽然,一个小身影出现在列车玻璃门前,火车一边减速停车,小身影一边紧跟在车窗后。“崽崽!”刘钟高兴地挥着手,丁丁一路跟着车跑。车停稳,门开了,刘钟下车,刚刚蹲下,丁丁便扑进怀里。“想不想妈妈?”丁丁不说话,把一袋水果塞给刘钟,搂住她的脖子,亲吻她的脸。“他想我,只是不好意思说。”刘钟说。这一次,丁丁没说任何话,2分多钟时间里,就这样一直抱着刘钟,贴着她的脸。
抱着儿子,和家人短暂寒暄后,火车鸣笛了。“还有没有人上车了?有没有人上车?”确定无旅客上车后,刘钟跟儿子挥手道别,回到车上。“跟妈妈说再见吧。”“妈妈再见!”丁丁响亮回应。车门关上,刘钟站在玻璃门前与丁丁挥手告别时,他从活泼兴奋变得安静,悄悄把头埋进爸爸陈威怀里。车里刘钟的眼眶红了,但马上又展露出笑容,一直挥着手。17时许,列车驶离了车站。
谈起丁丁,刘钟总说自己很惭愧,没能见证他很多成长的时刻。“第一次吃饭,第一次走路,都是在我出乘的时候,回到家家人告诉我的。”因此一旦休息,刘钟便想着法子带儿子出去玩,吃好吃的。“他嘴上不表达,心里最亲的还是妈妈。想她了,就拿我的手机发微信、视频。”丈夫陈威说。刘钟也是如此,一到深圳或乌鲁木齐,就马上打开手机,找丁丁通话。
说到家人,刘钟又有些不好意思地道:“有了儿子后,对丈夫的关心,也有些疏忽了。”
列车员刘钟
春运不变的是“大包小包”
正如刘钟所言,短片能够引来这么大的关注,主要是她的故事,引起了很多春运回家人的共鸣:对家的思念。
2月10日,这天是腊月廿五,Z230车厢内暖意融融,乘客或是携家带口,或是独自一人,但大多数人的目的地都是家。一位家乡在陕西的旅客,在深圳打拼十多年。他回忆十几年前第一次回家,自己在深圳站排了两个晚上的队才买到票。“记得以前窗口排队买票,根本买不到,只好买半程票,到那儿再赶下一趟。那时还挺担心除夕回不到家,只要能与家人一起,就算在火车上也是过年啊。”另一位与家人一同坐车的旅客说。
对于2007年入职,在列车上经历第11个春运的刘钟而言,有许多“独家春运记忆”。“我刚入职是在深圳西-南京线,那时火车的车厢还是红色的。车速慢,空调也没现在好。”刘钟说,如今高铁分担了客流量,普通火车没有以前那么拥挤。普通火车也提速了,车厢内卧铺增加,空调也舒适不少。
在刘钟看来,这么多年,春运没改变的地方就是人们还是喜欢“大包小包”。“现在物流这么发达了,有什么东西当地不能买到的?”不久前,刘钟遇到一位提着大包东西的乘客,好奇问他。“我都出外打工十几年了,一年难得回一次家。总想带点地方特色的东西给家人尝尝。虽然网上也能买,但总觉得自己从当地带的味道才正宗。”这位乘客回答,刘钟笑言:“或许这就是一种千里迢迢的心意吧。”
“十年来,我变化也挺大的。”刘钟补充说道。第一年工作除夕不能回家,看到列车里团圆的气氛,很想家。而现在,她已“习惯了这种节奏”。“其实,我也还有这么多同事啊,也有这么多乘客在一起,把大家当成家人,过年也挺热闹的。”刘钟的性格也改变了不少。“我一开始很内向,但旅途漫长,我学会去找乘客们聊聊天,交朋友。”春运列车上孩子很多,刘钟有了儿子以后,也喜欢和孩子们玩到一起。
让刘钟特别开心的是,今年她终于可以回家过除夕了,这是11年来第一次。“以前,或是在大年三十出乘,或是年初二初三下班。今年除了可以过除夕,还可以在家呆到年初三。”刘钟眉飞色舞地说。这也将是她与丁丁一起吃的第一个年夜饭。(记者 李鑫 任先博 摄影 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