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2日从中交天津航道局获悉,经过为期近4天的海上航行,首艘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成功完成首次试航。这标志着“天鲲号”向着成为一艘真正的疏浚利器迈出了关键一步。
乘风破浪航行性能得检验
“整个试航过程有惊无险,‘天鲲号’的动力系统和推进系统等设备成功经受了海洋环境的考验。”随着12日中午“天鲲号”缓缓停靠在位于江苏启东的船厂码头,天航局副总工程师、“天鲲号”监造组组长王健如释重负。
一艘绞吸船的建造通常有五大节点:开工、下水、码头系泊试验、海试、交付。据“天鲲号”船长张燚介绍,从2015年12月开工至今,全船建造过程历时2年半,去年11月就已正式下水。随着这次首次海航的成功,“天鲲号”终于从图纸变成现实中的疏浚重器。
亚洲巨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完成首次海试。(王彩亚 摄)
其实,在下水后的7个月里,“天鲲号”监造组并不轻松。王健透露,这期间遇到大小问题上百个,通常是小问题当天就解决,有些需分析研判的大问题往往要几个月才能拿出解决方案。
此次试航经由长江口北角开往浙江花鸟山海域进行。包括船员、设备厂家等在内120多名工作人员随船出海,一路检测设备运转。从实际运行状况看,海试全面检测并验证了船舶动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航速测定、停船试验、回转试验、抛锚试验等都经过了实操考验。除了航行时需要进行全回转、溺水救生等一系列紧急动作外,还对雷达、电罗经、磁罗经等助航辅助设备进行了调试校正。
试航正式结束后,“天鲲号”重返船厂码头,接下来将根据试验“体检报告”进行整改,并继续疏浚设备的调试,8月份有望正式交付投资方天航局。
技术累积形成创新“组合拳”
“天鲲号”在船厂码头停泊期间,记者登船探访发现,其与众不同不仅在于作为“海上巨无霸”的体量,更在于它是迄今为止我国疏浚业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的集大成者。
“天鲲号”全船长140米,宽27.8米,最大挖深35米,总装机功率25843千瓦,设计每小时挖泥6000立方米,绞刀额定功率6600千瓦。它的姊妹船“天鲸号”每小时挖掘的海底混合物,可填满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半米深的坑。“天鲲号”疏浚能力进一步提升,风化岩、岩石、淤泥、黏土等不同土质均不在话下,最大排距达15公里,称它削岩如泥毫不夸张。天航局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丁树友说。
亚洲巨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完成首次海试。(王彩亚 摄)
在“天鲲号”的操控室前后两侧分别设置了航行台和疏浚台。张燚表示,作为“天鲲号”的“大脑”,这套设备是国内最先进的绞吸挖泥船智能集成控制系统,可实时显示疏浚三维土质、推算潮位、管理能效、智能自动挖泥。
在船体上层居住区域和主船体甲板之间,有多个气囊进行隔离。这是“天鲲号”首创的气动减震装置。148只柔性气囊挖泥时充满气体,有效缓冲船体工作状态下的震动。
为适应恶劣海况,“天鲲号”做了诸多改进。船的桥架重量高达1600吨,可满足挖掘高强度岩石的需要。桥架配置了世界最大的波浪补偿系统,能确保船舶在大风浪工况下的施工安全。船上配备的三缆定位系统,可适应4米高的波浪。
“‘天鲲号’的创新突破是全方位的。”丁树友认为,得益于强大的挖掘和吹填能力,“天鲲号”超越了现役亚洲第一的“天鲸号”。
自主突破打造疏浚利器
重型挖泥船属于高技术含量、资金密集型国家重要基础装备。过去,全世界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自主设计建造的核心技术。
在天航局投资建造的“天鲸号”诞生前,我国重型挖泥船进口比例高达八九成。“我们一直都是疏浚大国,但不是疏浚强国。”丁树友说,1966年从荷兰引进自航耙吸船“津航浚102”轮时,天航局曾花费了高价。
中交疏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静波表示,我国只有实现重型挖泥船的自主设计建造,才能不受制于人,实现河道疏浚、航道开挖、海疆建设的独立自主。
“天鲸号”迈出了中国大型疏浚装备国产化第一步。“天鲲号”在此基础上自主创新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它是首艘国内设计建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
“‘天鲲号’标志着我国已经能够自主设计建造新一代的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实现了该船型关键技术的突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第708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费龙认为。(记者 毛振华 王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