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90后负哥负姐:超前消费 月薪3500元买包花1.8万

2019-05-22 15:37 来源:法制周末
分享到:

近日,麦肯锡中国发布的《2019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报告》显示,去年,中国人在境内外的奢侈品消费额达到77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三分之一,其中“90后”占奢侈品买家总量的28%,贡献总消费的23%。而在人均支出方面,“90后”每年花费2.5万元购买奢侈品。

据另一组数据统计,2012年至2018年,全球奢侈品市场有超过一半的增幅来自中国,预计到2025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有望增至1.2万亿元人民币,对全球奢侈品消费增幅贡献占比将达到65%。

有专家对此表示担忧,倘若未来发展如上述所“预言”,那么中国的年轻一代势必会花更多的钱去购买奢侈品。而看似很有奢侈品购买力的“90后”,实际上并没有掌握足够多的财富。

2018年8月,蚂蚁金服和富达国际联合发布的《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我国35岁以下的年轻一代,有56%的人未开始储蓄,而即便开始储蓄的44%的人,每月平均储蓄也仅1389元。另一则智联招聘发布的《2018年白领满意度指数调研报告》显示,有21.89%的受访白领处于负债状态,存款余额仅为1万元至3万元;而近日香港汇丰银行公布最新数据统计:中国内地“90后”人均负债比已高达1850%,也就是说每个“90后”平均负债12万元。

月薪3500元买了1.8万元的包

“消费借贷是一个让我又爱又恨又欲罢不能的存在。”在四川省成都市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策划的“95后”玫子(化名)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市中心太古里那些金碧辉煌的奢侈品店,总让她望而却步,在她心里总感觉店里摆放的那些可人物件,不属于自己。好在天猫奢侈品官方直营店,能让玫子梦想成真。在去年的一次店铺促销中,她几乎没犹豫就做了一笔12期的“花呗”分期。“每个月只需要还款1500多元,就可以拥有一个大牌包包,感觉还能承担得起,无非就是每个月少吃一两顿饭的事儿。”

而生活往往没有如此简单,尤其对玫子这样刚大学毕业、一个月工资仅有3500元的年轻人而言。房租一个月1000元,日常三餐和交通费算下来一个月也近1000元,更别提换季买衣服、鞋子等这些必要的支出。“生活里很多消费都用‘花呗’,但它们也不是慈善机构,每笔消费下个月都要还。”她说,每个月的工资是定数,涨工资还要等年底,当下的生活难免会由于“一时爽”买个包包,而变得非常拮据。

玫子在成都市租了一个不到30平方米的房间,周末她一个人在家时,经常依靠泡面充饥。但只要出门,她就一定会背上昂贵的包,去咖啡厅点上一杯38元的热美式,再逛逛各大商街,享受都市白领的“精致生活”。

某种意义上讲,玫子是个“要强”的女人,不管生活过得再艰难,也从不向家里人要钱。在她看来,走出校园,就没有理由再花家里人的钱。每次父母问她是否缺钱时,她都会故作轻松地说,钱足够用,不必担心。可手机里每月定期提醒的账单,让她十分头疼。

信用卡的出现,“似乎”能暂时解决玫子的燃眉之急。在参加工作满1年后,有社保和稳定工资的玫子,她顺利地办理了一张额度两万元的信用卡。每当工资不够还贷,她便会做一笔现金分期,用“以卡养花呗”的方式,继续过着“舒坦”的日子。“虽然信用卡现金分期利息高,但终归可以分24个月慢慢还。”在她的计划里,按照惯例到了年底公司就会涨工资,工资覆盖分期还款完全没问题。

有信用卡“撑腰”,暂时无后顾之忧的玫子,在去年天猫“双11”期间,又分期买了一款价值上千元的大牌钱包,开心潇洒了一回。但令她没想到的是,到了年底,公司运营不景气,老板对涨工资的事情只字不提,这让她不得不到处借钱来还款。“这样的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想到这里,玫子显得颇感焦虑。

过度的“超前消费”导致风险积累

像玫子这样的年轻人,不乏其人。“花呗”发布的《2017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全国近1.7亿“90后”中,有超过4500万人开通“花呗”。同时在“花呗”账单分期业务中,借款人年龄在35岁以内的贷款余额占比高达79.38%。

对此现状,在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高级研究员付一夫看来,这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他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过度的“超前消费”不利于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当大规模的“超前消费”行为发生时,一种经济上的“虚假繁荣”也随之而来,这就会进一步导致厂商、政府部门与研究机构等,对国民经济的走势与大众的购买力有所误读,并在生产计划、政策制定、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得到比实际情况更加乐观的结论。如此一来,产品过剩、借贷杠杆率高企等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在掣肘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甚至还可能因风险的不断积累,甚至最终诱发经济危机。

但对目前暂时还缺乏足够判断力和自制力的“90后”,似乎难逃互联网信用消费工具的“围追堵截”。

这边的广告在高喊:“年轻就是花呗!”那边的广告在吆喝:“愿所有忍耐前行的年轻人,不再错过生活!”如此让年轻人热血沸腾的广告,铺天盖地的精准投放,让他们感觉“拥有”了高消费的资本。

玫子对法治周末记者称,这些打着“温情”牌的广告口号,不仅常出现在地铁站、电影院等场所内,还在一些贴吧、论坛里,不间断地投放,这让越来越多像她一样的年轻人,会产生“试一试”的心态,从此债台高筑。

上海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昱昊对法治周末记者分析,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任何网络借贷平台应当在消费者选择购买服务前充分告知消费者在此类平台上的借款本金、借款期限、利率、逾期的违约责任以及贷后管理手段,催收方式;不得仅片面宣传借贷消费的好处,而刻意淡化或者弱化违约后果;使得消费者真正做到“知悉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相关监管部门也应当一方面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年轻人理性消费。

京师律所互联网金融法律事务部主任左胜高认为,电商平台过度强调贷款的高额度、便捷和高效,却忽略了对目标客户还款能力的识别和分类管理,势必会诱导尚未形成价值观的年轻消费者误入歧途,引诱高消费。对此他向电商平台提出建议:一方面提高放款门槛,对属于成长期的“90后”“95后”作分类管理,给与充分的关怀和培育期间;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规范信用消费广告行为,引导年轻消费者理性购物。

不能过度鼓励年轻人消费

相比由于购买奢侈品而捉襟见肘的玫子,在深圳打拼的“90后”汪奇(化名)背负的压力则更大,他时常苦笑称自己为“百万负翁”。

2012年,刚毕业的他带着女朋友南下深圳,从事平面设计的工作。起初,俩人的工资仅有5000元,在深圳过着不宽裕的日子,可好在一切都很新奇,生活起来也很有动力。

几年后,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累积,汪奇的工资涨到了两万多元,但他的生活质量却并没有提高。这些年,他和女朋友结婚组建了新家庭,并在深圳贷款买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月供两万元。同时,他还一直坚持给父母买保险。所有的花销加在一起,对他而言的确是个不小的数目。

在与法治周末记者沟通中,汪奇坦言,平时周转不开时会用网络借贷平台和信用卡来应付日常花销。“我算比较理性的人,不会觉得网络借贷平台的额度就是自己手里的钱,所以平时也不会过度消费。”但理性的他,有时也会“栽”在“双11”购物节中的狂欢中,无法自拔。

无论是起初简单粗暴的“打折”“满减”,还是考验算术能力的“预售定金翻倍”“买二得三”,诸多玩法都让汪奇颇为好奇。从小数学成绩优秀的他,乐此不疲地算来算去,在“捡便宜”的同时,也走上被网络借贷平台分期账单催款的路上。

“‘双11’买的都是必需品,但买完后才发现更多的是计划外的东西,有的只是纯粹实惠就买了,没想太多。”当他每次复盘时,总感觉自己被“套路”了,可到下一次活动时,又按捺不住冲动。他自嘲道:“或许是平时过得太简单,购物欲望被压抑太深,所以才会一次性爆发吧。”

事实上,汪奇这样的年轻人,已成为各大电商购物节的消费主力军。

商务部提供的数据表明:去年“双11”全国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3000亿元,其中“80后”“90后”的年轻消费群体占比超过70%。京东曾公布的一组“618”销售数据显示:在参与“京东618大促”的消费者中,“80后”“90后”已成为绝对的消费主力,其中“95后”用户占比已超过22%,消费5000元以上的消费者中,“95后”的比例仅次于“80后”用户;阿里巴巴发布的《2019年春节经济报告》显示:在“淘宝年货节”期间,“90后”的消费占比为27%,“80后”“90后”群体在整个春节年货期间的消费占比近6成。

诸多受访者表示,每次电商购物节后,商家赚得盆满钵满,但消费者在冷静过后,发现自己买的东西有一部分不属于必需品。“超前消费”带来的痛苦具有滞后性,但也只能靠时间来慢慢消化。

针对这一情况,知名财经评论员谭浩俊认为,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但一味地造节,不仅会让年轻人过度超前消费,还会出现了大量浪费现象。互联网电商平台应当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不能再过度鼓励年轻人消费。

李昱昊表示赞同上述观点,并补充道,鉴于大型网络消费平台的规模和影响力,更应当呼吁消费者理性消费,切实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

但也有专家向法治周末记者指出,超前消费、负债消费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很大,对年轻人的成长也不利,甚至衍生出各种悲剧事件。“90后”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观念,学习一些经济常识,不要被借贷骗局忽悠,遵守理性消费原则,尽量不要搞无谓的过度消费,更不可轻易借钱消费,以免被债务套牢,成为“债务奴隶”,失去未来自由发展的空间。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