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校园送礼风为何难刹住?送了没个完 不送没个底

2019-04-15 15:19 来源:半月谈
分享到:

半月谈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家长送礼、老师收礼的现象仍难禁止,且送礼风在一些“名校”更为突出,一些家长送礼数额一次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某些家长表示“送了没个完,不送没个底”。

如何建立良性互动的家校关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面临的一道必答题。受访专家建议,应尽快引导家长转变观念,缓解教育焦虑情绪,同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大对“师腐”惩治力度,为孩子营造风清气正的成长环境。

送礼收礼,屡禁难止

对于师德师风建设,各地教育部门一直保持关注,并采取多种措施惩戒违规行为。

去年8月至12月,黑龙江省开展师德师风集中专项整治行动,针对有偿补课、收受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共查处43人,其中包含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2起。如某市第一中学6名教师因违规收受学生赠送的面值1000元购物卡各一张,受到警告处分。

去年11月,哈尔滨市将师德师风建设列入年度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并成立师德师风专项检查组。

一些地区还组织面向新入职教师的培训,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尽管如此,仍有家长反映,送礼、收礼之风屡禁难止。一些家长告诉半月谈记者,他们每年至少给老师送礼两三次,包括教师节、妇女节(恰逢学期开学)和春节前后,每次金额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一名家长说,儿子读幼儿园期间,她每个学期都要给两名教师、一名保育员每人500元红包,一年加起来就是3000元。

有家长称平常也要时不时向老师“表示”一下。除了红包,家长还会送化妆品、手机等礼品,还有家长给教师及家人报团出国旅游。

一名家长说,自己一次给班主任5000元,“如果少了,一是拿不出手,二是起不到作用,都是为了孩子,既然给就给到位”。另有家长表示:“自己给老师送礼快送不起了,每年开学都得想着给老师送红包,作为工薪阶层,一个月工资只有三四千元,再给老师包个红包,一个月的工资就快没了。”

有家长向记者反映,比起给老师送礼,老师不收礼或者选择性收礼,更让他们“闹心”。一名家长称,每次他给儿子所在幼儿园的老师送礼,老师都不收。而他询问后发现,其他家长的红包老师都收了,这让他感到焦虑,“担心孩子被疏远、忽视”。

“一个给,大家都给;一年给,年年都给”

半月谈记者调查了解到,送礼在一些“名校”较多,普通学校则相对较少。送礼导致家长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具有功利性,家长之间也进行攀比,陷入一种“送了没个完,不送没个底”的恶性循环。

给老师送礼之风为何难刹?一些家长说,老师确实辛苦,周末、过节还要在群里解答问题,送点礼表达下自己的谢意;老师收了礼,就会对孩子更上心,能为孩子换取到更多关照和锻炼的机会;礼送得越多,能为孩子换来的“实惠”就越多。

“一个给,大家都给;一年给,年年都给。”一名家长说,“老师收礼,很大程度上也是被部分家长‘惯’的,是把社会上的不良习惯和行为模式带到了校园。”

还有家长表示,在送礼问题上,有老师会向家长进行诱导或暗示。一名家长向半月谈记者介绍,儿子上学后受到老师冷落,他跟身边朋友交流后分析认为,很大可能是因为别的家长都送礼了,而自己没送。“家长给了钱,孩子在老师眼里就会变成‘好孩子’;不给钱,孩子就会时不时受到批评,家长也会接到老师的电话,语气中流露出对孩子的厌恶。”

更多家长表示自己属于“跟风送礼”。“眼看着身边的家长都送,自己不送就担心孩子吃亏。”一名家长说,给老师送礼,就是为了“不被老师记住”。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俊海认为,校园送礼风其实是不良社会风气在教育领域的投射。个别家长送礼、教师收礼,是自身道德修养问题。一旦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则会严重损害教师队伍形象,侵蚀教育公平公正,甚至给青少年成长带来误导。

杜绝“微腐败”,让家校良性互动送礼收礼,屡禁难止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校园送礼风反映出一些学校家校关系出现异化,也暴露出师德师风建设的短板。应坚持堵疏结合,一方面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家长转变观念,重建良性互动的家校关系。

南昌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梁波等认为,当前对教师的考核主要在资格考试、绩效评价等方面,多注重专业知识,对师德师风方面考核不足。教育部门应将师德师风评价纳入教师资格准入、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奖惩考核之中,建立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对发现和查处的违法违纪问题,加大通报曝光和惩处力度,对“师腐”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

黑龙江省教育厅提出,从2019年春季学期开学,至2020年秋季寒假结束,专门针对在职教师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组织或变相组织、参与有偿补课等行为,面向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微腐败”专项整治行动。

“对收礼、有偿补课的教师,发现违规行为后不主动配合的校长,一律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要开除或免职。”哈尔滨市教育局负责人介绍,要切实解决群众不满意、社会反映强烈的师德师风突出问题,让每位教师知准则、有敬畏、守底线。

“红包里装着家长满满的焦虑和期许。”一些受访专家建议,通过设立家长学校、家长课堂等方式,加大面向家长的培训力度,引导家长树立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同时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让反腐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共同打造“老师舒心、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的家校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王水雄认为,送礼风在“名校”表现突出,其背后反映的是家长希望孩子能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归根结底,只有加大教育资源投入,让优质教育资源不再是稀缺品,才能给家长的“爱子心切”降降温。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