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这几天,对一个群体来说,意义重大。
先来回顾一下近期热点新闻。
10月18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开会;
10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和一行两会负责人接受访谈;
10月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
10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给“万企帮万村”行动中受表彰的民营企业家回信公开发布;
10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以市场化方式帮助缓解企业融资难;
10月24日,“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发布。名单中,既有正在跟随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出访、阿里巴巴集团的董事局主席马云,还有“中国第一商贩”、三次被邓小平点名的“傻子瓜子”创始人年广九;
10月24日,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召开第一次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800余位政协委员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资政。
以上这些热点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民营经济。
为什么高层会选择现在密集为民营经济发声?
民营经济的焦虑
有专家认为,此轮高层的密集发声是在力挺民营经济,既是给他们吃“定心丸”,也是给他们注入“强心剂”。
其实一直以来,我国的政策都是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和保护民营经济的发展。
五年前,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十一假期之前,习近平在东北三省考察,又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还先后去往了辽宁的一家国企和一家民企。
△9月27日上午,习近平在辽宁忠旺集团生产车间考察
尽管如此,民营经济也存在着发展方向的焦虑和现实困难。
先来说发展方向。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这样的要求让很多民营企业都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问题。
一方面,民营经济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其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在少数,且大都存在于竞争激烈的行业,天然存在着抵御风险能力和规模竞争能力不强的问题。
当外部环境出现变动,比如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去杠杆等政策的影响下,他们就会面临生存问题。此外,现在环保要求趋严,不少民营企业都需要提升生产技术,各类成本随之上升。
当然,前段时间甚嚣尘上的“民营经济离场论”也在加重他们的焦虑感。
按照刘鹤在接受采访时的说法,目前有些机构的业务人员认为,给国有企业提供贷款是安全的,但给民营企业贷款政治上有风险,宁可不作为,也不犯政治错误。
在这样的情况下,“定心丸”及时派出,最大的一颗无疑是最高领导人给民营企业家的回信。
信中有三句话值得关注:
民营经济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不容置疑,任何否定、弱化民营经济的言论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这一点丝毫不会动摇。
希望广大民营企业家把握时代大势,坚定发展信心,心无旁骛创新创造。
融资困难
再来说现实困难。
民营企业的发展面临什么困难?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专题会议给出了答案——融资难。
8月20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刘鹤作为组长主持会议。这是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调整后召开的首次会议,也是该领导小组会议首次邀请中小企业负责人发表意见并提出建议。
随后,两场座谈会召开。一场是8月31日金融委办公室召开的金融市场预期管理专家座谈会,另一场是9月4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座谈会。
这两场座谈会都是由央行牵头,且四大行负责人集体到场。
重点来说9月4日的那场。根据央视财经频道披露的画面,会上,不少民营企业代表都诉说了融资难、发债难、融资贵等问题。
东方园林董事长何巧女表示,一些银行提出,需要房产甚至是北京五环内的房产抵押才给中小微企业贷款,担保公司做担保也需要企业用房产“反担保”,“也就是说中小微企业没有房子,基本上贷不到款。”
新华联总裁傅军则提到了融资贵的问题。今年,新华联拿到的基准利率贷款只有一笔,其他都上浮了30%到50%不等。
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困难?
客观来看,就如政知刚才所说,民营企业有自己发展的短板。
举个例子。
前天,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的信息研究部发布了2018年前三季度债券市场违约概况。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债券市场违约事件数量较2017年大幅增加,共有74支债券发生违约,违约金额714.61亿元。其中,首次违约发行人25家,当期违约规模532.70亿元,违约时待偿付债券本金余额1133.61亿元。
首次违约发行人以民营企业为主,共计18家,占总数的72%。
这就意味着,对金融机构来说,同样一笔贷款,贷给民营企业或者小微企业,风险会更大。
那么问题来了,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但这个更大的风险谁来分担?
风险共担
央行和财政部已经分别在银行信贷和债券融资方面出手。
7月底,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财政部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45.39%。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定位于准公共性金融机构,用以缓解小微、“三农”和创业创新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9月初,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下发通知,自2018年9月1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对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小额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央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如果是按照年度计,一年可以免征的增值税大概是280亿元。
“强心剂”还在继续。
10月22日的国常会当天,央行发布消息,将引导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
央行运用再贷款提供部分初始资金,专业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出售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担保增信等多种方式,重点支持暂时遇到困难,但有市场、有前景、技术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
同时,支持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债券信用增进公司等机构参与民营企业债券融资。
要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不止需要央行和财政部。
10月20日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专题会议还点出了其他4个部门的名字:
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发展改革委
发改委也开始行动。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昨天表示,将破除民间资本进入重点领域的隐性障碍,取消、减少各类阻碍民间投资的不合理附加条件,切实为民营企业解忧纾困。
同时,支持民间资本投入国家重大战略及补短板领域项目,参与PPP项目。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
政知见还记得,今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提出了六个“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达2726.3万家,个体工商户6579.3万户,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元。
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新增就业和企业数量。
用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严鹏程的说法,民营经济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中国经济要“稳”,“半壁江山”得先“稳住”。而要“稳住”民营经济,上述政策需要落实。
按照刘鹤的说法,现在是“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的关键时刻。
19日,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刘鹤四次提到了“落实”;20日,刘鹤主持召开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专题会议通稿中,不到200字的最后一段也四次出现了“落实”,而且还有语气颇为急迫的修饰语,“快速扎实地落实到位”“狠抓落实”“确保落实到位”。
值得关注的是,刘鹤还透露了两个监督落实的方法。
近期,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工商联等部门要专门到各地了解基本经济制度的落实情况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情况;同时,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也要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实地督查,确保落实到位。
行胜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